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文化视野出发再探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以教育本体论及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分析为基础的.本文认为现有的大多相关研究存在站在"教育自身"之外研究教育的缺陷,因而从文化世界出发对高等教育质量现实、高等教育质量观念等加以重新反思,并提出应通过培育观念文化、审慎选择课程文化、创新教师管理文化以及构建学生交往文化等从改善"教育自身"的角度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章辉美  孙莉 《天府新论》2009,(4):109-113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印记与沉淀,无论将其作何解释,它所体现的都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文化进化就是一种文化为保持自身存在,在面对环境改变时所作出的适时、有效反应.每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其生命历程中,都会经历一个"适应"、"整合"与"创新"的过程以保证其自身的存在.当环境改变时,又会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历程.简言之,文化进化就是一种文化为保持其自身存在而历经"适应"、"整合"与"创新"的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3.
教育本身是需要德性的,道德教育更应当是"道德的教育"。现实中不少所谓的"道德教育"实际上是"缺德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出"精神胜利法"指导下教育自身的道德危机。"斯德哥尔摩症"是形成缺德教育的重要心理机制,它直接导致了教育的被动、消极和软弱,导致了教育主体人格的丧失和创造力的枯竭。"文化革新"要求在"异质的平等观"的指导下实行差别对待,从而为教育自身提供一种"合法性"的依据,并为教育活动实现道德上的"超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开放性表明,它的结构和功能都没有也不会停止在某一界限上,它将不断地扩展、更新、升华自身,从而使自己成为一种未确定的、没有限制的存在,这就是文化发展的根本特点.在文化的未确定性、开放性这个总特点的基础上,文化发展中还显示出许多重复性、常规性的特征亦即规律,它回答的是文化沿着什么规则和程序发展变化的.这些规律主要包括"自然-人化"律、"功能-结构"律、"转移"律、"主流-传播"律、"目的-自然决定"律等等.  相似文献   

5.
论杜威“教育无目的性”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伟武 《天府新论》2008,(6):154-156
受其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约翰·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是它自己的目的.实际上,改良社会的目的一直潜伏在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中,只是杜威巧妙地将其"改造社会"的教育目的与"教育除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的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了.尽管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性"思想有其固有的理论局限,也并非名副其实,但其内蕴的合理成分仍能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6.
教育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受政治、经济、信息、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开始嬗变;同时,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价值嬗变--从"功用性"到"意义性"成为一种必然.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的价值嬗变对教育自身完整、教育中的人之完善及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开展"大学生人格和谐状况"的专项调查研究是为了增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精神发展状况和一般青年有所不同,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市场经济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生理等因素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和意识.大学生只有实现了自身的和谐、具备了和谐的人格,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无厘头文化源于港产无厘头影视,创造主体是大陆年轻一代.它不仅以多种形态建构具备了一种精神文化的生成条件,亦以显在言说的方式显示着自身存在.它又是一种社会审美文化,蕴涵、传递着大陆人们尤为年轻一代的生活体验和心曲,兼有雅与俗、传统性与反传统性、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直观性与隐喻性以及建构性与解构性等多种美学品质;而其"后现代"的属性则基本体现在表达方式和创作美学层面.它的局限和由此显出的困境主要在缺乏力作尤为"恶搞"倾向上,能否予以克服,决定着它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胡长栓 《北方论丛》2004,1(3):109-113
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作为人类理解自身文化的两种前提性思维,它实际上反映着人类对人类自身和人类存在的不同理解.文化相对论坚持了人是多元的存在而失却了人的发展本质,最终落入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进化论则坚持了人是发展的存在而失却了人类多元的存在事实,以致于成为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根据.但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本质体现的人类不断超越现实的存在以及今天人类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决定了我们对正义的文化进化论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特征是"产物-交换",政治的特征是"秩序-管理".自由、平等、公平和福利这些观念,与经济文化有着必然性的联系.自由、民主、公正和互爱这些观念,与行政文化有着必然性的联系.文化的特征是"知识-延续","知识"代表了文化自身的实力.文化又借助"使用知识"这种方式,在经济与政治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文化共性把经济与政治结合在一起,文化在经济与政治之间的中介作用是自然所赋予的.经济文化与行政文化的互动关系涉及科技、教育、法律、宗教和观念,也涉及自治管理、自由竞争、家族文化以及管理与服务的辩证关系.行政文化与经济文化在互动中碰撞出一条规律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民主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11.
黄俊杰 《文史哲》2003,590(1):61-70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吾道一以贯之”解释的主要观点是 :多数日本儒者将孔子的“道”界定为社会政治意义的“道”,是经世济民之道。对“一以贯之”的解释要点是 :“贯 ,统也”;以“仁”释“一”;从伊藤仁斋开始 ,德川时代儒者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部分地体现日本儒者采取“即存在论本质”的解经方法 ,呈现极其强烈的反宋学思想倾向 ,尤其以朱子学为主要攻击目标。韩儒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则因袭多于创新。从中日比较思想史视野来看 ,日本儒者对宋学的批判并未切中要害 ,因为他们并未进入宋儒之孔学诠释中的两个哲学问题 ,这就是“心与理之关系”以及“个体论或整体论之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道学文化作为一种"生道合一"的学说,将"生命"本身视为"道"的体现。基于这种"身国同构"理念,道学将"医身"与"医国"同一,因之中医药学本身就是道学。道学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传统文化,最终将成为人类进入大同社会的普世文化。中国医药学是一种文化医学、社会医学、心身医药,是自然生态医学,是自我康复医学,是有机整体医学,是周天全息医学。用中国传统医药学的自然生态医学思想重构西方医药学,在中医生态理论的指导下促进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人类新的自然生态医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陈改桃 《阴山学刊》2006,19(5):66-70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在表"德".  相似文献   

