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姚琪  沈静 《理论界》2009,(9):168-169
由于科教节目的内容和手段都要求高科技性,其收视率往往很难产生突破,而自从<走近科学>的成功,科教节目的制作也产生了新的改变.从传者角度来说,这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理念下的一场科学普及运动,通过节目形式、节目内容等的改变来吸引普通大众;从受众角度来看,普通大众在消费社会中的主导性越来越强,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凸显,科教节目势必要走下神坛.本文通过对<走近科学>的文本分析,结合理论,探讨大众文化背景下消费社会中的科教节目求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2.
试论主持人对受众的移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大众媒介的“代言人”和节目的最终操持者,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表现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播出效果。在竞争激烈的传媒行业中,要想吸引受众,主持人必须具备较强的“移情”能力,与受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以带动受众情感共呜,增强信息传播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移情,又称“感情移入”、“移感”等。它是指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换位思考,指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即将心比心。主持人对受众移情是主持人设身处地理解、体验受众的认知、情绪情感和需要等的一种心理…  相似文献   

3.
“真实电视”是众多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它向受众展示了真实的生活影像,也为受众带来了真实的生存体验。本文从审美主体的真实、节目内容的真实、受众的再创造真实的角度对“真实电视”进行了真实性探讨。  相似文献   

4.
菲斯克媒介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菲斯克的媒介文化研究强调受众主体决定意义的产生,推崇受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反抗性,弘扬大众媒介文化的"进步性"和大众的生产力,挖掘媒介文本的开放性、多义性和互文性,肯定媒介体验的狂欢、快感和抵制。菲斯克的媒介文化研究偏重于媒介文本和媒介受众两大模块的研究,忽视了对媒介机构和产业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大多是以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叙事学为主的阐释性的定性研究。对菲斯克媒介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进行反思,有助于审视我们当下的大众文化研究和媒介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当代电视纪实文本的“秀叙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下,真人秀节目风靡电视荧屏,成为电视纪实叙述的典型样式.围绕“秀叙述”这一概念,透过叙述学视野考察真人秀以及电视纪实文本,能够深入解析电视真人秀“文本身份”的建构与转换、“普遍隐合作者”的确立与变异、“作秀”和“反秀”叙述的关联等重要问题.总体而言,“秀叙述”是纪实型的:文本发出者与接受者达成了纪实体裁的“叙述规约”.原创力不足导致某些特定类型的“秀叙述”拥有面目雷同的“隐合作者”,从而共同建构出了“普遍隐合作者”.“作秀”与“反秀”在“秀叙述”中同时存在,带给受众混杂性的认知体验.为了建构文本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信任链”,伪饰的“反秀”叙述应该避免.  相似文献   

6.
威廉姆斯认为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所以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作为研究对象.与法兰克福学派截然不同,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将大众文化看做是流行文化,强调的是受众在文本解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江苏卫视推出的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自播出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创下了综艺节目收视的新纪录.本文试图从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的视角来分析这一当前炙手可热的大众文化娱乐节目,既看到它是商品化的产物,双要看到受众的双重性,更要看到该节目实际上是社会的折射.  相似文献   

7.
美国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以媒介文本为载体,透过媒介受众和媒介体验,开创了质朴而审慎的研究进路,使媒介文化研究越来越成为从"精英话语"过渡到"大众话语",从臣民社会渐变为公民社会,从威权政治转化为平民政治的一个传媒镜像.他对媒介受众创造意义和体验快感的关注,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模式.通过这个改变,人们找到了研究媒介文化的另一条途径和方法,把理论的触角伸向对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任飞 《东岳论丛》2012,33(6):140-143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网络媒介带给大众传播领域许多前所未有的改变.媒介受众的形成和变化从未间断,受众研究也像其他媒介理论一样,总是随着媒介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在网络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与媒介文本互动、协商的过程中参与意义的生产.从受众研究的理论传统、受众的生产实践、作为粉丝的受众以及受众发展的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我们发现受众在对网络媒介文本进行解读、重构和生产的互动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9.
对农电视存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城乡长期存在二元结构,农村受众多为弱势群体,城乡之间存在信息鸿沟,农村受众遭受传媒歧视.从传播学角度看,某些媒体决策者以经济效益为重,传播者决定制播的节目内容、决定节目何时播放,传播者缺少对农村受众需求的系统分析研究.从电视学角度,对农节目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回报率低,对农电视节目资源匮乏,在节目内容的选题、主题、选材、针对性等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从而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心理状态,越来越多的人迫切需要一个可以诉说、可供交流的地方,广播夜话节目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本文主要从广播夜话节目的现状出发,对现有的夜话节目的内容、形式和主持人进行分析,探索出夜间谈话类节目比较好的形式。如何主持夜话节目三个角度对广播夜话节目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深入挖掘广播夜话节目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及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夜话节目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的社会原因,找到夜话节目、夜话节目主持人与受众三方位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1.
直播访谈节目是直播节目中,一种最容易做,然而也最不容易做好的节目形式。说它容易做,是因为它可以在几十分钟的节目时间当中,找一位嘉宾海阔天空地漫谈。说它最不容易做好,是因为,直播访谈节目要做得内容充实、可听性强、有光彩,需要节目主持人有高度的把握话题和访谈内容、驾驭场面的能力;要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把访谈的核心内容、受众最为关注的问题、访谈对象最为受众所关心的方面,传播给受众。同时,达到别的稿件经过一天或者几天的采写制作所能达到的传播效果、引导效果。由此可见,成功的直播访谈节目,实质上就应该是一篇…  相似文献   

