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鲁迅先生作于1921年的小说《故乡》,是一篇具有多重意蕴颇具广度和深度的小说:《故乡》中写了三种意义上的“故乡”,否定了旧中国三种病态人生,它还继承了传统还乡母题,开创了新的还乡模式,塑造了全新的还乡者形象。《故乡》以其特有的情感性、象征性、总结性,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探寻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艺术价值形成机制为目的,通过文本分析后认为:第一,在小说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中,实际产生了回忆主体和体验主体两个第一人称,并形成了两个时空的宽阔对话空间。第二,这个对话空间是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展开的,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鲁迅开掘出对于生命轮回的感受与悲剧性的幻灭感,以及对于希望的思考等等形而上的意味。进而认为,《故乡》艺术价值的顶点是在这种形而上意味中所呈现的“自我辩驳性质”。这正是鲁迅深刻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鲁迅《故乡》发表近百年了,评论《故乡》的文章已有数千篇,专题评论宏儿的文章却不曾见一篇。原因诸多,主要是过去评论《故乡》多用阶级论、阶级分析方法,着眼点自然就落在闰土、杨二嫂身上,忽视了宏儿。以往评论研究《故乡》的结构,多是在表层结构上作文章,而不是谈深层结构。本文用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评论研究《故乡》,探求宏儿在《故乡》里的意义与价值:宏儿是《故乡》的光明使者。  相似文献   

4.
张宝俊 《金陵瞭望》2009,(27):71-73
2009年10月,全3D动画—电影版《阿童木》的强势来袭,让80年代的动画迷们在梦想的回忆中再度疯狂。作为新中国第一批随着动画片成长起来的80后,在童年的动画记忆中,到底有过多少经典?还有哪些经典能成为下一个《变形金刚》或《阿童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诗化哲学”角度论述了鲁迅《野草》与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所表现的共同的哲理内涵:“人的现实存在——人生”、“人生的价值——反叛与创造”,“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以及它们的“诗与思结合的文体形式”.诗化哲学是本体艺术的一种理想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6.
冯至兼有诗才、史才和文才,这使得《伍子胥》既是小说,也是诗,更是哲学。《伍子胥》是冯至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诗化叙事是其典型的艺术特色。小说的人物话语与视角设定、空间设置与意境营造等叙述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既体现了《伍子胥》诗化叙事的显在特征,也是解析其诗化叙事艺术效果生成机制的重要途径。《伍子胥》在冯至创作的叙事性作品中独具一格,既不同于其早期的叙事诗,也不同于同期创作的《杜甫传》,这既表现在形式体制、创作目的等方面,更表现在话语形态和生命体验等层面。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诗化叙事潮流中,《伍子胥》在抒情笔调、历史书写、人文内涵等方面保持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故乡》渗透着鲁迅对游子乡愁乡思题材的现代性经验,包含着作家关于心理故乡与现实故乡、归乡与离乡之间的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传达出作家对故乡、人生的哲学关怀,在创作论上体现出超越传统文学题材的现代性经典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说中插入诗词是古代文言小说中常见的现象。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受到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诗意。其诗化特征因素与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相互交织,产生了特殊的诗化作用,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性,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此外,《聊斋志异》中的诗歌也是蒲松龄个人情感的寄托。研究《聊斋志异》中的诗词及其艺术价值,对探讨蒲松龄本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墨西哥裔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因其鲜明的诗化小说艺术风格吸引了众多读者.《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诗化特点为三个:透视性、音乐性和抒情性.这三个诗化特点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作者希斯内罗丝内心的诗化世界,引导读者领略其诗化语言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渡也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生于嘉义,却视澎湖为故乡,对澎湖有一种特殊和莫名的感觉。2009年出版的《澎湖的梦都张开翅膀》是诗人书写澎湖的诗文结集。从诗人其他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生命的看法、对自我的期许,可说明诗人深感孤独并有一种遭受冷遇的感觉;借用巴什拉对水这种物质的想象,可发现诗人把身后也想象为一个旅程。孤独和梦想似是相连,诗人因梦想而生活在世界的幸福中,而澎湖就成为诗人精神回归的乐园;但诗人的作品中,也有人生像迷宫的想象。作为一种地方书写,诗人对澎湖这个人文空间的强烈感受,表面上源于诗人对祖父的深厚感情,但借用梦想的诗学来解读,可看到诗人在澎湖的梦想中找到童年梦想者的自由,而童年正是由香甜的气味所唤醒。梦想中的澎湖永远年轻,让诗人有一种幸福感,而诗人就在幻想的深处找到内在的阴性存在的宏大安宁。  相似文献   

