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连绵不断。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传基因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有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需要加以研究和提炼。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明沃土之上,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习近平用典》一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词句点缀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论述中,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钟情与重视,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智慧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从治国理政、社会治理、仁政为民三个维度阐释习近平用典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动力,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并探掘出更多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资源与实践进路提供了合理借鉴。  相似文献   

3.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揭示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强调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原则。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特邀5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视角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进行解读和论述。其中,杨须爱教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民族政治传统与实践、中国通用文字、中华典籍等四方面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郝亚明教授认为“创新性”是理解中华文明历史延续的密码,是理解中华文明当代复兴的钥匙,是理解中华文明未来走向的指针;严庆教授认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国人追求团结内聚的信念、捍卫国家统一的气节,也内在地决定了各民族与国家共命运的选择;青觉教授认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突出表现为接纳多元与尊重差异、开放对话与交流互鉴、多元融合与求同存异的核心原则,汇集于“文明以止”的信念;马忠才教授认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缘于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的优良传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4.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基于中国梦的视阈,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现实、未来纵向三大维度审视“四个全面”。从历史维度看,“四个全面”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问题,是“四个全面”提出的客观要求;从未来的维度看,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相似文献   

5.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之后,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是一个浪漫的话题.要理解中国梦,不妨从理解梦开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梦解释为潜意识的心理过程.然而,梦毕竟也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单靠学理化的解释并不能道尽梦的真义.因此,讨论中国梦需要有四个维度:第一,何谓梦?梦到底怎么理解?第二,我们为何要有梦?我们为什么不能没有梦?第三,什么是民族梦?民族复兴之梦与国民道德有何关联?第四,什么是人生梦?人生之梦如何能够梦想成真?  相似文献   

6.
2014年5月19日,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常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芮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研讨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广泛深入地进行交流、探讨,形成了诸多理论共识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梦的创新性观点。  相似文献   

7.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高度重视中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的作用,并提出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重要论断。弄清楚这一论断的内涵,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伦理型文化”独特优势,构筑中国精神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完成现代转型的内在需要。梁漱溟先生基于对“文化即生活”的主张,以解构传统文化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化为路线,深入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短缺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了解他的文化思想对我们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促进“伦理型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契合共生,促进民族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的强调和展开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站在文明的高度,对中国道路更加笃定、更加自信地展望文明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民族复兴的文明视角来看,推进文明复兴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论断的重要出场语境,该论断的提出源自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擘画了二者结合而形成文化成果的应有样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书记本人躬身表率,将先贤圣哲智慧付诸治国理政实践。习近平文章、讲话中经常引用中华传统典籍中的精妙用语来画龙点睛,发人警醒,其用典不仅风格特色鲜明,体现了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具有强烈的现实导向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性贡献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智慧和实践经验,在逻辑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上为民族工作的新时代推进注入了鲜活的理论、实践和战略资源。在形成发展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创造性转化,不断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在理论上,创造性地提出“一条主线”“五大认同”和“四个与共”;在实践上,强调党的领导在开创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新道路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战略上,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凝聚各民族共识,以现代化的视野强调各民族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以各民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视角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全党的智慧,是新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目标,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此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凝聚中国各族共同奋斗的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2.
黄冠 《中华魂》2013,(2):60-61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基本陈列时指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总书记的讲话,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实干成就“中国梦”。实干成就“中国梦”,要坚定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而深刻,是新时代新征程理解把握二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人民至上的立场原则、和谐共生的思维理念上建构起彼此相契合的同一形态;就实践逻辑而言,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建设之路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确立了批判继承、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理念;就价值逻辑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根”“魂”渊源的内在关系,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示中国气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面的独特价值作用,向世界传递当代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与自强。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立足于革命精神和当下建设,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不仅为青年教育指明了思想前进的方向,也为青年怎样实践“文化自信”规划了路径。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对开展新时代青年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即:引导青年学习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青年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青年彰显和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生成逻辑、实践指向和价值意蕴的有机统一。生成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经验总结。实践指向表现为:党的领导确保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利益共享夯实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法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命运与共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价值意蕴旨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全面领会习近平同志成为国家领导人尤其成为党的总书记和领导核心后处理中美关系问题、引导中美关系发展的体系性观点,以及从他的对美外交言行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的策略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合作共赢策略、首脑外交策略、人文交流策略,以及风险预警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处理中美关系的策略旨在维护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避免中美关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构建一种全球治理新秩序等。习近平总书记妥善处理中美关系的策略,不仅构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处理对外关系的核心和关键,而且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观,这一治国理政观内涵丰富,逻辑联系严密,本文用四个"一"分析之。一个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后,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就明确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在后来举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深刻意蕴、逻辑依据及实践要求的研究进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展开学理分析。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精髓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四个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的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统一,但是其精华所在是优秀的观念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主要体现为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彼此包容性、相互需要性和共同的实践基础;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合贯通,要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学理性与通俗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这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20.
知识体系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体”与“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一对范畴,考证体用观的古代起源,梳理体用观的近代背离,有助于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恩格斯所说的现代社会主义脉络中的自主知识体系地位及其体用贯通、明体达用品格。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命名来说,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具有标志意义,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则为这次工作布置会议提供了理论主旨框架。习近平文化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丰富思想材料,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在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讲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讲话、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为代表的一系列文献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自主知识体系。由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文化安全、网络文化、文化润疆等核心概念构成的这一文化知识体系作为理论框架之体,不仅要贯彻落实到实践工作之用中,而且要对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包括中国边疆学构成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