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我们党在治国方略上的新发展。本文从理论、历史、现实国情三个方面论证了“德治”和“法治”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才是治国之上策,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并从加强法制建设,促进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法制化;加强道德规范的研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使“法治”和“德治”协调发展。对于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义海 《殷都学刊》2001,(4):100-102
本文从货币文字Kou、Gong、Diao的时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探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Kou、Diao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Kou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Kou、Gong、Diao为“呈”的古字;释科Fou当隶作铿,读为“政”,训为控制;为《说文》“Sheng”字或体,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伏,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3.
李福磊 《南方论刊》2013,(12):24-25,10
文章以“同心”思想结合对台工作,从创新宣传途径,架起“同心”桥;拓宽交流平台,打造“同心”路;维护台胞权益,多办“同心”事;丰富联络方式,齐绘“同心”圆;携手同促发展,共圆“同心”梦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新形势下“同心”思想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以经学为形式、以神学目的论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正统思想在文化学术领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而身处东汉时期的王充直追战国末期的荀子,异军突起,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但由于为那个时代所决定的历史局限,王充的思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系,其社会历史观尤其如此。他主观上力图在社会政治历史领域贯彻唯物主义,但客观上展现出来的却是历史唯心主义;他坚持“汉高于周”的历史进化思想,又摆脱不了不变论和循环论;他坚信历史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而又将这种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他认为教化与治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认为最后决定治乱的是“时”、“数”;他笃信命定论,但有时也相信人的主观努力;他把无情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统治及其偶像,但又以令人生厌的阿谀之词去歌颂他所面对的王朝和“圣王”,乃至匍匐在“至圣先师”的脚下等等。总之,他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有时是傲世的天才,有时是可厌的俗物,然而,这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王充,而不是被抽象化了的或被一些人用圣水洗礼净化过的王充。  相似文献   

5.
论江泽民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建立了历史观之“体、用”架构,亦即历史观之本体与运用的价值取向。中国中古史观以“天命观”为体,以儒家伦理观念为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体、用”演化: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体,以阶级斗争学说为用;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体,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为用;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江泽民以唯物史观为体,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用。对“三个代表”思想的阐释。江泽民历史观的方法论——系统的方法。江泽民历史观之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知识背景。江泽民历史观、历史思想之社会实践:高度重视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推进中华民族新一轮的伟大复兴;关注并引导中国史学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以史为鉴;用其唯物史观的“体、用”架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6.
生意眼光     
《家庭科技》2008,(2):17-18
“吉祥”水饺;代祭业务有钱赚;餐厅“光头党”;声东击西;巧挂胸牌  相似文献   

7.
《快乐青春》2011,(5):7-7
1.茶壶嘴;2.新郎官;3.去追小偷;4.他天天说脏话;5.青蛙站在树上跳高;6.小明不在车上;7.坟墓;8.鸡跑错了方向;9.球门;10.上的是体育课。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的“冲决网罗之学”,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封建名教(三纲五常)之反人道、反人性、反人权之黑暗性、残酷性、欺骗性的揭露和批判;二是直接用以批判封建名教的资产阶级民主学说;三是为反封建名教、提倡人之自主、平等确立理论根据,即建立一种哲学。谭嗣同所建立的哲学,就思辨逻辑讲,主要体现在对于“以太”、“仁”、“心力”这三个范畴的证明,故下面我们对谭嗣同哲学的阐述,也就重在揭示他如何证明这三个范畴。一 谭嗣同所建立的哲学,就体系的逻辑环节而论,是将“以太”作为最高范畴。“以太”是西方十九世纪流行的…  相似文献   

9.
丁文霞 《江淮论坛》2007,(5):169-173
论文围绕戴望舒诗歌意象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第一部分从戴望舒诗中的意象“泪”入手,从具体的诗歌作品分析中,指出其诗歌感伤的特征;第二部分分析意象“梦”,在“梦”里,既流露出诗人对前途的迷茫,又寄托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三部分从诗人对意象“水”的选择,看出诗人的个性气质,以及在时代潮流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中,“两论”是大庆实现科学发展的根基。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科技、生产等要素的协调配合,实现油田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企业文化的优势发挥,进而实现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