11.
姜夔与陆龟蒙诗歌师承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姜夔的诗歌向被认为是初学江西诗派黄庭坚,后学晚唐诗人陆电蒙。但此说由于证据不足值得质疑,首先姜夔的《自述》、《自序》、《诗说》均未言及学陆龟蒙诗,至于其同期好友杨万里赞其“甚似陆天随”只是杨个人的好恶;其次,姜夔是以“自然高妙”的诗歌理论和审美理想支撑其后期诗风的;再次,姜夔称道陆龟蒙或与陆诗风格相近主要是他们间相同的品格和相近的人生经历所致,这是与当时的时代风气、地理环境、人格精神等因素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大师,但基于他们对乡土的意义归趋与理解方式的差异,而使其小说呈现出解构与建构的不同视角。鲁迅以"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而沈从文则以"乡下人"的眼光注视世界,缅怀边民往事,编织着理想的花环;鲁迅倾力展现现实的黑暗惨烈与人性的被泯灭,沈从文则沉浸在诗意盎然的梦中,演绎着鲜活的人性。两者的视角都有局限性,但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与理解,使它们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5.
对于<野草>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大致说来,研究思路存在一个"虚"实"之辨是将它视为一个普遍性的甚至哲学品格的文本,还是将它定位为对现实政治和历史的批判、认知,再或者是对自我情爱体验的曲折表达.解读<野草>应倾向于"实"解,具体是要认识到这个文本对鲁迅个人情感和心理世界的提示.任何角度要有自身的限度,都不能走得太远.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品有其独特的用色特征。黑白的律动是鲁迅作品的色彩基调。黑色突出表现在通过一组黑色人物和夜的描写,渲染一种黑的心理氛围;白色主要表现在对人物肖像和天气的描写;彩色主要用于对童年生活和梦境的描写。这种色彩选择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现实以及他的艺术倾向、个性心理、艺术传承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麓堂诗话》是李东阳诗歌理论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初由辽东籍弟子王铎于正德四五年间在扬州刊行,通过《诗话》与李氏其他文字间的呼应关系,可尝试勾画出李东阳诗学思想发展的轨迹。此外,传世《麓堂诗话》存在若干缺误,今以《丛书集成初编》所收《知不足斋丛书》本《诗话》为底本,对勘其他版本,结合各方面资料,共做出25处补正。  相似文献   

18.
研究者对陆九渊的诗作很少研究,其实,作为心学大师的陆九渊有着强烈的“生民”意识,在其为数不多的诗作中,忧民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文道观中,“生民”意识构成了其“道”的另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19.
师陀是一位致力于乡土小说创作的京派作家,同时又是与鲁迅在精神血脉上有着深深联系的作家。他对乡土中国社会关系的揭示、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都承续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另外在诗学建构方面,他小说中的归乡模式、散文化体式以及意象、语言的使用也可见鲁迅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路地选择“以俗为雅”为其诗学的美学追求。其“小诗”理念,与民间俗文化“大道至简”的审美观暗合。而“小诗”中的微观元素诸如象、境、韵、体也被其表征为“俗物”“凡境”“合辙韵”“民间文艺体”。但通俗表象充当的只是畅情达意的前提或是通向雅致的过渡。路地真正追求的乃是“以俗为雅”,或说“化俗为雅”。通过哲思的贯注、思理融入伦理、心灵真光的照耀,路地营建了理趣、德趣、灵趣交织的雅境。这种俗象加雅蕴、“以俗为雅”“雅俗共赏”的诗艺取向,既是“宋诗美学”的延续,又是满族俗文学的延伸,是满汉文学传统共同化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