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不少作家是从驾驭散文这匹不系缰绳的轻骑启程开始其创作生涯的。他们在蜚声文坛之后,把主要精力投向宏篇巨制的余暇,偶或重操“旧业”,留下的尺幅扇面,有的也是很为精致耐读的。“我很喜欢散文。一九三四年最早写作品时,我就是从不成样子的散文开始的。”这是曾以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轰动五十年代文苑的杨沫同志的坦率自述。不久前出版的《杨沫散文选》和《大河与浪花》等三本散文集,则是她献给我国当代文学的又一份珍贵礼物,理应得到读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杨朔同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时代气息浓郁,诗意隽永,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苑增添了奇艳的花朵。文化大革命前,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等散文集,深受读者的喜爱。粉碎“四人帮”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杨朔生前在各个时期写的比较优秀的散文集辑在一起,出版了《杨朔散文选》。本文拟就《杨朔散文选》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探讨杨朔散文的特点和创作经验。我们要学习、研究杨朔的散文,努力繁荣散文创作,让社会主义散文之花开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3.
在少儿散文创作中,作家应有明确的读者意识,理解读者对象的复杂性,明确“幼儿”、“儿童”、“少年”三个层次读者的身心的差异性,以他们的审美接受能力和作家的主体创作能力为出发点,创作出针对这三个层次读者不同审美需要的少儿散文。  相似文献   

4.
秦牧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著名散文作家。他曾经发表过《花城》集等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近几年来,他继续在散文园地里辛勤耕耘,创作了不少散文佳作。除了部分收在《长河浪花集》以外,仅1978年和1979年,作家就编撰了《长街灯语》和《花蜜和蜂刺》两本散文集。作家经过十年动乱之后,看到祖国日渐复苏、四化建设蒸蒸日上,满腔的话要说,因而用酣畅淋漓的笔墨,抒发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情,歌颂新时期的新人新事,抨击林彪、“四人帮”以及腐朽丑恶的事物,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这些作品,都有深切的思想内容,激荡着时代潮流的浪花。在艺术上,作家保持和发扬了过去作品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风格,并  相似文献   

5.
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任何派别的文学史家也无法低估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巨大业绩;晚年,他更以五卷辉煌的《随想录》代表了一代中国知识者的良智,震动了海内外文化界。小说创作的独具风骚与暮年谱写的“天鹅之歌”合力构成的眩目强光,常常使得读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早年同样风格独异的散文创作.对其早期散文的研究与评论也仍颇显寥落。事实上正如巴金早在五十年代就承认过的那样:“三十年来我一共出版了二十本散文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海行杂记》还是在我写第一部小说之前写成的”。仅从1927年到1949年建国前,他就创作和出版了18本散文集,共50余万字。这样庞大的散文创作量,在现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也自成一家.风格卓著。它们系统地记录、描写和抒发了作者在长期的社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当代散文作家中,吴伯箫的散文创作是别具特色的.早在二十年代中期,吴伯箫就开始发表散文作品.其后几十年中,他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十分勤奋.三十年代发表的散文集《羽书》及《潞安风物》,就开始显露了他的创作特色;“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出版的散文集《黑红点》,标志着他的创作走上了新路;而一  相似文献   

7.
2006年3月31日,“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曹又方面对面座谈会暨客座教授受聘仪式“在我校举行。惠泱河副校长在仪式上致辞,对两位作家的到来表示敬意和诚挚欢迎,将“西北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的聘书授予林清玄先生和曹又方女士,希望两位作家日后常回西大讲学授课。受聘仪式后,两位作家带来了题为“写作与人生”的精彩演讲,并就同学们关心的关于人生、爱情、写作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回答了大家的问题。林清玄,台湾著名作家,1953年生,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  相似文献   

8.
杨朔是一位对散文颇有建树的作家.他的《雪夜遣怀》诗云:“四山风雪夜凄迷,夜色浓中唱晓鸡.自有诗心如火烈,献身不惜作尘泥.”他怀着一颗“诗心”,把散文“当诗一样写”.在散文集《海市》序中,他说:  相似文献   

9.
散文本体论     
一1988年前后,文学界有过一场关于散文现状与未来命运的颇为激烈的讨论。讨论中,持全面否定态度的论者曾预言“散文必将解体”,将无法逃脱“形态瓦解”和“家族离析”的“末路”①。而短短几年之后,有人却极为乐观地宣告“散文走俏”,“太阳在对着散文微笑”②;散文“在全国书市和地方性书市中”,已成为“最畅销”的被“读者争购的‘宠物’”③。曾经被视为“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创作,没有地方发表”④的散文,在90年代初始迅速“走俏”;散文集大量出版和顺  相似文献   

