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自诞生以来,已遭到了各种各样的曲解。历史唯物主义之被曲解,根源于西方近代存在论与当今资本世界的同构性。因此,把历史唯物主义从它的被曲解的状况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就在于人们已有可能从存在论的境域中揭明并批判当今世界的本质原理。本文从“生产力”和“感性意识”等概念出发,分析、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成为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和理论定位有关,是历史唯物主义自产生以来就从未间断的争论的延续,是后实践唯物主义的一个理论方向,更是当下中国问题的理论反映.讨论实质上是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的,其积极成果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广松涉从主体间关系基始性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象论解读,对于拒斥第二国际以来的、以前苏东教科书体系为代表的庸俗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积极意义,其中也不乏深邃的思考。但是,广松涉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一种整体世界观来解蔽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特质的遮蔽。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广松涉以近代主客二分图式为主导视点来定位马克思的"异化"范畴时,遮蔽了后期马克思重新启用"异化"的历史辩证法意蕴;他以对象性活动中结成的主体间关系为基始性视角,对后期马克思的"物象化"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的重构,掩盖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中不断深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基;当他以近代哲学为标尺来探讨马克思由"异化论"向"物象化论"的飞跃时,却也弱化了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内在贯通的现实关涉性与历史唯物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4.
郗戈 《江海学刊》2012,(1):77-83
应当从更高的历史视野出发探讨历史唯物主义问题,自觉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之间的契合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始终伴随着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外在地认知、解释中国现代性建构,而且还内在地塑造、参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中国"之间持续发生着"相互建构"与"双向生成"的动态过程,使得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融入"现代中国的自我建构,"内在于"现代中国。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相互型塑"与"双向生成",主要体现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意识、时代定位与发展方向这三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将进步的历史意识植入现代中国的文化核心;历史唯物主义引导着现代中国的时代定位与时代规划;历史唯物主义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历史向导,塑造着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相互结合的当代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双重进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思想发展中的最大成果;它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一系列范畴,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直至今天,国内外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范畴的研究,是不能令  相似文献   

6.
何媛 《理论界》2010,(12):103-104
历史唯物主义自诞生以来对研究社会和历史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的、专业的学科,同各领域学科一样具有自身研究价值规律。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同样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本文致力于从历史唯物主义观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基和在此根基上培养问题意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研究俄国经济史的科学巨著——《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对俄国自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研究。学习这部著作,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史,仍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自形成以来,便经历着对马克思理论的一次次叛离与回归。新世纪以来,这一回归主要表现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共生共存。玛莎·E.希门尼斯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分析,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女性受压迫问题上所呈现出来的重要意义;赫玛尼·班内基作为"被边缘化"的女权主义知识分子,以意识形态批判为方法剖析了后殖民视域中的种族、阶级、性别压迫等问题;吉莲·豪伊则纵观女权主义近史,提倡建构一种"注入了新活力的历史唯物主义"。从客观的角度看,不同语境与多元文化下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再次"联姻",迸发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9.
孙民 《东岳论丛》2019,40(5):77-84
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体现在不断地破解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视为其生命。最近几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发展形态与理论实质、研究范式及其关注现实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进了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但是,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值得反思之处。只有从理论、现实与历史的辩证关系中反思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才能实质性地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从而真正切入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性总结。20世纪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新的挑战;马克思之后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不同的视角在坚守和发展马克思思想或“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石“重建”被僵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面临着重建后的无奈和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旨趣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跨越时空的,哈贝马斯的理论建树更多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式革新,而不是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哲学学会和本刊编辑部联合邀请了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的部分理论工作者,座谈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与会者围绕当前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深入发展的突破口、发展趋向以及同社会学、历史学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意见。改变目前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与研究内容贫乏肤浅、干巴巴的状况,是大家都感到兴趣而又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有的同志提出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融合为一,把社会学的具体内容吸收进来,以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在苏联,过去把社会学从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中赶出去,现在又把它请了回来。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不能靠修修补补,而是要重新搞清研究对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研究,才能在当前我国的改革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1987年11月18日,本刊编辑部邀请在济的部分哲学工作者,举行“唯物史观的当代发展”专题讨论会。会议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突破口和途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任务、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自然历史过程论和科学的社会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刊登于此,以飨读者。为了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引向深入,本刊从这一期开始,设置“唯物史观的当代发展”专栏,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两者结合而生成的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就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体系、结构、规律和范畴,以及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原则等问题,进行新的探索,以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欢迎广大读者,尤其是正在搞这方面研究的同志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生活的新颖变化,并没有改变物质生产或经济发展是社会生活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揭示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和资本的建设性,以及近代形而上学的文化辩护,历史唯物主义洞穿了社会生活中"抽象统治"的真相,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提供了有效可靠的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在同资产阶级和党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发展合力论。社会发展合力论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重要补充,捍卫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以其所蕴含的方法论指导了历史的发展。社会发展合力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4,(5):27-34
伦理学的发展历史从特定的视角来说就是思维方式转换的历史。古代关于德性问题的伦理学追问与近代以来以正当性问题为中心的伦理学思考是两种不同的伦理学研究进路。马克思以其特有的方式在更为宏观的层次上概括总结了以往关于德性或道德问题研究,进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问题的基本理论观念。我们不能说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问题的论述已经解决了当代伦理学发展的基本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马克思审理以往伦理学发展的方式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伦理学理论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人道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此,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以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实际进程来表明,马克思在其历史观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即在其“费尔巴哈派”阶段上,存在着人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因素,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占有过主导地位,而在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人道主义的因素成为“弃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的自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人道主义。一、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方法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两种不同理解,即人道主义的理解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既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方法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运动的实践及经验和“九·一八”事变以来文化界关于建设新文化的思想是其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8.
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时间以来,特别是斯大林所写的《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第四章二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发表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解,可以说是一种“单线论”。这种“单线论”把人类社会复杂的历史过程看作是: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讨论几成热潮。本文拟对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作些探讨。一我国哲学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问题上,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以传统的教科书为代表,主张:“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深入研究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道路探索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这正是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再度受到学界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为了推动学术界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和主题的思考,本刊编辑部邀请几位学者以专题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理解、阐释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