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欉"字在乌龙茶中常被用来指代茶树植株,现在一般被写成"丛",可加上不同的前缀,组成武夷岩茶的"名丛"、"老丛"、"高丛"、"单丛"、"提丛"、"真丛"乃至"丛味"等词组,成为独特的武夷岩茶茶文化系列术语。但这个字也是被写得极为混乱的字,如"从"、"苁"、"纵"都有人使用,因错得太过离谱,这里不加以讨论。值得一说的是常常被误写作"枞",即使多年前早已有文章指出其中之谬,但直到现在,譬如"武夷四大名枞"之类的说辞依然触目如故。当然同属乌龙茶的广东潮州工夫茶也用这个"丛"字,比如著名的"凤凰单丛",而且也同样存在"丛"、"枞"并行的情形。潮州功夫茶文化专家曾楚楠、  相似文献   

2.
马思周、潘慎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白”》(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6期)里说:“近代汉语的北方官话(口语)中有一个副词‘白’,大约等于书面语的‘竟’、表示意外的转折。其语法特点是,只用于否定句,修饰‘不’、‘没’,如明人小说‘叫了半日白不答应’。‘他今日不知怎的,白不肯吃酒’。”1989年《中国语文》第5期上发表了胡增盖的《满语bai和早期白话作品“白”的词义研究》,文中也提到了表示“竞、竟然”义的“白”,如《红楼梦》七十回有这  相似文献   

3.
一、高太尉——“圆社高二” 高俅在北宋实有其人。《东京梦华录》卷十“车驾宿大庆殿”条,写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是夜内殿仪卫之外,又有裹锦缘小帽、锦络缝宽衫兵士”十余人一队共十数队守卫。每队“各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曰:‘是。’又曰:‘是甚人?’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俅。’更互喝叫不停。”又《靖康要录》卷七载高俅死后臣僚上言:“高俅初由  相似文献   

4.
郑红、曾祥明两同志在《而——名词作状语与作动词的“试金石”》(见《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9期,以下简称《“而”文》)一文中,认为“凡是遇到‘名词+动词’的组合,而这种组合又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名词作状语与作动词难以区分,便可用‘而’这块‘试金石’去试一试。如果可以加上‘而’,即是连动;如果加不上去,则是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5.
关于伊尹的出身及其姓名,陈奇猷先生曾作文考证,结论是:“伊尹姓‘伊尹’,氏‘小臣’,亦作‘小子’,名‘挚’,出身为媵臣,掌庖宰之事,后为汤相,官称为阿衡”。(文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3期)我认为上述结论除了“名挚”二字尚可商讨外,都是错误的,今作考辨如下。  相似文献   

6.
上古汉语中,不仅“妇”的较早含义中没有“子妇”之义,就连“母”、“妣”等词的较早含义也没有“母亲”、“死去的母亲”之义。妇、母、妣等词较早的意义都只是性别的标志。 郭沫若先生在《释祖妣》一文中早已指出过:“殷人之男名‘祖某’,大名‘妣某’,殆以表示性别而已。”因此,本文对“妣”之较早意义略去不论,下面仅从“妇”、“母”的语音发展方面去探索其初谊。  相似文献   

7.
本刊1982年第3期发表了丛英奇同志《“历史之谜”的探求与“结构方程”的予言——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一文之后,引起了读者、特别是美学研究者的注意。很多读者给本刊编辑部来稿来信,谈自己研究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意见。以黎启全同志为代表的一种意见在肯定了丛英奇同志对审美关系问题的直接论述之后,认为李泽厚“反对用审美关系来界定美学的性质,反对将审美关系做为美学研究对象”,“而力倡‘审美心理学’是‘整个美学的中心和主体’说”,如果,“废离了审美心理,既不能揭示美的本质,也不能了解千姿百态的审美  相似文献   

8.
潘敏行《独醒杂志》卷二:“徐公师川尝言:东坡长短句有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白乐天诗云,‘柳娇晴有絮,沙路润无泥’。净、润两字,当有能辨之者。” 按:白诗写的是湖边柳下的浮沙路,平坦软润,所以说“润无泥”。苏词写的是山间松下的沙石路,坚实明净,所以说“净无泥”。两者都用得准确,不能置换,也无庸轩轾。  相似文献   

9.
质疑调研     
某论者在论及“赢”销时说:“我们发现,许多企业之所以步入营销困境,一般是因为决策层‘拍脑袋决策’的缘故。不愿花钱去搞市场调查,就是花钱去交经营学费。有时我们也感到奇怪,为什么许多老板浪费了几百万元,而不愿花几万元钱去搞市场调研呢?”然后举了世界著名的十大食品品牌之一——康宝汤对于白  相似文献   

10.
文献记载“蜀先称王者为‘蚕丛’”,但考古发现却证明,与蜀王有关的是“蟾”,而不是“蚕”。巴蜀文字中常见的“手心”文所表达的其实是“蟾丛”,并非“蚕丛”。之所以“蟾“演变为“蚕”,首先是二者的谐音;其次是后世蜀地丝织业的发达;最后则离不开文人的想像和渲染。  相似文献   

