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秘而原始的彝族傩戏变人戏(彝语叫“撮泰吉”,也有译作“撮衬姐”或“撮特几”的),象一株绚丽多姿的杜鹃,在乌蒙高原默默开放了千百个春秋,至今仍然流传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盐仓区板底乡裸戛村。1985年春,杨光勋、段洪翔同志首先撰文对它作了介绍,讯息传开,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1987年11月,贵州省民委和贵州民族学院联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贵州省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展览期间放映了变人戏的录相资料。曹禺、钟敬文、王朝闻、吕骥、冯其庸、吴晓邦、曲六  相似文献   

2.
在高寒僻远的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盐仓区板底乡裸戛村,世代流传着一种原始古朴的戏剧——“撮泰吉”。1987年11月,贵州省民委和贵州民族学院联合在京举办“贵州省民族民间摊戏面具展览”,展览会上放映了“撮泰吉”的录相资料,曹禺、钟敬文、王朝闻、吕骥、冯其庸、吴晓邦、曲六乙等专家看了录相,对其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它是中国戏剧珍贵的“活化石”。为了把彝族人民这一古老的艺术遗产介绍给广大读者,笔者特撰写此文,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3.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县板底乡的一种彝族古戏。它是一种戏剧化的仪式,是板底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的特有文化。它不仅发出了对生命起源的追问,还体现了板底彝民社会的秩序;它既是有形的仪式展演,也是无形的观念形态;它借助于传统的节日活动得以传承,并真实地展示着社会变迁。"撮泰吉"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其价值生成就具有"生态性"的特点,它所展示的文化特征正是我们今天去关注的——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建民族的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彝族自称“尼”。“诺”、“诺苏”等是因方言不同音有别。彝族崇拜祖灵,并以祖灵的化身──“尼”作为图腾崇拜。彝族先民认为最早的祖灵化身──“尼”(太阳穴骨)与自己有“血亲”关系。“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保护神”,人类的繁衍生息都必须依赖于“尼”的力量。因此彝民族把“尼”(后又叫“玛都)作为自己的图腾,并以所崇拜的“尼”作为本民族的自称。  相似文献   

5.
彝族咒术是彝族民间最为常见的仪式之一,特别是咒鬼术在彝族民众生产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使之成为毕摩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咒诗是咒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诵辞,也是彝族以书面传承的传统文学的“汇编”之一,在彝族经籍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对彝族咒术和咒诗的分类、结构、历史渊源、研究价值进行简要评述,从而指出咒术是人类原初文化演进历史轨迹保留最为完整、内容十分丰富的一种活态仪式,是彝族民间独特存在和独自传承的无形文化遗产。而咒诗是对咒术仪式中所使用的诗化咒辞的“汇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五彩斑斓的世界多元文化中,也是一份十分稀有的宝贵的人类记忆遗产。  相似文献   

6.
“三星堆”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经过专家学者研究以后感到奇怪的是这些造型奇特的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格格不 入,而与同属一域的彝族文化牵强可言。目前“三星堆”族属仍是一个谜,就近年有关专家学者对三星堆文明与彝族古文化探 讨基础上说说浅识。  相似文献   

7.
彝族的诗文论,深受彝民族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本文就从阴阳观、善恶观、寻“根”观、变化观四个方面来论述了彝族诗文化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8.
由计算机彝文处理输入法“沙氏输入法”的发明者 ,硕士生导师、西南民族学院副院长沙马拉毅教授主编的《彝族文学概论》近日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被列为“九五”期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彝族文学概论》是继《彝族文学史》之后又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彝族文学的理论专著。该书对彝族文学史的断代、彝族不同文化现象与彝族文学的关系 ,彝族文学的内在体系等基础理论命题 ,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作出了深致、细致、全面、准确的探讨与归纳。特别是关于“彝族毕摩文学”、“彝文文学”、“彝文翻译”、“戏剧文学”、…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的诗歌,犹如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用诗歌来吟唱生活,表达情怀,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三段诗”,是彝族人民为民族诗歌园地增添的一朵奇葩。 彝族人民喜爱诗歌,彝族生活中离不了诗歌。举奢哲在《彝族诗文论》中说:“人间有诗歌,诗歌天下传。”“诗歌在人间,世人都喜欢,……诗的作用大,诗的骨力劲。它能使人们,人人都欢畅,人人都高兴。有时它又能,使人心悲伤,使人心惆怅。”实乍苦木说:诗歌是“人类的精神,青春的颂歌,诗歌是光明,皎皎如明月,在世永流传。”“诗歌是明月,诗歌是阳光”(《彝诗九体论》)。“彝族是一个用诗思维的民族”(刘锡诚《(论彝族诗歌)序》),  相似文献   

