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新时代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围绕如何将高等教育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推进到价值维度,回归教育 “初心”的宗旨。结合工科学生的特点,针对目前存在的人文思想和专业教育的不匹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等问题,根据中国工程教育的要求,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从科学思维方法、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等多角度形成与专业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思政教学案例库,融合学校百年历史,改进教学手段,引入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实现价值引领,为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业培养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2.
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当前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阐述该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包括课程思政元素的确立及其与课程知识点的融合方式等,构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思政体系结构和实施方案,并分析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以IT项目五阶段为载体,构建从项目起点到终点的“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系,提出依据设计思维模型的项目制融入方式,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有机融合,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期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力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当立足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工程伦理教育、大国工匠精神、使命担当等为导向,通过合理合适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本教学团队遵循“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围绕航空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借助“西工大现象”事例,以三门课程教学实践为实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性地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旨在将思政元素渗透性、浸润性地融入工科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矛盾统一的辩证思维,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程伦理观。分享力学专业课程的改革路径,希冀对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各高校各专业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加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作为课程思政示范建设专业,西南科技大学矿业类专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本文提出了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挖掘了矿业类专业蕴涵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具体介绍了西南科技大学矿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构建了通识思政课程教育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整体架构体系,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通过发挥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实施全过程专业教学环节课程思政教育,达到了落实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在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理念突出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要求高校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所有专业教师都应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努力做到价值引领和知识教育同频共振。推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发挥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促进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构建,提升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型财务管理人才。在推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必须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逻辑;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能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教学组织管理和评价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6.
有机化学是理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是新时代高校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介绍了信息化背景下有机化学课程六大建设思路,并从“家国情怀”“科学伦理”“科学精神”“安全环保”角度,深入梳理挖掘有机化学课程中主要章节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出在课前、课中、课后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渗透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实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心”。  相似文献   

7.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以“复合材料力学”课程为例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结合工程力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度挖掘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合理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在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三者融为一体;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及严谨务实的工程精神;力求在“复合材料力学”这一专业课程将显性的知识传授和隐性的思政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8.
家畜育种学课程作为畜牧学科的专业基础核心课,应立足于国家种业发展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思政元素融入家畜育种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以家畜育种学的核心内容为例,探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将思政内容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中,以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会培养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且具有爱国情怀的优秀青年畜牧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学生教育工作的重点,理工类专业由于其特有的专业属性和学科性质成为课程思政实施和突破的难点。从理工类专业课程的特质出发,以理念、师资和课程三个维度进行切入,分别为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定向”“夯基”和“固本”,对于探索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新路径,丰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以工程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为例,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挖实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内涵。从辩证唯物思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律精神的角度,以及实验课程考核融入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了实验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无缝融合,充分发挥实验课程协同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课程思政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相融合的理念,通过构建一体化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体系,将育人与专业教育实现无缝衔接,培养既具有爱国情怀、正确价值观与职业素养,又具有深厚专业功底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构建包含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专利申请、大赛案例与企业项目案例的一体化创新课程体系,以思政引领知识传授组织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思政与OBE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2.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思想道德品质。而高校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缺乏专业典型性,授课采取说教方式为主,缺乏体验式教学等特征。只有深化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教育模块,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解决思想道德困境的能力,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重塑金融人才的思想道德认知和行为,真正适应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培养具有崇高思想道德素养的金融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各专业都在不断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有效融入方式。本研究基于“三全育人”的视角,从家国情怀、科学观念和个性品德等方面剖析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结构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从建设全员育人队伍、建立全过程课程评价体系和打造全方面育人平台等方面探索如何实施专业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把思政教育贯穿于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过程中,不断推行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化学专业人才,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中,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应结合课程特点,关照学生与服务学生,树立大思政格局,达到为课程树立“精神之魂”和 “明德至善”的目的,实现立德树人、为国家输送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的根本任务。文章紧密围绕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特色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政水平、 创设多维度立体化课堂、设立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和构建课程效果评价及反馈机制等路径进行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培养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应用型A高校为例,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构成、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现状;指出在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OBE教育理念与课程思政融合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OBE教育理念的实施效果欠佳、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协同效应有待提升、OBE教育理念与课程思政融合性不足;在此基础上给出提升OBE教育理念与课程思政融合效果的实现路径:制订思想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OBE教育理念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理念、构建OBE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选择适合OBE教育理念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方式、形成多方配合的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课程,要着力提高中小学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教师是教育之魂魄,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是上好中小学思政课的关键。在对207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调查问卷分析后发现,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政治素养有待提高、爱教情怀不够高、思维方式有待提升、视野格局有待拓宽、道德修养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分别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维度给出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土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土木工程科技人才,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课教学势在必行。通过调研发现,所有用人单位皆认可土木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特别关注毕业生的踏实守信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78%的学生认为对其德育素养影响最大的老师是专业课老师;67%的老师非常重视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同时通过《结构检测与试验》这一代表性土木专业课程的分析发现,尚存在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不清晰、内容设计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阙如等问题。需要在教学上明晰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素养等德育目标,深入挖掘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契合的思政元素,联动优化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网络平台和社会实践等多维教学方法,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校文学类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立足文学类课程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指向,挖掘文学专业知识蕴含的审美价值与人文精神,激活文学专业课程内涵的教化功能,将文学课堂内隐的审美价值与人文精神外化为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表现。高校文学类课程思政要破除专业知识至上论、思政课程补充论、机械推进填充论等不良倾向与做法,充分发挥文学类专业课程富含人文精神育人资源、意蕴隽永、润物细无声等专业特点,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学类课程思政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取向和现实问题,提出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资源,坚持将思政教育贯穿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专业课程的正确价值导向。这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大学生做坚定的“环保者”,为实现中国的“蓝天白云”,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建筑设计”是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应通过有机融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筑大师的严谨治学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方面思政元素,达到培养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