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拉康与弗洛伊德同为精神分析学大师,在主体自我形成的观点上,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在“力比多”驱使下的一系列求同行为的结果,在本我和超我二者协调下形成的;拉康则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诠释,创建了自己具有独创性的自我理论体系,认为自我是一个以镜像阶段为起,最,而后通过对镜像的不断认同、语言的异化为一个异己的自我。  相似文献   

2.
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对她说》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女性身体与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影片以镜像理论中主体通过“他者”的镜像完成自我验证为切入点,探寻了男性感情世界中映照出的女性生活与精神状态;同时也通过女性这一镜像中的“他者”来完成了男性的自我身份验证;片中女性正是照亮男性的一面镜子,是男性的底片或映像,是心灵通过现实镜像的映照在此刻的复活。导演以片中片的叙事形式制造镜头内部的隐喻与映照,让影片充当了“镜子”的角色,因而对世界的本体与真相也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形成的镜像理论是拉康的理论学说的起点和归宿,"镜子阶段"是一个自我欺骗的瞬间,是由虚幻引起的迷恋,是想象性思维的起点。围绕"镜子阶段"的分析帮助理解拉康的文字涵义,并理解拉康对于自我的本质、人类身份的建构的形而上的思考。《助于"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成为拉康镜像理论的形成标志。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作为法国当代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拉康解构了自我的中心地位,解构了主体,把精神分析学派带入一个新的领域。作为他的一切其它理论发展的基石,镜像阶段理论是研究自我的结构化,自己第一次将自身称为“我”的阶段。但是镜像阶段对自我的意识和对他者的认同虽然使人能够获得对自身的第一次确认,但是这种来自“镜中像”的确认却是视觉给我们的陷阱,一个影响一生的误认。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的文化想象中,东方被预设为与之对立的“他者”,被动地参与西方塑造自我和认证自我的过程,并成为后者建构其主体性所需的“镜像”。美国华人作家严歌苓撰成长篇小说《扶桑》,书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却对以上的模式进行了种族和性别上的双重颠覆。本文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作为分析起点,对以上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7.
《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是一个具有独特悲剧意蕴的文学形象.它的独特性首先就在于它是作为老人桑提亚哥自我的镜像而存在的,老人追逐马林鱼的过程就是他自我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其次还在于马林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马林鱼骨架所透露的存在的荒谬感与虚无意识.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自我是自欺的自我,因此,马林鱼作为一个“他者”对老人的自我建构产生了悲剧性影响.存在主义哲学表明,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荒谬的存在,这是既定事实,任何人都无法外在于荒谬.老人的这种求而不得、罢而不能,让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悲剧底蕴.马林鱼是“存在”的“镜像”.  相似文献   

8.
拉康的镜像阶段说是对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同样是对人的自我意识生成的理论。用拉康“镜像阶段”说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解剖《红字》人物中珠儿的心理,她恰恰完整经过镜像阶段的心理历程,珠儿的心理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珠儿的故事,是《红字》中主体自我意识体现的最基本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自我的回归     
《牡丹亭》中塑造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杜丽娘形象感动了众多读者,掀起了一股女性自我认识的潮流。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杜丽娘处于双重镜像关系当中:一重是现实与幻境的镜像关系,一重是对镜自描的过程中镜里与镜外的镜像关系。从中可以看到杜丽娘完成了自我的回归,主体性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论文依据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自我"理论详细剖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马丁·伊登"镜像"阶段及"俄狄浦斯情结"阶段的不同自我,以探究马丁·伊登悲剧的根源,为进一步研究杰克.伦敦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