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落英”争论至今未歇,各家论证之义未必让人认同,但其研究方法却不无可鉴之处.从“落英”词义论证得到一般古文字词训释方法的启示,以期对语文教学和汉语语言研究有所帮助:解释古文字词,从训诂学角度加以训释往往是最重要的方法,传统的训诂学从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着手加以训释;其次,组合搭配、文理、情理以及非文学角度也是训释古文字词不可或缺的论证方法.  相似文献   

2.
“因声求义”是传统训诂方法之一。早在东汉末年,郑玄就已经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并在其注释实践中广泛地运用了这一原则。深入分析郑玄《礼记注》“因声求义”的训诂范围及其内容,证明“因声求义”作为较为科学的训诂方法,肇始于郑玄。而且,郑玄“因声求义”的思想,直接开启了传统训诂学研究音义关系的道路,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阮元曾说过:“余之学多在训诂。”他研究训诂学的成果,大部分保存在《研经室集》中。阮元在训诂学方面的首要成就,在于通过对文字的训释,寻找我国语言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他说字解经,长于归纳,善于博引旁征,再根据旧义,引申发明,推及一般,发前人所未发。下面试就他训诂所用的基本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具体阐述。清儒训诂的主要方法是因声求义。我国训诂学由以形说义发展到因声求义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文字根于语言,从形、音、义这三要素来看,形是记录符号,对于语言是外在的因素,音、义才是语言本身的内在因素,而言语托于声音。从历史发展来看,语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某,某也"这一声训形式的探讨,发现被释词与释词在语音关系上是比较复杂的,同音相训数量较少,音近相训数量最多。语音越近,声训的数量就越多,越可信。从释词与被释词的形体关系上看,形体无关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形符相同,再次是声符相同。这说明"因声求义,不限形体"作为训诂的一大法宝,没有时空的限制。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资料为我们研究上古音、中古音和系联同源词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佐证,对研究唐代训诂学和汉语训诂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我国传统训诂学的集大成者,他们秉承"因声求义"的治学思想,对我国传世古籍进行了一番详析细审。在释读词义的过程中,他们不仅综合音义还会通古今,利用清时活的方言俚语来疏解古字古义。本文便着眼于此,由父子二人词义训释的实际语料入手,剖析其古今形音义互证的训诂方法,并结合现代汉语普通话及方言中的相关用法,阐述所涉方俗语词在现今的延续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声训之出现甚早.<尔雅>就把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手段来运用.汉代学者运用声训所取得的训诂成就,把音义关系研究推进了一大步.戴侗等人运用声训把词的语源义探求与同源词揭示结合起来,拓宽了声训的用途.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运用声训广泛剔发词的音近义通现象,大量揭示同源词,创造了训诂学史上的最辉煌的业绩.王念孙以声证义,主要的根据是声纽.  相似文献   

7.
训诂学的基础和核心是对词义的解析,传统释词方法就是训诂的方法。本文讨论形训、义训、声训三种训诂方法在汉语词义解析中的得失.目的是使汉语词义的研究进一步纳入科学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因声求义是不为文字形体所拘牵,以声音为线索,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训释词义。郑玄在他的笺注中已自觉、广泛地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其表现有三:1.提出从声音求训诂的原则;2.通过因声求义来说明假借,推求语源;3.使用多种术语解决声训问题。  相似文献   

9.
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训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哲学入手研究训诂学,其理论和方法的支点是分析哲学的外延义、内涵义以及传统训诂学的类义、核义;语义是西方分析哲学和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交汇点。分层集合论可以用来解释弗雷格的"同一"悖论。"事物"、"属性"和外延、内涵是元语言,古代汉语书面语所承载的内容,各类语言单位所表征的概念、命题等的意义属于对象语言;外延、内涵分别来自"事物"、"属性",从外延、内涵回溯可求得"事物"、"属性"。二维训诂模型由外延训诂和内涵训诂所组成,是传统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的延续和拓展。外延词训诂和内涵词训诂等七种方法构成外延训诂和内涵训诂的操作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一、“声近义通”学说和“声近义通”现象1.1 “声近义通”学说 “声近义通”(亦称“音近义通”或“声通同训”)作为一个训访学上的术语,本是有清一代乾嘉学派提出的一种学说,其大意是:在古代书面语言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往往可以相通,因而人们在训诂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这种声义的条贯解释字义,考订字音,解决那些仅据字形不易解决的问题。这种训诂活动用清代训诂学家戴震的话说就是“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转语二十章序》)“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