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运用期待效应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皮格马利翁效应近年来备受外语界关注。通过揭示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来源,分析外语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必要性及其积极作用,尝试在外语教学中构建皮格马利翁效应作用机理模型,阐明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皮格马利翁效应通过对人的自我激励机制的强化 ,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和潜力 ,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遵循信任原则、正诱导原则和期望适度原则 ,将皮格马利翁效应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师生沟通艺术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沟通是一门艺术,而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说是这门艺术的核心。本文通过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质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师生沟通艺术和皮格马利翁效应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产生的润滑剂。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应该尝试把握的师生沟通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教师有着特殊的要求;对现实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于班主任来说,对学生尤其是"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教育的机智。源自古希腊神话故事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蕴含的期待效应对班主任开展学生工作有重大的启示。教师的期待是饱含着爱、信任、尊重、宽容、鼓励、期望等在内的复合情感。把握"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精神实质,学会对学生的理解、宽容、信任、欣赏将有助于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  相似文献   

6.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表明教师关注学习者情感因素的有效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学习中的认知因素, 更要注重情感因素.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是动机和态度.从学习动机和态度两个方面讨论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及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外语教师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学生自尊心的培养高月发徐雷在教书育人、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是十分重要的。自尊心是一种极可贵的情感,学生失去了它,就会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昏昏噩噩,有的甚至不知什么是廉耻,而滑向罪恶的深渊。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可培养...  相似文献   

8.
心理效应是一种规律性的心理现象.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应学会巧妙运用系列位置效应、霍桑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超限效应、马太效应等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9.
刘庆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126-130
本文把教育比作一条艺术品加工的"生产线",把"皮格马利翁"效应比作"抛光"、"镀金",把期望理论比作"雕琢"、"打磨".正常的生产流程应是先对自然品进行雕琢、打磨,使其基本成型后,再抛光、镀金,形成最后的艺术品.但本文思考反其道而行之,主张先对学生(自然品)进行"抛光"、"镀金"("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应用),再引导学生进行"雕琢"、"打磨"(期望理论的应用),以期打造理想的艺术品(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阅读理解在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罗森塔尔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意义重大。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罗森塔尔效应",即是教师通过一系列暗示,帮学生调整对自己学习错误的认识,促使他们自主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应用得法,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必能很快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相传,在古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上的这个青年国王,亲手精心雕刻了一位少女的塑像,他非常喜欢这个作品,日夜倾心于她,迷恋于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来,雕塑的少女有了灵感,真的活了.这虽然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据心理学家研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效应.1968年,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柏生,从美国的一所小学中随意挑选了一批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以赞美的口吻称.“这批学生“有优异发展的可能”.并把这批学生的名单通知了有关教师,并叮咛他们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性思考,分析其在体育教学中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提出如果教师课上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期待” 心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它反映了教师的不同期望使学生知觉、感受并最终改变自我期望以使教师期望效应最终在学生身上应验。教师因性别、成绩等因素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期望,进而影响英语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性思考,分析其在体育教学中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提出如果教师课上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期待”心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雕刻了一位美丽的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自己妻子一样爱抚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特被打动了,赐予雕像生命,成全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这种期待成功,后来被应用于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对学生不惩罚责备,只施以诚挚的热切的期待,这种教育教学方法终于使学生迅速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我实现预言”在人类社会中存在已久。它最初起源于“皮格马利翁效应”。1957年,Robert Merton第一次提出了“自我实现预言”的概念,自此,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它在人类各个研究领域的价值和影响,尤其是在学校教育领域。目前,人们认识到“自我实现预言”的确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有必要了解“自我实现预言”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社会心态形成的心理机制及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最为宏观和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异常复杂。社会心态具有共享现实性的特征。从动力建构理论出发提出社会心态的向上模型、向下模型和互动模型,并且对社会心态互动模型中的相关重要变量,如社会认同、情绪感染、去个人化与去个体化、关系化进行阐述,可以进一步探讨社会心态的内部机制。社会心态的形成过程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心理效应,如汇聚效应、多数人与少数人效应、群体极化效应、群体参照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18.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积极作用。教师应该运用这个效应改变教学策略。如积极的反馈和恰当的纠错;增强学生自信与自尊,建立肯定的自我;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期待。在大学外语课堂上,教师根据对学生的认知形成一定的期望,从而使学生形成自我期待,引导自我行为,最大限度地将其潜意识与显意识协调起来,向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习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19.
教师期望是一种外在动力,在教育中积极的教师期望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理论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针对当前大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外语焦虑"和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强调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关心和鼓励每个学生,寄予他们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并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以此来消除学生外语焦虑的情绪,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树立英语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心理期待和暗示对人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王阳明出生时祖母岑老夫人的梦境,形成了强大的心理暗示和积极的期望氛围,这种场能催化并形成王阳明圣贤情结的人格心理,对其创作心理影响深远,并外化为诗歌里的圣贤情怀:王阳明少年时期的诗作,已不自觉流露出圣贤气质;12岁立志学圣贤,标志着他圣贤情结的觉醒;37岁经历“龙场悟道”后,他从此坚定地选择儒家圣贤道路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