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伴随着宋诗逐步确立为与唐诗并列的诗歌经典范型的过程,宋代诗人杨万里方得以进入清人的批评视野。随着清朝不同时期诗歌观念与阐释范式的流变,持不同立场的批评者或给“诚斋体”诗贴上宋诗糟粕的标签,或推重其为性灵诗、白话诗的经典。正是在以唐音宋调为标准范式的古典诗歌审美标准凝定以后,“诚斋体”的特质及其创变性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凸显儒家伦理的对话意蕴与当代价值,通过文献疏解与比较诠释相结合的方法,从"对话范式"的视角对儒家伦理作了探幽发微与阐述诠解.认为儒家伦理并不以孤芳自赏、默默独语的"独白范式"为其主要诉求,而是以主体间的平等协商、真诚沟通、悬置中心、宽容互让的"对话范式"为其基本归依.我们不惟在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仁"那里明辨其对话意蕴与共在诉求,亦可在其重要范畴"忠"、"恕"、"诚"那里体味其对话精神与交往理性之维.儒家伦理不仅较早批判了独白主义的伦理范式,而且能为走出当代伦理困境,重建当代伦理对话精神,构建生态和谐的光明大道与诚心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以及中西文化的和谐共处提供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诚”的心性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明理学曾对"诚"给出了"真实无妄"、"诚实不欺"的道德规定,但是由于他们又把"诚"与"心"紧密相连,从而又给"诚"赋予了心性论内涵:(1)"诚"是主体至高的心灵境界,(2)"诚"是主体道德意识与客观道德法则的高度合一,(3)"诚"是主体"择善固执"的道德意志.  相似文献   

4.
人际传播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定社会的人际传播范式必然根植于本土的文化土壤之中。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渗透到人际传播中,其中"仁爱"是人际传播之根本,内"诚"外"礼"是有效传播的原则规范,内"忠恕"外"信"乃有效沟通的实现途径,并形成了传统人际传播范式。研究传统人际传播范式,对于促进当今人际传播、发展人际关系和协调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功能和影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诚信"的"诚"和"信"之间包含了内在与外在(以及德性与规范)、高级与低级(以及提升与普及)这样两种基本的区别。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中道德建设对于企业的影响、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把"诚信"中的"诚"和"信"拆分开来,暂时避开"诚",针对企业建设广泛的社会道德征信制度以确保其"守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由"信"到"诚"和由"诚"到"信"两条不同的道德建设路径实现"诚"与"信"建设的互动,或许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的道德水平,从而促使中国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是宋代<中庸>诠释的儒家先行者之一,但其<中庸广义>一书佚失已久,学者鲜能了解到其具体的诠释思想与理论特色.笔者根据卫涅的<礼记集说>中所辑出的若干材料,与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中的相关材料相结合,从经学史与道学史的双重脉络来具体讨论司马光对<中庸>"性"与"诚"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诠释.从后来成为主流之道学的学术范式看.司马光对"性"与"诚"的论述都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从另一方面看,司马光提出的诸多问题,不论其论"性"还是论"诚",都成为了后来道学的核心语汇.因而,不论是义理上还是经术上,司马光一方面承接着汉唐之旧传统,另一方面虽指向了宋明之新风气,但又尚未达到穷深极微、洞彻心性本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新少年》2004,(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  相似文献   