12.
杜燕文  麦健 《南方论刊》2006,(5):40-41,37
直播室人物访谈是目前很多电台、电视台乐于采用的一种节目形式,它带给受众的是最本色、最自然的东西,一直都很受受众的欢迎。如何做好直播室人物访谈,使直播也能出精品呢?对此,本文结合实际作一些探索和小结。直播室人物访谈是指把有关人物请进直播室,由节目主持人在直播室对其进行现场采访,不经任何剪辑整理,直接将采访对象的谈话原汁原味地播出的一种传播形式。整期节目不带任何加工痕迹,带给受众的是最本色的、最自然、最真实的东西,被视为一种“最具本色魅力”的传播形式。目前,直播室人物访谈节目在国内外都是最受欢迎的节目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符码化和景观生产是东北乡村喜剧节目呈现出的一种伪现实主义特点。伪现实主义是在现实主义的参照下,当下中国学术界新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信息化时代,媒介突起是伪现实主义出现的背景,主要表征在影视节目文本的创作和艺术特点等方面。东北乡村喜剧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节目之一。在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助推下,东北乡村喜剧首先建构出迎合受众感官和心理体验方面的“伪现实”情境;表面上打着追求“快乐”的幌子,实质上是在对东北方言进行编码;祛除历史蕴涵,错置文化语境,刻意强化、突出俚俗特点是编码的主要形式。成功编码的东北方言成为一种具有“召唤”功能的景观,观众沉浸在“傻乐”景观中,丧失了思考自身真实生活处境的能力,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播理论中的受众研究已经由浅入深,受众模式也逐渐由“传者本位”发展到“受众本位”。在其影响下,我国的受众研究正体现出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趋势。在实务界,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念正被媒体大力倡导,但在具体的传播实践中,受众所真正享有的中心地位却有待质疑。笔者将从“受众参与式”节目入手,对受众在节目中所处的尴尬地位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5.
毋庸置疑,受众是后现代媒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随着当今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新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扩展,受众不再只是过去传统的那种游走于不同媒介之间的读者、听众或观众的单一角色,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如何从历史、社会和经济等多个维度去分析评价受众的主体建构和文化身份?受众在介入媒介文本过程中具有怎样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能够在意义生产过程当中赋予受众多大的权力?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文本当中的"受众快感"?这种快感是如何表现了媒体生产者对受众的控制的?受众与媒介文本之间存在何种性别差异?受众在"看"与"被看"之间建构了怎样的身份认同空间?这种认同空间是否有机会进入由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公共领域?主流意识形态对受众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美国当代媒介文化批评家约翰·菲斯克通过对肥皂剧和音乐电视等媒介文本的研究,对此作了阐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16.
真人秀节目是上个世界末首先出现在荷兰的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它一经出现,就迅速走红,以燎原之势迅速在欧美蔓延.这种节目态式为何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是因为它迎合了受众的欣赏口味,它的平民化的理念,让受众更增加了参与节目所带来的其它效应,无论对参赛者,还是对电视台,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利益.这也是真人秀节目吸引人的地方.未来的真人秀节目,会有一个具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道夫 《学术研究》2003,(1):100-104
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是他在欧洲许多理论大家的理论资源基础上,根据他自己对大众文化的迷恋、参与和体验,以及他对诸多大众文化文本的提炼、分析和解读而得出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他运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方法和文本理论,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大众文化文本,并分析了大众文本阅读的愉悦和快乐;他借用布迪厄“趣味差异”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考察了不同于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大众审美趣味和快感、狂欢的审美体验;他在斯图尔特·霍的编码/解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电视文化理论和受众意义再生产的主张;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则为他的“文化抵抗”说提供了直接的理论灵感和理论资源。在为数不多的有关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普通人参与媒介叙述的潜能得到释放,受众在新闻叙事中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的发展,使受众的新闻叙述控制权得到扩张。新媒体环境下普通受众参与的互动叙述从不同角度延伸新闻故事的情节线,使之成为一个开放性文本。“受众叙述”所具备的动态生成的特性,导致文本边界趋于消解,由此建构了新闻叙事的“全文本”。受众以“游猎”姿态展开新闻叙述,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文本进行挪用、拼贴和戏仿,生成具有“杂交”性质的叙述文本,成为当下年轻世代新闻消费的“间接化”与“娱乐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生产者式文本”,受众叙述不再受制于新闻类别的“常规”,为新闻“诗学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并在集体意义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对影像的理解是电影艺术研究逐渐由客体影像研究向主体受众研究转变的过程,其对电影受众的窥视审美体验的重视是一种辩证的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将银幕隐喻为“镜子”阐释了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机制,而其对电影——“梦”的理解更成为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发生的关键。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是受众以窥视为心理基础,以认同为心理机制的重要观影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传播媒介不断变革,受众对春晚的心理认同已发生变化。对江西省安福县老百姓的问卷调查发现:受众心理中文化认同情结和集体无意识纠结在一起;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受到广泛欢迎:春晚的问题主要在于偏地域性和节目模式化等;受众心目中理想春晚的节目应该做到贴近生活;春晚的魅力和创新在于贯彻落实“三贴近”;春晚传播应该进一步契合顺应新的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