10.
“好你个NP”的核心构式义是说话人对“你”所具有的NP属性进行主观评价。评价构式的产生语境不仅与构件和构式互动整合而成的句法组合语境相关,还有构式“使成”语境和“促成”语境的作用。“好你个NP”的负面评价义是高度规约化的解读,主要由“好一个NP”和“你个NP”共同“截搭”使成。同时,“好你个NP”的评价功能呈现层级变化,这既和构式的“促成”语境有关,主要包括从陌生人类推到熟人社会关系语境,以及从单向性开启评价标记扩展到多位序列的会话语境;也和说话人的评价立场密切相关,包括说话人对人或事的事理立场和言听双方的社会关系立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问卷法随机抽取彝族地区386个幼儿及其父(母),测查父母对幼儿所采取的教养方式状况。分析认为,彝族地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随幼儿年龄增长而增加;彝族父母所采取的消极教养方式多于汉族父母。因此,作者建议彝族地区父母尤其是彝族父母对幼儿多采取“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等积极教养方式,少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等消极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彝族审美文化中许多东西是值得引起关注的,特别是对人类自身的肯定和对生命与自然和谐的重视。彝族支嘎阿鲁射日神话,特别是日月再生神话,透着一种以祈求自然神的保佑为终极目的的原始宗教心理,它暗示了人类“历史性”的未来——走向关好与和谐的发展趋势。神话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因为和谐是人类社会的精髓,也是大自然精神的精髓。只有当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一种无限和谐之时,人类社会才能合理的协调发展。这或许正是彝族日月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生态和谐的审关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一、彝族的族称和历史阶段 彝族的族称解放后统一用“彝”字,最早用“彝”字作彝族族称的是清道光《沾益州志》。彝族在各地的自称或他称多达数十个(参见《彝族简史》)。多数自称或部分他称的第一个字的声母大部分为n(n)或1,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为sh或ch、t等。n(n)、l是族称,sh、ch、t为亚族称。亚族称是由人名演变为家支(族)名,再演化为支系名。汉文文献中记载的“夷”有时泛指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时专指彝族。汉文文献中的“夷”实为彝族自称ne或ni“尼”的同音异写。“夷”、“尼”、“宜”在古汉语里同读一音,“夷”与“尼”、“宜”读音相  相似文献   

14.
黔地傩文化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典型类型有撮泰吉、傩堂戏、端公戏、阳戏、梓潼戏、庆坛、地戏、布依族面具戏等。多样化的傩文化形态在黔域的地理版图上构造出一幅条块清晰的傩文化地图,每类傩文化形态在一定区域内呈现独特性的同时又与其他类型略有融合。黔地傩文化主要有域外文化源和域内文化源两大主流。域外文化源又分为"周边文化源"和"中原文化源",域内文化源则单指"本土生发源"。  相似文献   

15.
“罗罗”原意龙虎,是一个美好的语汇。彝族族源是多元的,元代设立罗罗斯宣慰司,标志着彝族族源另一元的成立。元 代开始,罗罗成为彝族先民的概称。用大量文献史料,从“罗罗摩”到“罗罗斯宣慰司”的追溯中,论述了彝族族源的形成与发展 的过程,提出了彝族族源的多元论以及罗罗为彝族先民的改称,并分析了“罗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西南彝志》是古罗甸水西(今贵州西北部大方、毕节、黔西一带)热卧土目家一位歌师根据彝族的古经词、历代文献、典籍、神话和传说,用老彝文编篡成的一部兼有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巨著。全书以彝族传统歌谣形式——五言诗体记叙了彝族先民对宇宙、人类起源的认识,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源流。特别是具体地描述了我国西南地区彝族几个主要分支的谱系及其相互关系。原著共26卷,400多个标题,原名为“哎哺啥呃”,意为“形影及清浊二气”,成书年代大约为清康熙初期。建国初期在贵州大方、黔西、赫章、威  相似文献   

17.
清朝对滇川黔交界的彝族地区所进行强制性“改土归流”,引起了该地区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表现在政治上,土司土目势力的衰落和新兴彝族地主的出现;经济上,领主经济逐渐缓慢地向地主经济过渡;文化上,汉文化不断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发展变化与该地区民国年间彝族地方势力的崛起有直接的关联。所以这个问题的探讨,在西南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这些故事是何等美好,每一个故事都是史诗!” ——A·普希金 “最深刻而明显,艺术上最完美的典型的英雄,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口头文学所造成的。” ——M·高尔基 “这就是作家,抄出他的话来,也就是作品。” ——鲁迅 前言:内容和特征 童话特别丰富的原因 彝族民间口头故事中,童话的数量特别丰富,几乎占全数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一现象可以说和彝族社会的发展有关。因为只有童话这种形式更适应这距离其原始氏族社会不远的彝族社会。是这社会在心理意识和生活习俗上还距离人类“童年时  相似文献   

19.
民族自称是一个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显性特征之一 ,它往往与该民族的源流有一定关系 ,用自称当中的一些特征往往可以廓清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线索。彝族自称中的“濮”、“泼”、“拔”等特征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文化 (自称 )中的延续 ,“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彝族的源流关系。本文以史籍资料和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 ,参考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论证彝族与古“濮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各国的音乐教育都将面临一个开放性的全球视野的音乐文化环境和现实,多元文化已 成为21世纪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共同趋势。”民族音乐有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作用,彝族传统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 宝贵财富,作为极其珍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朵洛荷),彝族传统民间音乐有着隽永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开发价值。在 彝族地区幼儿师范音乐教育中建立音乐教育与地方民族音乐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其必要性与可行 性,我们通过选择彝族民间歌曲、彝族民间歌舞及音乐、彝族民间器乐曲及根据彝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的既有彝族音乐特征、 又具有较高艺术性的经典音乐、舞蹈作品与传统音乐教育中的钢琴、声乐、舞蹈和试唱练耳课程的融合以达到在彝族地区幼儿 师范音乐教育中建设地方民族音乐课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