8.
陆九渊通过对《中庸》、《孟子》诚论的解读,以"吾之本心"界定诚,诚与本心直接同一,诚被纳入到心本论的心学体系,赋予诚以道德本体的形上意蕴。本体之诚不仅是一切德性的根基和源泉,而且是德性的心灵之根。诚既有了心作为存在的根基,又使心获得了德性的内在规定性。本体之诚从超越、信仰的层面转化并落实于现实世界而体现诚之用,即是"成己"与"成物,"而"成己、成物一出于诚,"没有体用之分,诚本身就是即体即用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诚毅"精神既是陈嘉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特色内涵,是我们坚定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的动力。在新时期,存在对"诚毅"精神认识不足,对内涵挖掘不深的问题,合并高校的历史和现状也给发扬"诚毅"精神造成了一定障碍。为此,应以体现"诚毅"精神的嘉庚特色建筑,构建校园文化的物化层面;以"诚毅"精神为内核,构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以"诚毅"精神为载体,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构筑以"诚毅"精神为灵魂的、有集美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0.
“诚”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概念.迄今为止,对“诚”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些解释截然相反.实际上,《中庸》之“诚”至少有四种含义:一,实在;二,一般道德上或心理意义上的“虔诚”;三,道德本体的“诚”;四,道德或精神境界.在理解《中庸》的“诚”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偏重任何一方,都是不全面的.但在这四者之中,有主次之分,占主导地位的是作为道德本体意义的“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反映了两部分研究工作:一是通过研读原著,力求如实再现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四种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取代宗教说",即陈独秀所代表的"以科学代宗教说"、蔡元培所代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梁漱溟所代表的"以道德代宗教说"和冯友兰所代表的"以哲学代宗教说";二是通过综合反思,以期寻求学术启发,积累问题意识,推动现今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地位得以确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但是,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国际上的声音依然十分微弱,以致于有人竟认为中国学者患了"失语症"。作者虽然不同意这种看法,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公认的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权威学术刊物上很少见到中国学者的论文。尽管其中的意识形态和语言文化霸权的因素不可排除,但中国学者的主观努力也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者根据多年来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经验,提出一种多元评价标准,即除了重视在SSCI和A&H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外,人文学科的学者还应当在国际著名的出版社出版专著或编著。追求在SSCI和A&HCI来源期刊上发文数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文章的被引用率和实际影响力。总之,在作者看来,实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战略要从三个方面来共同努力:(1)组织学术造诣深厚且英文写作好的学者集体攻关,力争在公认的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数量可观的原创性论文,并使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在国际权威出版社出版;(2)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学术翻译队伍,通...  相似文献   

13.
发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力量型"科学,它以其"效用"服务于意欲"控制"的人类权力意志,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可以为克服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界限作出贡献.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对于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推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方法和生态价值观,这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程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发掘与利用关涉到中国现代和谐科学体系的建立与传统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程式化作为一种伴随白话小说文体日臻成熟而出现的现象,在白话小说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但它历来颇受诟病。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程式化现象与人的基本认知需求有着紧密联系,它既能传达白话小说作者特定的意图,指导创作符合读者期望视野的作品,又能充当读者的认知引导,减轻其认知负荷。从白话小说产生、发展、成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看,程式化现象是与白话小说创作、接受、传播相适应的表达形式,它的存在对白话小说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一般意义上讲,课程研究范式涉及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部分。对某种研究范式盲目地推崇与应用并不是理性的选择。课程理论作为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过程中需要确立共同的“研究范式”,以保持课程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的统一。在研究课程范式问题时,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本土化”课程研究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与使命。所谓“课程研究中国化”是指外来课程的合理因素与中国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提倡课程研究在中国教育中的具体范式与具体运用,确立中国课程研究的主体性。为了推动课程研究中国化的进程,强化课程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课程研究的流派意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艺术意境是作者自觉地创造的具有"潜势"的文本.这种"潜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设置"空白"来实现的."空白"是艺术意境的魅力所在.意境中的空白实际就是被作者结构进作品中的"暗隐的读者".这一"暗隐的读者"促进作家采取相应的创作技法,美学追求.从作家为求得"暗隐的读者"最终在现实读者那里获得具体化而采取的一些创作原则来看,主要是求真、求新,以复义为工.  相似文献   

17.
诠释循环是诠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影响翻译研究范式嬗变的重要因素。圣经诠释学的"语词-文本"循环专注于文本内部分析,导致了文本中心论的狭隘。方法论诠释学的"文本-历史语境"循环试图通过主观重建客观历史情境,却造成了作者中心论下译者的隐身。哲学诠释学的"传统-历史主体"循环强调诠释者的主体张力,却将翻译研究引向译者中心论的误区。在克服恶性循环的反思中,赫施确立了诠释循环的起点,建立起辩证整体论思想。辩证整体论开启了翻译研究的新范式,对于促进诠释的良性循环与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特殊的范式、独立的话语系统以及基本的理念。以"思想宣传范式"、"政治动员范式"、"社会创新范式"为主要范式,以"政治革命话语"、"经济建设话语"、"和谐社会话语"为凸显表征的话语体系,以"民族复兴"、"与时俱进"、"利益诉求"、"还原生活"等为基本理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语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中国社会变动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呈现出多元互动演进的图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剧观念在明代中后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从以曲为主的曲观念向剧观念演化。戏剧观念的这种演变,既是戏剧自身演变的必然结果,也和这一时期文学思潮以及小说理论的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论题指出,"公平责任"实际上是在用道德上的要求取代法律上的请求,这混淆了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间的重要区别.这种取代反映的是分配正义的观念,其极端化将导向全权国家的思想.提议应当坚持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和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所主张的"视法律为自由之基础的法律观",即个人正义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