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市文化理性与刘呐鸥的都会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刘呐鸥的都会小说置于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这一现代都会背景,置于都市文化与创作审美、作家创作与都市言说方式的研究层面,我们将会“发现”:性爱剥离,迷恋与逃逸,叙论合一,是刘呐鸥都会小说的主要特性。刘呐鸥都会小说所显现的都市文化理性,是刘呐鸥小说的新姿态,也是现代中国都市文学应该具有的表现方式与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2.
都市景观与都市文学:当代都市文化的二元想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市景观与都市文学在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演变中日益跃升为当代都市文化的两大基本形式,并在深层制约着当代都市文化的发展走向,成为体现当代都市精神的二元文化想象.然而由于现代资本及其科层体制的影响,都市景观与都市文学在发展中又面临着诸多困境乃至异化现象.如何调校这种悖论,使其更有利都市文化的发展,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都市文化学课题.  相似文献   

3.
城市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关于城市文化以及都市文学的研究则是文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都市魔方: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这本书分别从都市文学以及都市文化传播两方面入手,较为全面完整地建构对于广州城市文化研究的多面体。书中对广州都市文学如张欣、张梅、梁凤莲等重点作家的解读,对报纸副刊的考察,对广州城市化进程中都市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集以及社交网络语境下的都市镜像都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调查与分析,这样的研究对于学界了解、思考、进一步深化讨论广州城市文化以及当代城市文化研究都有特殊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市日益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文景观,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生长点,一种深刻影响甚至改变着当今社会生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都市文化正在勃然兴起.与此同时,以都市生活为题材、表现都市人生存体验和精神追求的文学作品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都市的畸形繁荣,都市文学逐渐兴起。现代都市作家一方面被都市文明所代表的现代性而吸引,另一方面又常常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具有“异质性”的都市文明,尤其是都市文明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一时期的都市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往往呈现出一种与现代西方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学都迥异的特质,一些极具都市文化特性的异化主题、漂泊主题、性爱主题等,在小说的表达上,都带有明显的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纠缠的痕迹。正是在这种纠缠与挣扎中,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都市文学的主题表达,具有一种独特的现代性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6.
王淑萍 《南都学坛》2010,30(4):68-71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都市环境,都市的吸引和排斥为文学提供一种背景、主题和美学。在文学中,"城市"与其说是一个客观的实体,毋宁说是一个隐喻。中国现代诗中的"都市"形象,与现代性的追求密切相关,而且与时俱变。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诗人比起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来,是一批都市畸形生活与病态人生的更出色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笔下的丑怪意象更具有现代都市化气息与被异化的现代自然形象特征,显示了20世纪40年代诗歌对都市文明的批评姿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突起,中国社会出现了富人阶层。富人阶层也成为90年代以来都市电影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元素。在都市电影对富人阶层的形象呈现、行径呈现、命运呈现中,一个肥胖、愚蠢、为富不仁、自取其辱的脸谱化富人形象树立起来。富人形象背后则是社会文化心理的暧昧表达。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女性都市题材写作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与以往的女性城市题材创作相比,90年代以来的女性都市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剖析这些令人炫目的创作实绩,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下女性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一个商业都会,在20世纪20—30年代,其都市文化已达到近代中国的高峰。在上海都市文化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商业化,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企业化,广告业的发达,文化商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重庆都市旅游形象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具有吸引力的都市旅游形象是发展都市旅游的关键。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中西部特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其都市旅游发展战略中必须找准并挖掘自身的特色,来塑造具有自身深厚地域文化特色的都市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1.
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蕴育形成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及语言民俗等。在20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都市民俗形成了其特有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对上海都市民俗的文学书写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异质民俗”书写、40年代新市民作家的“日常民俗”书写,以及80、90年代当代作家的“民俗寻根”书写等阶段,从而建构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都市民俗文学书写的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民俗的文学创作承传也积淀着作家个人的文化情结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都市和女性坐标交叉点上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新时期”作为研究的指定时期,用女性主义视角对这一时期女性文本中出现的都市意象进行阐释。都市和弄堂是女性都市文本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本文从女性对都市空间的建构、空间与文化记忆、古老文化的象征与琐细的女性人生四个方面,对胡同与弄堂等都市意象进行深入文化肌理的剖析,认为在女性的都市文本中,胡同和弄堂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存之地,而是被赋予了精神的意义,是古老的文化象征。透过这些意象,女性表现的是和都市文明的同质同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在"女性与都市"层面的另类描写,对于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独特的意义。通过笔者的梳理,认为其主要呈现出冷峻的自审意识和深切的抗辩意识;阐述全新的性别关系;构建女性话语,书写"姐妹情谊";解读商业社会,展现女性都市思考四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徐坤"都市即景"系列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坤的"都市即景"系列作品,对都市职业女性的女性意识特点进行了揭示.现代社会对女性的社会定位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家庭定位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职业女性处于性别角色分裂的精神困境.她们虽然具有了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利和经济上的独立,但她们中很多人内心仍然残留着浓厚的传统性别意识,尚不具备明确和充分的女性自我意识,受制于无法颠覆的男权文化困境.职业女性生活及女性意识在徐坤的笔下,呈现出滞涩而苍凉的轨迹.徐坤对都市职业女性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探讨,对都市文学建设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大都会,在20世纪20-30年代,其都市文化已达到近代中国的高峰.它呈现出三个重要特征商业化、多元化、大众化.商业化是上海都市文化中最富个性、最具典型意义,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上海都市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富有特色的旅游吸引体系的建立,是发展大都市旅游的首要基础。上海旅游的特色吸引在于上海的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商业。为此,在上海都市旅游发展战略中需要考虑两个基本要素。第一,塑造都市形象,形成大都市的独特魅力;第二,建设一流设施,保证都市旅游吸引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都市小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且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只有采用一种更为理性、也更为历史具体的文学文化学视野,才能把握都市小说的文化品性和功能.都市小说在90年代呈现出消解与建构的文化态势,而进入21世纪后,它将伴随着都市的充分发育和都市人生存实践活动的深入,实现新的文化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都市发展中的中与西、内地与沿海的双重异质,带来了中国现代都市文化品格的复杂性,深刻地到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文化品格,本文从文化视角考察了中国都市小说,重点探讨了海派文化与上海都市小说 ,京派文化与北平都市小说。  相似文献   

19.
17、18世纪的中、日都市商人,在都市政治、经济上所表现出的权益与地位上的差异,实质是两国封建文化的差异。日本幕藩制都市文化是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民族文化,而非早期输入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正是日本不同于中国在19世纪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针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和都市报的崛起,探讨都市报与都市文化的互动关系,揭示都市文化对都市报报道视野、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效果的影响,分析都市报对都市文化的反作用,并以两者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基点,从转变新闻传播理念和提高新闻报道水平两个方面探求都市报在和谐都市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