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新闻史是研究我国新闻和新闻传播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是我国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学科,从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年)算起,只有60年的历史,它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至今有关新闻史的论著屈指可数、资料贫乏、教学研究人员奇缺。中国新闻史的研究跟整个新闻学科一样,还尚处在开拓阶段,未开垦的土地俯首皆是。  相似文献   

2.
方汉奇认为,新中国的前30年,中国新闻史研究成果不多,中央党校编写的《中国现代报刊史》讲义是代表性成果,其重要意义是填补了1949年以前中国新闻史领域有关中共党报历史的空白;改革开放后,由其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是凝聚全国新闻史研究力量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局限,《通史》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等待今天的研究者填平补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未来的中国新闻史研究应注重史料积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李彬教授的《中国新闻社会史》一书为例,对新闻史研究进行了反思。并认为李文以社会史的视角研究新闻史,关注当下,并以生动的笔墨书写历史,为新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长期以来,报刊史是作为新闻史的一部分来研究的,而对近代特别是晚清新闻史的研究多侧重于报刊史。卓南生说:"我个人对中国新闻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815年到1874年之间的这段断代史,也就是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源头。"④戈公振认为:"报纸之元素,新闻而已。"⑤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我觉得在新闻史范式里研究报刊史,必须回答这样一些问题:近  相似文献   

5.
略论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研究 ,还没有在中国新闻史中占有自己的地位。而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发达与否 ,则是衡量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尺度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从20年代到90年代,取得了三次突破性的进展,在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中国新闻史已经成为了基础扎实,发展稳定的学科.本文对近几年学术界的媒介史研究、报人新闻活动以及思想、媒介经营与管理方面、新闻史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对21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概况进行一次扫描.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与政治制度变革和政治路线变迁相顺应,前30年的新闻史研究,“革命史范式”占据主导地位,研究队伍人数较少,研究对象局限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后40年的新闻史研究,新闻史的学科地位确立,汲取传播学及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新闻本体范式”兴起,研究范式多样化,中国新闻史学会成立,学术队伍人才济济,学术成果丰硕并走向世界。此后的新闻史研究,须更多负起“资治”“知来”之责,创新研究范式,填补研究空缺,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史学。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国新闻史的研究没有引起中国新闻史学界应有的重视。积极开展民国新闻史研究,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而且对于促进台湾海峡两岸学术界的交流,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中国新闻史学界不应再延搁的迫切任务,也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民国新闻史研究以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为整体对象,全面研究民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而总结这一特定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同时,也开展各种专题研究。民国新闻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要举全国专家之力,及早启动这一宏大的学术工程。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报业史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一直认为,中国新闻史是中华民族新闻史,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没有55个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和办报活动的新闻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系统而全面的新闻史。非常可喜的是、大陆著名学者如方汉奇、宁树藩、陈业劭、丁淦林等新闻史学家在这一点上已取得了共识。其标志就是《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的编纂和出版。这部书作为国家的重点研究课题也把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与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融化于其中,这就更增强了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我十分感谢以方汉奇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新闻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对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发展的重视和认同,给予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关于近代新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仍存在着一些缺憾:国别上重中国而轻外 国;未能及时吸收、借鉴历史学界的成果;分期不够合理,过多地照搬了革命史的分期。近代新闻史应该有自己的科 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追溯中国文学的历史流程,不能不瞩目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千汇万状的优秀作品:作品映现出特色,特色凝固成传统,传统又沉淀为历史。追溯中国文学史的编写进程,则不能不期望:未来的"大文学史"除了应当兼有独立的学术品格、独特的学术构想和独到的学术视野外,还应当具备涵盖面更广、包容性更强的全新体系。这就必须从纵横两方面加以拓展——"纵"能思贯古今,勾勒出文学兴衰因革的轨迹;"横"能视通中外,映现出文学源流正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闻学科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对新闻史研究本体的探讨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并突破了传统研究的局限,为新闻学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由于本位缺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新闻史的研究上众多学者带来了无法追溯其本源的困扰。本文阐述了媒介生存中的新闻实践活动对于新闻史的产生、历史发展、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以此来完善对于新闻史研究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新闻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从20年到90年代取得了三次突破性的进展,最近20多年来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中国新闻史已经成为基础扎实、稳定发展的学科。但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之有新闻业以及新闻史离不开所谓现代性问题,在中国语境中亦即“古今中西”问题.围绕现代性及其话语迄今形成两种思路,一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进化论思路,包括“走向世界”“国际接轨”“全盘西化”的自由化路径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革命化路径;一为从文明体系到现代体系的文化主义思路.与之相应,似可分出不同类型的新闻史研究.文章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藉以在广阔的文明背景下追寻中国新闻业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1902年前后,国人从日本译介了为数不少的史学著作,对文明和历史的理解拓展到美术、哲学、法律、宗教、风俗等领域,神话学与历史学同源联袂而生。此时,神话一词并没经过太多的本土过滤和反思,没有可能去面对语力怪神现象,更没有机会去统摄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此后,受西学范式影响,神话学与历史学分裂,遂成为被史学家排斥、被文学家接纳的民间文学内容。基于反思传统与反思现代的双向动力,当下亟需重新面对中国神话与历史,将之作为进入本土文化传统和文明基因的重要门径,以此引导对中国文化做追本溯源式的全盘理解,对中国历史叙事和现代神话学做批判性整合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小说史研究在小说史类型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编撰方式多样化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展望新世纪,必须在观念创新,重视文献,深入专题以及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才可能取得小说史研究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外国教育史学发展的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起步、艰难恢复、积极发展、成就与危机并存以及近年来的积极转向这几个阶段。几代学者共同就外国教育史的基本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总结与反思,包括外国教育史是什么?研究外国教育史有什么用?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外国教育史应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作为一个知识门类,外国教育史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学者们的辛勤耕耘使外国教育史学已经有了一个健康合理的起点,但其中诸多制约外国教育史学发展的实质性问题仍需重视,包括教育史观的把握问题、教育史研究的功利主义问题、教育史研究的规范意识问题以及教育史研究的陈述范式与立场视角的自觉反思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2 .7 汉人对致动、意动语义关系的分析“致动”(现在古汉语语法书上多说为“使动”)、“意动”是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提出的 ,现在古汉语语法著作 ,特别是教科书都要谈及 ;认为这是古汉语述宾 (包括名词、形容词做述语 )意义关系最重要的两种 (有的称之为“特殊动宾关系”、“名词、形容词的活用”等 )。这两种语义现象汉人已有所认识 ,注释书中有清楚的表现[2 6] ,其表现方法可用转换公式表示。2 .7.1 致动语义关系的分析动词作述语 :V—O—使 /令—O—V( 1)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教扰之。 [扰 ,驯也 ;教习使之驯服。]  《周礼注·夏…  相似文献   

19.
近10余年汉语历史词汇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10多年,汉语历史词汇学进一步扩大了研究领域,在专书词汇、常用词演变、同义词、复音词等方面的研究有新进展,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在词汇理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新成果。今后一段时间,汉语历史词汇学除了应加强词汇理论建设外,还要迎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普及带来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20.
应该重视重庆新闻史的研究;继续抢救挖掘相关史料;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展范围、深入局部,全面深入地推进这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