14.
苟小泉 《社会科学》2012,(9):108-115
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终极视域是一个绝对超越的无限世界,对于终极视域的探讨产生了终极本体即"虚极"、"太极"或"太虚"。终极本体不是从逻辑性、知识论,而是从感应性、感通性的维度实现主体对终极本体的发现。由于感应性、感通性往往具有主体所赋予的价值性规定,所以,终极视域的本体论形态最终表现出价值论的特征。从理论意义看,终极视域的本体论提供了解决有限性视域或经验世界的终极根源问题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董京泉 《文史哲》2003,(1):13-21
《道德经》的原始状态现已不得而知。通行本 81章的编排乃西汉后人所为。呈现给读者的《新编本》,是参照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本对通行本章节重新编排而成的。《新编本》是基于历史考证 ,力图根据文本的本真意义和时代的要求 ,对《道德经》通行本文本结构合理重构的尝试。站在人类思想发展史的高度重新考证并从解释学的视角来研读《道德经》,是一种文化再造、推陈出新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用中国哲学知道、成道、行道的表述,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知马克思主义之道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前提;成马克思主义之道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过程;行马克思主义之道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标归宿。  相似文献   

17.
章媛 《学术界》2012,(6):104-116,285
《道德经》中“德”的范畴仅次于“道”,然而业界对其英译问题的研究却几乎未见.本文首先对老子之“德”的涵义进行梳理,再通过英译本中宗教类、哲理类、语文类和演义类典型译者对“德”的关键句的翻译比较,以及译者选词译“德”的心理历程的分析,得出译者因文化背景、历史根源、认知差异等原因,造成了他们对“德”的译解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会“德”的内涵,只能触及到老子思想内涵的某个方面,其不准确性与不完整性,甚至失误与谬误,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一书宏大博精,立论多奇异浩荡,傲睨万物而不随流俗。可是,其书的有些篇章常被视为“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甚至被蔑视为“杂纂”而不可观。但若细致考察其思想端绪,则往往可以发现其精蕴之义。其“杂篇”的《徐无鬼》可为其中之一典型。是篇实为庄子学派较早的作品,如发挥庄子关于“道通为一”,“以心复心”,“无意则止于分”以及赤子之德和彼此是非等思想,皆颇有精义。《齐物论》历来被认为是庄子自的典型篇章,其“道枢”的理论,在《徐无鬼》篇中有很重要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哲学是通过人与天道的关系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哲人从存在论角度来把握天或天道 ,认为天道无可说即是说也。一方面 ,天道无言。无言的天道通过人的活动呈现出来 ,通过人的活动赋予存在 (天 )以意义 ;另一方面 ,天道难以用名言表达出来。难以言说的天道 ,不能用概念思维来把握 ,而只能通过直觉思维来领悟和体悟。这种无可说即是说的天道观以及对天道的直觉体悟方式 ,显示了与西方传统哲学思维迥然不同的思维向度以及独特的把握存在 (天道 )的方式 ,在人类哲学文化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顿悟”、“体证”的哲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讲"顿悟成佛",儒家讲"体认天理",道家讲"与道合一",儒、释、道三家在修行理论上都注重"顿悟"、"体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作为三家最后标的之"佛"、"天"、"道"多有相似相通之处,都是一个既无方所、无质碍而又恒常遍在,既无形无象而又可为"天地根"的"本体"、"大全"。"本体"的非实体性,导致常规的认识方法,诸如分析、推理、归纳、综合等,都很难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它;而"直观体证"则是人类在长期思维实践过程中,试图以一种突发、跳跃的方式去对"本体"进行直接确认和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缺乏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论证,它认识或把握对象具有推测性,因而只是一种或然性思维,而非必然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