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行政权是行政机关制定政策、法规,进行国家、社会行政管理的重要权力.在法治化国家,行政权必须受到立法、司法、公民权利的监督和制约,使之达到分权与制衡的目的.我国应当完善各种制约机制,让行政权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2.
行政案件起诉审查制度是司法权与行政权的联结点,对当事人的起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时,必须遵循司法审查适时性三原则,即初审权原则、穷尽行政救济原则和成熟原则,妥当处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以规范权力行为,保障公民权利。司法审查适时性问题的实质是协调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关系,实现行政法制监督法律关系中这两种国家权力行为的规范化。司法审查的时机是否适宜,对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这一基本关系具有深刻的影响,与公民权利的保障直接相关,解决这一问题,必将推动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腐败是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的过程中使行政权力异化的极端表现形式。行政权力异化及其危害以及对其在法律上的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极具挑战的大课题。反行政权力异化的法律对策应为:1.监督行政权力行使的运行过程,建立制约监督机制;2.事先防范、事中制约、事后惩戒的法律措施;3.建立健全反行政权力异化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当一个社会发展到需要拥有公共权力才能调整其公民权利运行秩序的时候,国家就会作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而产生,直到进入共产主义才消亡。作为调整公民权利运行秩序的工具,公共权力来自于社会公众,但其自身固有的相对性、支配性和稀缺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存在扩张倾向甚至可能侵蚀公民权利,故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和结果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在社会主义中国,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要不断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尤其要发挥国家审计在制约监督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管理最常见的、最广泛的一种权力,行政管理已成为国家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并成为解决各种问题的习惯,行政意识优于其他意识。随着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依法治国成为治国安邦的方略,对公权的监督和制约,尤其对行政权的监督与制约已成为法制社会的要求和法制文明的重要体现。行政监督的成效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成果,关乎依法治国的成败,因此,加强行政监督、完善国家监督体系必然成为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行政权特别是行政自由裁量权利的扩张 ,使得法律对行政权在实体方面难以监控 ,转而对行政权在行政程序方面加以法律控制则势在必行。纵观行政法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史 ,规范、控制行政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是行政法的主旋律。美国行政程序法的制定 ,正是基于实现行政程序的标准化、正规化的迫切要求 ,也充分实现了宪法正当程序与平等保护之精神 ,尤其在权利保障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民主法制国家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成为世界各国行政程序法典化的范例。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强行政的国家 ,又加之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轻程序、重实体”的弊端 ,很长一…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的过程中使行政权力异化的极端表现形式。行政权力异化及其危害以及对其在法律上的治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极具挑战的大课题。反行政权力异化的法律对策应为:1.监督行政权力行使的运行过程,建立制约监督机制;2.事先防范、事中制约、事后惩戒的法律措施;3.建立健全反行政权力异化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论行政法治     
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 ,行政法治也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行政权的日益发展 ,行政权力的腐蚀性特征 ,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等 ,要求行政法治。而行政法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要有紧迫感 ,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本文认为主要要作好以下工作 :改进行政立法 ,制定良好的行政法律 ;把握法治形式价值 ,切实依法行政 ;完善监督机制 ,对行政权施行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9.
行政紧急权力是行政主体在紧急状态下依照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应对突发事件、捍卫国家主权、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而采取的与正常状态下行政权力相异的一系列运行程序、行使方式和受法律制约的情况的总和。然而,我国行政紧急权力立法规制现状在法体、内容、程序、监督等方面存在问题,其对应的修正办法是建立统一立法与单行立法相结合的法体模式、细化行政紧急权力的内容、完善行政紧急权力立法规制的程序建设和加强对行政紧急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10.
以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的权利制度和以制约国家权力为基本内容的权力制度是法治的关键环节。保障公民权利和制约国家权力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保障公民权利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目标;制约国家权力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该在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实现一种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原理,分析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关系,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是完全一致的,这在我国新宪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文章强调,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实现形式,我国的国家权力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而公民权利则是对国家权力的监督。  相似文献   

12.
论美国行政内向监督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内向监督是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质是行政权对行政权的监督,是行政权的自我约束,主要包括行政层级监督、行政法纪监察、行政审计监督。美国的行政内向监督在防范行政腐败、提升政府效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更是包含着一些对我国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行政公开的程序及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开的程序及方式不仅能对行政权力的运行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保证行政公开行为的规范、有序进行,更重要的是,它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或实现行政知情权、参政议政权和监督行政权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腐败是国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的过程中使行政权力异化的极端表现形式.行政权力异化的滋生条件在于乘把持行政自由裁量权之机,在行使上的恣意、滥用公共权威及谋取公共资源私利,依据我国出台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构想出反行政权力异化的基本法律理念、加速完善反行政权力异化运行程序的规范化、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等一系列法律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论宪法上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功能是授予并控制国家权力、确认并保障公民权利。通过宪法,赋予并控制国家权力、确认并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政史亘古不变的主题。研究宪法中的公民权利、国家权力的本源及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本源上明确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国家权力必须受公民权利制约,而公民权利的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宪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功能是授予并控制国家权力、确认并保障公民权利。通过宪法,赋予并控制国家权力、确认并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政史亘古不变的主题。研究宪法中的公民权利、国家权力的本源及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本源上明确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国家权力必须受公民权利制约,而公民权利的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诉论中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对人权的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诉讼作为一种对人权的法律救济,在人权的法律保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行政诉讼当中,公民权利对抗行政权力是行政诉讼的发起与动因,司法权力制约行政权力是行政诉讼的过程与性质,司法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行政诉讼的结局与目的。要使行政诉讼中的人权保障走向实然,必然赋予公民更大更充分的诉权,提升司法权的地位与实力,以及确立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为行政诉讼的唯一目的。行政诉讼对于我国宪政完善和人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论证了保障公民权利与维护宪法权威的辩证关系,分析了正确行使国家权力对保障公民权利的重大作用,强调了对国家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并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的方式作了探讨,特别是对权利制约权力的问题提出了较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中建立和健全了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依法比较合理地设置机构、科学配置人员,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和人员的职责权限,构建了内外相维、纵横交错的监督网络体系。各行政监督主体依法通过巡视、考课、勾检、弹劾、封驳和谏诤、判署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干部人事、司法、财政、经济等行政权的制约与监督,形成了较为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中国古代的行政权力制约与监督有一定的制度和程序作保证,有一定的法律作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20.
行政法治是用法律来调整、控制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及活动。行政活动以行政权力为后盾,是国家行政机关履行职能所必需。对行政权的法律保障与法律控制,是加强行政法治、促进行政权合法行使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应有之义。行政权的法律保障是行政法治的前提和基础,行政权的法律控制是行政法治的保证。完备行政法制,从法律的保障与控制的结合上保证行政权的合法行使,将有助于行政法治的加强和法治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