10.
A.迈过四十四年的新中国文学,迄今已是庞大的历史存在。它拥有数以万计的几代知名作家的共同努力,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诸多方面都涌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品。许多作家作品不仅在十一亿人口的中国大陆有着大量读者,而且由于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五大洲也为许多读者所喜爱和熟悉。因而,回顾新中国文学走过的道路,探讨它的历史曲折与文学寻求的轨迹,从中吸取必要的经验与教训,认知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1.
当代俄罗斯“乡村散文”以及这个流派的代表性作家拉斯普京,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梳理拉斯普京以及当代俄罗斯“乡村散文”在当代中国的影响与阐释,对于呈现中国当代文学在探究民族文化传统、重塑民族精神方面对当代俄罗斯作家的借鉴与吸收,具有典型的意义。历史的相似性使中国学者和作家对俄罗斯当代“乡村散文”产生了浓厚兴趣。道德问题和民族性格问题始终是中国作家和读者关注的焦点,对民族意识的自觉追寻是当代中国作家关注俄罗斯“乡村散文”和拉斯普京创作的根本动力。拉斯普京对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与冲突的思考,给当代中国作家和读者带来不小的启发。由此,相同的文化观念掀起了中国作家和学者研究俄罗斯“乡村散文”的热潮。当代中国学者和作家对俄罗斯“乡村散文”及拉斯普京创作的关注融入了当代中国作家和学者对民族、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年间,孙犁创作并出版了10种散文集。这批杰出的作品,奠定了孙犁一代文学大师的牢固地位。在这批作品的写作中,孙犁提出并实践了散文创作要以“理”取胜的观点,认为散文的生命在“理”而不在“诗”,确认了“理”在构成散文诸因素中的统领地位。这种对“理”的强调和表现,铸就了孙犁散文艺术突出的特质;同时,孙犁的语言也相应地达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高级境界。虽然现在或许还不是孙犁的时代,但大师的散文艺术,定将在未来的文学史上,以其独具的美学品格而熠熠闪光。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1995年12月8B,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省文联、辽宁省美学学会、辽宁省散文学会、辽阳市文联等8个单位联合在辽阳召开了“文哲散文艺术讨论会”,现根据录音将发言整理摘编如下:主持人陈巨昌(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今天我们隆重召开文哲先生的散文艺术讨论会,文哲先生的这次艺术讨论会酝酿已久,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文哲先生的散文集《影子)我看过后,感到是一本好的著作,立意高远,内涵深造,文词隽秀、朴实,读起来娓娓动人,我们今天讨论文哲先生的散文艺术,我想对文哲先生本人,是一件人生的盛事、喜事,也是辽宁省…  相似文献   

14.
王尧一直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建设有浓厚兴趣,并且选择了散文研究作为深入这一课题的突破口。为了清理人们对“散文”的杂乱含混的理解,他还坚持创作,深含江南文化底蕴的散文集《把吴钩看了》正体现了他在写作中对散文文体的认识。而在散文研究中,他也从一开始就努力探索新路径。他的学术理想是“以散文为中介,探析20世纪中国散文的多种文化精神现象;以作家的心态(文化与审美的)、人格、话语方式等为对象剖析中国知识分子在重铸民族文化精神时的心路历程;研究散文创作的文化精神与审美选择的关系。”他的这种学术理想已通过他的学…  相似文献   

15.
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观照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七卷本的“王充闾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散文的代表作,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貌。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了有关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文章,以使读者对王充闾散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①这个见解颇为透辟.作品中个性特点的鲜明是作家具有独特风格的重要标志.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名家辈出,风格绚丽多彩.在这群芳竞艳的百花园里,朱自清的散文不愧是独具风姿、芬芳馥郁的奇葩.  相似文献   

17.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作品。1934年8月,郁达夫经由青岛赶上北平,有感于“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写了这篇散文,发表在天津《当代文学》一卷3期,后来收入他的最后一本散文集《闲书》。《风景谈》是茅盾的作品。1940年,茅盾应邀去新疆讲学,归来途中,于5月至12月访问了延安,回到重庆后写了这篇散文。  相似文献   

18.
题材的特异性及作家对它的成功处理 ,是沈从文两部散文集艺术魅力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作品中人的“牧歌情调”和“乡野幽默”增加了作品的谐趣色彩 ,使之气韵生动 ,但也给判断作品题旨带来困难 ,拨开这层“面纱” ,可见蕴藉的内涵 :湘西历史的重负 ,乡民生命的沉重和可忧虑的生存状态 ,以及作家所给予的人道主义的关怀 ,改造国民性的思考 ,和处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痛苦和尴尬  相似文献   

19.
玛拉沁夫同志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蒙古族作家。他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无论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还是电影文学、报告文学,他都有建树,都有力作。虽“文革”时期中断创作,但到了新时期,他又有新的探索,新的成果,其中,散文创作尤甚。“文革”前十七年,玛拉沁夫同志的主要精力放在小说创作上,只是断断续续地写过一些散文。这些作品,由于题材的新颖,草原、森林气息的浓郁,以及文笔的明丽流亮,受到了广大散文读者的喜爱和创作界的好评。在“文革”前,谁要观赏蒙古草原的散文,他就不能不读玛拉沁夫的作品,谁想研究当代少数民族散文的创作成就,他就不能不提到玛拉沁夫的名字。  相似文献   

20.
从老舍散文《济南的冬天》的诞生机缘入手,探究该文内容“残缺”与语文教学阐释“误读”之间的关联及这一过程所带来的《济南的冬天》的文学经典化形成,可以窥见老舍散文以至现代文学作品进入解放前后国民基础教育的历史契机.老舍与语文教育的相遇,最初得益于其作品“俗白”而又“艺术化”的语言,而老舍及其作品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契合,则是其能够进入教材的根本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作家及其文学作品“长期被纳入学校课程和课本,通过教学和知识传授得到普及延续”之后就又强化了作家、作品的“经典化”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