11.
西北师大匡扶先生尝赐余一条幅,上书唐诗一联曰:“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徐生某君,临寒庐请益,瞻而问曰:“‘嘶鼓角’与‘识风云’动宾相对。‘风云’在目,固可为‘识’之宾语;‘鼓角’闻耳,焉可为‘嘶’所支配哉?”余答之曰:“‘嘶鼓角’形为动宾而与‘识风云’相骈,揆以诗义,实为动补也。‘嘶鼓角’者,嘶于鼓角也。犹今言‘在鼓角声中嘶鸣’也。”是生去,余因思焉。动宾结构,见之英俄诸语,后名自为前动所支配。见之汉语,则不可膠柱,须依义而慎辨之。前动支配后名者,若“观潮”、“听琴”、“饮酒”之类,固率常见之,然前动非支配后名  相似文献   

12.
彭泽陶同志在《就〈归去来兮辞〉两个“归去来兮”的解释答复叶晨晖同志》(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第三十七页)一文中认为我是受了《古文观止》注的影响,“擅自把‘归去’改为‘归隐’。”我希望彭泽陶同志再看一下我那篇小文,我是将“归”解释为“归隐”的意思,并无妄改古人之著作。“归”能否解为“归  相似文献   

13.
《唐诗纪事》卷五十记载:“(唐)球居蜀之味江山,方外之士也.为诗捻稿为圆,纳之大瓢中.后临病,投瓢于江曰:‘斯文苟不沉没,得者方知吾苦心尔.’至新渠,有识者曰:‘唐山人瓢也.’接得之,十才二三.”孟(?)《本事诗·情感第一》记载:“顾况在洛阳,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叶上,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后十余日,有人于苑中寻春,又于叶上得诗,以示况.诗云:‘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风取次行.’”  相似文献   

14.
<正>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论述“有、其、言、于”等字时,措辞十分肯定:“‘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有’字又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所举的例子有:  相似文献   

15.
广笑府     
张慕一译 《可乐》2010,(7):57-57
劳心劳力 北魏孝文帝给儿子起名为恂、愉、悦、怿,大臣崔光给儿子起名为励、勖、勉。 孝文帝对崔光说:“我儿名旁皆有‘心’,卿儿名旁皆有‘力’。” 崔光笑道:“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啊!”  相似文献   

16.
选家长     
《新少年》2010,(7):4-5
1.我家的家长是谁?“还用问吗?理所当然是我!你看,户口簿上‘户主’一栏,填的就是本人大名嘛!”爸爸一边喝着茶,一边理直气壮地说。  相似文献   

17.
评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孙龙以《离坚白》思想成家,而以“白马非马”论断成名。《公孙龙子·迹府》篇说:“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由此,“白马非马”命题成为先秦时期探讨公孙龙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战的中心。历史的结论是:“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墨经·大取》);“有牛马非马也(即‘白马非马’——引者注)。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荀  相似文献   

18.
台湾得名始于明朝万历年间。一九七八年,周维衍同志在《历史研究》第十期中撰文认为“早期台湾的名称最先是‘岛夷’,尔后则为‘雕题’、‘东鯷’;再由‘东鳀’演化成‘夷洲’。前三者音近意通,是以‘人’为本义;‘夷洲’则指‘地’而言,都是今天的台湾。”我以为三者都非台湾早期之名称。《禹贡》的“岛夷”不是台湾,亦非指岛居的夷人最早提到“岛夷”的是《禹贡》,有两处提及:一在冀州,“岛夷皮服”;一在扬州,  相似文献   

19.
据说,在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东欧,近年来流传着一则幽默小品:“教师向小学生提问:‘向苏联学习,首先应该学它的什么?答:‘首先要学它的农业技能。’问:‘为什么呢?’答:‘因为它技能高超,能够在本国种地,在外国收粮!’”充满愤恨的冷潮热讽,说明了苏修农业一团糟,年年闹粮荒,年年在国外掠夺、抢购粮食的事实。可是苏修的确是有他们的“技能”的,他们不但能够“在本国种地,在外国收粮,”而且能够“大笔一挥”把一团糟变成“制度的优越也就在这方面显示出来。”六月十一日发行的苏修“新时代”杂志第二十期有一篇奇文“同读者的谈话”就是眼前的实例。  相似文献   

20.
英明领袖华主席指出:“四人邦”“他们抓的史学,随心所欲地伪造历史,别有用心地吹‘女皇’、批‘宰相’、批‘代理宰相’、批‘现代大儒’,变成了古为邦用的影射史学。”一九七六年,“四人邦”的御用写作班子在《学习与批判》第四期抛出的《论太平天国内部尊孔和反孔斗争》一文(下称文章),就是“四人邦”影射史学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