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偶像崇拜一般指对自己喜爱人物的一种欣赏、依恋的情感,并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表现这种认同和崇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偶像的定义不仅局限于公众人物,越来越多的“平民偶像”和网红明星也开始成为青少年追捧崇拜的对象。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偶像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近年来的“追星热”风潮反映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越来越普遍,并有可能对他们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偶像崇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偶像观,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心理学问题 ,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具有正面和负面双向性特点 ,但在现实中负向效应很大。我们要引导青少年走出比较单纯、幼稚的偶像崇拜的误区 ,消除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通过科学的诱导使其转化为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士族处于国家权力结构的金字塔中层,上达天听,下播黎民;上体现国家意志,下反映社会人心,在国家政治功能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民族文化心理上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汉晋以来,士族文化心理一直成为支撑民族文化心理的核心。汉晋士族文化心理的建构始于汉武帝。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完成了儒学的经学化,有效建构了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文化崇拜。在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双向推动下,经学化儒学所衍生的偶像崇拜,经学取士制度所衍生的权力崇拜,又使得汉晋文化心理表现得异常丰富。然而,随着以王羲之为首的东晋士族登上文化舞台之后,逐渐解构了汉晋以来的偶像崇拜、权力崇拜及文化崇拜,从而使汉晋士族文化心理发生了历史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变迁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变迁的回顾,揭示出其走过了一个政治文化驱动—商业文化驱动—草根文化驱动的历程,已越来越变得自主化、商业化、平民化。这种文化应该尽可能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成长,树立"偶像—榜样教育"的理念,完成偶像崇拜的审美自觉。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社会化与第一人格偶像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青少年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人的社会适应过程,亦即“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学习社会的规范、价值、道德和行为方式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或群体规范,形成独立的人格。从个体一生的社会化过程看,人格的发展人体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人格偶像崇拜阶段、第二人格偶像崇拜阶段和独立人格阶  相似文献   

6.
雷州石狗崇拜变迂与民族格局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州石狗崇拜是以原始的狗图腾崇拜为根源,以生殖崇拜、守护神崇拜为后续生成主体,具有多重性的、特征鲜明的区域民俗文化事象.石狗崇拜的变迁与宋代之前原住少数民族的大量迁出及宋代以后汉族的大量迁入所带来的民族格局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偶像崇拜现象一直贯穿着人类的历史,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不同时期对于偶像崇拜的表现也和人类的历史发展是紧紧相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中提到的那样:整个异化概念在旧约的偶像崇拜概念中得到了它在西方思想中的头一个表现。〔1〕对于现代人来说,偶像崇拜没有完结,而是恰恰相反,以更为特殊的方式反映着人的异化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追星”这个词,越炒越热了。对电影电视明星尤其是歌星崇拜的现象,已成为青少年中的一种时尚,而且其势头有增无减。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是一个追寻自我认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要完成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为自我发展定向等一系列人生任务。为此青少年很需要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些理想的榜样。所以偶象崇拜是青少年这一特定人生阶段心理需求的反映,是其成长过程中由  相似文献   

9.
风崇拜至少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到商代中晚期,风神崇拜地位在诸多自然事物崇拜中凸显,且已逐渐从万物有灵的崇拜中走出,崇拜对象展现出较强的"人神化"特征;汉儒所阐释的周代风神崇拜对象以箕宿和飞廉为主,具有抽象化和虚神化的特征。从商代到周代,风神崇拜应具有连续性,汉儒风神崇拜叙事存在缺失,考察商周之间,风神形象的变化及其原因,有助于更好地构建华夏先民的信仰世界。  相似文献   

