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管理劳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中是生产性的、创造价值的复杂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营企业中 ,管理劳动一方面是生产性 ,创造价值的复杂劳动 ,另一方面是为剥削而管理的劳动。独立于生产者之外的科学知识不形成价值 ,它必须与劳动者的劳动结合起来 ,作为生产劳动的组成部分可以形成价值 ,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 ,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倍加价值  相似文献   

2.
商业职工的劳动和产业工人的劳动一样, 都是生产商品的劳动, 他们的劳动共同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也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职工的劳动是商品的必需劳动, 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商业职工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并实现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应是由生产和流通某种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相似文献   

3.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问题,是中学政治经济学教材中的一个教学重点。 对于具体劳动,容易讲解。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事改造自然的各种劳动,从而获得各种物质资料,以适合人类的需要。所以,作为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它和一切社会形态都独立无关,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没有它,就不会有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也就不会有人类的生活。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是容易接受和理解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辩证法,深刻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价值(资本关系)的异化。以价值为线索,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价值-抽象劳动”现象进行了历史辩证法解构,阐释出劳动的本质经异化的积极扬弃而得以高级回复和历史重建,在“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呈现出“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主导型社会”“价值-抽象劳动主导型社会”“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确证型社会”的特征与走向。建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劳动对象性关系,是发展及确证劳动本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指向。当前,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重新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个开放系统 ,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拓展。科技进步条件下具体劳动形式的变化 ,虽然没有改变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本质性内容 ,但却引起商品生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 ,从而拓宽了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范围 ,使它由狭义的物质生产领域跨越到了广义的非物质生产领域 ,实现了劳动价值理论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  相似文献   

6.
印秀杰 《东方论坛》2003,(3):111-115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它创造性地指出了劳动是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源泉。然而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 ,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在形态上已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科技劳动已成为第一生产劳动 ,经营管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态 ,精神生产和服务业劳动也日益重要。这些新的劳动形态越来越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正确认识劳动形态的变化 ,适时调整劳动政策 ,使新的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得到事实上的承认、保护和激励 ,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使用价值应纳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畴 ,使用价值量和劳动耗费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使用价值不能等同于效用 ,使用价值是客观的 ,并可通过归结为劳动耗费进行间接比较 ,价值的创造与价值量的决定内在地统一于具体劳动  相似文献   

8.
劳动可分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与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定。应该以其与资本或收入的关系为依据,而不能拘泥于社会经济部门。创造价值的劳动一定是生产性劳动,但生产性劳动不一定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是创造性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只能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转移其自身价值,但是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简单劳动的质与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是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简单劳动是抽象劳动与社会平均劳动的统一体。它的质是抽象劳动 ,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融合。它的量是社会平均劳动量 ,是内含量社会平均劳动与外延量社会平均劳动必须持续的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乘积” ;是社会平均的生产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的综合量。  相似文献   

10.
商品是而且只可能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价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理论基础;具体劳动形式的多样性和价值源泉的唯一性,这是准确把握和正确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能否有效提高劳动性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仅事关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更是决定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当前,我国实施的致力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各项改革举措收效甚微.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获得启示,提出在21世纪具体劳动形式发生深刻改变的条件下,提高劳动性收入占比必须将人力资本投资从被动机制转化为主动机制,赋予劳动者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与经营收益索取上的产权保护,并改革教育模式,发挥劳动者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在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文章中,有些看法有悖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混淆了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走出若干认识误区,要正确理解以下范畴:使用价值与价值、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与创造价值的要素;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与决定价值的因素;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价值与价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劳动价值论与财富论;价值创造与价值组成;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相似文献   

13.
价值范畴具有商品价值和社会核心价值双重功能。本文认为,以往对马克思价值范畴的理解过于简单化;马克思价值范畴中的商品价值是演进的,它不仅包含劳动价值概念,而且包含劳动价值概念向生产价格概念的转形;马克思价值范畴中的社会核心价值是复杂的,它不仅阐明了劳动生产方式与资本生产方式的矛盾,而且阐明了前者向后者演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劳动可分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与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定 ,应该以其与资本或收入的关系为依据 ,而不能拘泥于社会经济部门。创造价值的劳动一定是生产性劳动 ,但生产性劳动不一定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只能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转移其自身价值 ,但是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百五十年来经济社会与劳动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章认为,要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基本理论内涵,即“两大基石”与“一个核心”。科学技术、资本、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都是物化劳动,并未创造价值。新时期应适当扩展生产劳动的概念,应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首先是一种用来说明商品经济中“劳动的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论 ,而不是专门的关于“交换价值或价格的量的决定的理论” ,也不是专门的“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剥削理论”。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 ,人类劳动采取了“私人劳动”的形式 ;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和关系” ,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和价值关系”的形式。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价值” ,就是人类劳动的这种“异化形式”。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适用的 ,但在具体应用上应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规定的内容” ,是“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 ,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它应当更多地用来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一元的 ;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 ,则可能是多元的。应当允许和鼓励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 ,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劳动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在“生产劳动一般”中 ,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一般管理职能”。在“使用价值”中包括了“服务”  相似文献   

17.
企业在进行工资制度改革或再设计时,首先需要进行岗位评价。岗位评价是确定不同岗位劳动相对价值的一种方法,通过岗位评价,把提供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进而使各种具体劳动之间可以相互比较,以确定各个岗位的相对地位和相对价值;而后根据岗位相对价值来确定不同岗位的等级,并最终建立公正合理的工资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18.
价格是商品的价值和效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价格形成的真正基础是商品价值与效用的统一体,而不是其中任何一方或其它东西。 商品的价值和效用决定价格的过程,是一个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首先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商品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劳动同抽象劳动一样是蕴藏于劳动之中而非外加的力量,必然对商品价格的形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出现了新的特点.价值的实体是劳动,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但非劳动生产要素也为社会财富的创造作出了贡献.商品的生产不只是价值的创造,也包括使用价值在内的财富的创造.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运用马克思的观点,从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经典论述出发,结合对哲学史上相关论点的梳理,将教育也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与价值、知识与美的统一体,教育具有二重性,其具体表现是技艺教育和创新教育。教育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劳动,是人的劳动实践把自身的哲学意义赋予于教育,我们切不可颠倒其中的因果联系,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而要避免这危险,就要把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贯彻到底,一分为二地看待教育,认清其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