10.
林中泽 《学术研究》2007,(6):96-102
神迹是古代以色列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色列人从多神信仰向一神信仰的转变,偶像崇拜时代的巫术也开始变成了神迹。此后,神迹与巫术的较量,就成了希伯来文化与其周边异族地区多神教文化之间历史性竞争的集中体现。旧约通过各式各样的神迹,既塑造了一位嫉恶如仇的上帝形象,又展示了先知和领袖们重建以色列社会的一系列努力。旧约神迹的形成原理虽然比较简单,但其施行过程却相对繁琐和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的深刻影响。旧约神迹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和形式,与古代地中海地区其他异族文化之间有着明显而复杂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11.
西王母及中国女神崇拜的人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的文化性别体系和宗法制度相辅相成,以父系父权、男尊女卑为主要特征而著称于世。然而,尽管这些主要特征是准确的,它们却并不能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性别体系的全部内涵。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透露着人们对宇宙和自身的终极认识。中国女神崇拜中诸女神的神格、神功、神代关系及其演变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性别体系的另一个窗口,可以弥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偏差。本文通过对西王母、女娲、观音、妈祖等女神崇拜的分析,试图归纳出中国女神崇拜的独特性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关联,并对比西方圣母崇拜的特点及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中的相关理论,指出中国女神崇拜这一课题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温州地名看浙南的道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温州地名的考察,探讨了浙南道教文化的特点,即以道教自然物和建筑物为特征的表层文化;以仙客羽士的宗教行为为特征的里层文化;以道教的核心内容、讲义学说、崇拜信仰等为特征的深层文化,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黑道崇拜的倾向在一些青少年中悄然兴起,暴戾与邪恶的黑社会老大被定位为价值选择和审美的标准,黑道的江湖义气受到崇尚,影视中的黑帮行为日渐成为效仿的对象.文章认为,社会文化的误导、审美价值观念的速误导致了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错位,对今天的青少年更需要进行精神的导向和指引,才能成就新一代的志向、理想和美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陈洪杏 《殷都学刊》2010,31(1):13-17
就"帝"字的字形演变来看,"帝"的原型当是花蒂。不过,"帝"崇拜并不是一种普泛地存在于人类早期社会的生殖崇拜。在商人那里,无论是对玄鸟(包括王亥等祖先神)的崇拜,还是对风、云、雷、土(社)、日、月、星辰、方、水等的崇拜,抑或是对河、岳的崇拜,都发动于对"生"之"命"的眷注,也都辐辏于"帝"崇拜。"帝"崇拜,说到底,是对生命的崇拜。在这种崇拜中,寄托了崇拜者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生命的秘密的眷注。商人崇"帝"的这种生命崇拜意识并没有随着武王伐纣、周取代商而成为一种历史的绝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以"生生之谓易"为主题词的《周易》和由此拓辟开来的以生成性、整体性为特征的宇宙论,都可以溯源到"帝"崇拜;这一点反过来又为"帝"的原型乃是花蒂作了绝佳的印证。  相似文献   

15.
部分国外产品因技术领先,在中国市场占有份额很高。部分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品牌情有独钟,青少年群体尤为突出。这种崇拜有其深层根源。对洋品牌的崇拜,不完全等于文化自卑。走俏中国市场、或为中国人接受的洋品牌,大多含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先进文化元素。学习并创新高科技,并将中国先进文化元素融入国内品牌,是祛魅器物崇拜、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16.
将三国诸葛亮、明代王骥加以神化和崇拜,是滇西各族的传统文化特征与内容之一,是在与中原文化接触过程中将本民族原始崇拜与中原民间信仰相互交融而共创、共享一种区域文化的结果,其中交织着作为跨界民族的傈傈族的多重认同感.以王骥崇拜为核心的下火海上刀山仪式表明傈傈族对以王骥为象征的汉文化与国家的认同和超越族群意识的区域文化认同,该仪式还促进了傈僳族群自身认同感的增强.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榜样力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转型期榜样在净化社会风气 ,提升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文化道德价值的多元化 ,人们选择效仿的自由度加大 ,尤其是青少年更以偶像崇拜替代榜样学习 ,这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对于榜样的力量要作理性的评估 ,既要承认榜样的影响力 ,也应认识到这种力量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8.
祖先神是壮族民间最主要的崇拜对象。壮族的祖先崇拜可分为始祖崇拜、远祖崇拜、宗祖崇拜三种类型,其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鲜明的民族个性、明显的多神特征,以及教化、慎终追远、凝聚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胡萍 《船山学刊》2007,(3):135-137
本文以湘西南苗族"平话"为视角,从地理特征、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崇拜及民族心理等方面探讨了部分"平话"词汇中文化蕴涵,显示了"平话"所负载的湘西南"熟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毕宏音 《理论界》2007,(6):101-103
近年来,网络负面传播主要表现为文化霸权主义的肆虐、技术崇拜思潮的涌动、大众传媒道德失范造成的负传播、不良亚文化对网络同辈群体的影响等,并已成为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比例不断增高的重要原因。而净化网络传播环境,有效遏制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发生,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每个人都要尽到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