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乞大》、《朴通事》的复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乞大》、《朴通事》是中国元代时朝鲜人学汉话的学话手册,代表的是14世纪的汉语口语。两书复句的类型已较齐全,现予整理,分类列举,以期和现代汉语相印证,揭示出复句发展的轨迹。当然,两书复句的运用和类型存在着一些差异,各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方面本文不涉及,另文说明。我们所根据的版本是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文学部分别于1944年、1945年印刷的该二书的注疏本:《朴通事谚解》、《老乞大谚解》。文  相似文献   

2.
在《西游记》研究中,《朴通事谚解》常被引用来证明《西游记》在元末已经基本定型。文章认为这个证据要大打折扣。刊印于1677年的《朴通事谚解》的祖本虽成书于元末,但它作为朝鲜时代的汉语教科书却经历了明清两代的修改,这些修改反映了汉语以及汉语背后的时代社会的变迁,它包含了元代同时又加进去了明清两代的东西。因而不能把它作为纯粹的元代文本加以引证。与《朴通事谚解》比较,今存的元代和明代前期描叙唐僧取经的杂剧和美术作品,故事都要稚拙得多,令人怀疑《朴通事谚解》对《西游记》平话的叙述可能经过了明清人的改动和增益。  相似文献   

3.
《朴通事》是古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白话的书。其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据《李朝实录》世宗条记载,国王五年“礼曹据司译院牒呈启老乞大、朴通事、前后汉直解、孝经等书,缘无版本,读者转诵习,请令铸字所印,从之。”可见,《朴通事》同《老乞大》一起,在李朝世宗初已经传抄诵习了。《老乞大》是蒙古音,指中国,本是蒙古人学中国话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4.
《朴通事》是十四世纪流行于高丽的一部汉语教材,朝鲜中宗朝时出现该书的注释本,此后注释失传。十七世纪七十年代,经学者考较证订编成《朴通事谚解》。本文从体例、内容、性质、语言特点和编写编排特色等方面对《朴通事》及《谚解》作出分析评介。作者认为,《朴通事》和《谚解》是传统语文学的辩音、识字和翻译法的教材,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朴素的功能意念法特别是功能法的某些特点,这些都反映出编著者对作为外语的汉语教学规律的留意和一定程度的领悟。在分析评介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研究吸收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同时,对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讨,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找寻合理的内核。这些在今天仍有着一定的教益。  相似文献   

5.
从六十年代初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几乎一致断定元代产生了一部《西游记平话》(以下简称《平话》)。例如赵景深先生的《谈<西游记平话>残文》、胡明扬的《<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所见的汉语和朝鲜语对音》、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周双利和王坤的《杨景贤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日本学者小川环树的《中国小说史研究》、矶部彰的《元本<西游记>中孙行者的形成》等等。他们立论的根据,除了《永乐大典》残文《梦斩泾河龙》一段题后有“西游记”三字之外,主要是古代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所引《西游记平话》的若干情节。他们判断的  相似文献   

6.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书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乞大"和"朴通事"都是朝鲜流传很久,影响很大的汉语读本.根据朝鲜文献记载,这两部书在十五世纪初叶已经广泛流传."李朝实录"世宗五年六月(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礼曹据司译院牒呈启:"'老乞大'朴通事'前后汉'直解孝经'等书,缘无板本,读者传写诵习,请令铸字所印出."从之.  相似文献   

7.
中古汉语/-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是近代汉语的显著特点之一,但是对它的演变年代至今没有定论。本文通过朝鲜韵书中所反映的对音标记,指出/-m/尾韵早在《四声通考》(1455)时代已经消失(“右音”变为/-n/),到《翻译老乞大朴通事》(16世纪初)时期连“左音”也变为/-n/韵尾.其中,只有“怎”“甚”两个字直到《伍伦全备记谚解》(1721)还保持着/-m/韵尾,本文对此也作了考察和解释。  相似文献   

8.
以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老乞大》和《朴通事》为中心语料,探讨近代汉语句末"便是"句的相关问题。分析"便是"的性质,处于不同句法位置的"便是"有动词、连词和语气助词三种功能,分别占72.48%、7.34%和20·18%;句末"便是"有动词和语气助词两种功能,动词用法占57.63%,语气助词用法占42.37%。归纳句末"便是"句的句法类型,一种为"NP+便是",变体形式为"NP1+V+NP2+(的)+便是",另一种为"NP+VP+便是";对句末"便是"句进行共时对比;基于《老乞大》和《朴通事》不同版本语料对句末"便是"句进行历时对比。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朝鲜对音文献的谚文注音资料,考察近代汉语唇音的合口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虽然《中原音韵》在音位上没有开合口的对立,但在实际音值上仍然存在开口与合口的区别;第二,14-15世纪汉语音中,《中原音韵》的桓欢韵唇音字确实存在过[u]介音;第三,近代汉语声母后的[u]介音是一个过渡音,它是随着声母的展唇性和央后无音变为前元音的过程中消失掉的,而这个变化大约是在《翻译老乞大·朴通事》(16世纪初)以前发生的。  相似文献   

10.
《老乞大》《朴通事》是元明时期编著的用于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两本会话教材,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特征,较为浅显易懂。两书中的词汇也多与日常交际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本文主要研究两书中涉及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动态助词"将",从产生和语法功能、基本用法和特征及消亡三方面研究动态助词"将"在两书中的运用情况,力求形成对"将"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1.
《老乞大》是旧时高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元明清三代曾多次重刊,重刊时均按当时的汉语实际做过大量的修改。《老乞大》是元明清时期北方汉语的口语实录,也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珍贵语料。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朴通事谚解》与《老乞大谚解》的编著年代 ,据朝鲜李朝《世宗实录》与《成宗实录》记述 ,“此乃元朝时语也” ,由当时的朝鲜译官编定。二书中有不少可资元曲研究借鉴的珍贵材料。在曲学语言学方面 ,以前的元曲释词著作都未见引据二书。如对“丽春院”等词语的解释均有极高的参证价值。此外 ,对儿化音的描述也可补《中原音韵》之缺。关于元曲形式内容方面的资料 ,如二书多处记述了唱曲、弹弦子的情况 ,特别是所记交“五个钱”入构栏看“诸般唱词” ,对于研究金元演艺的发展 ,弥足珍贵。元曲多写田园山水风光 ,表现避世隐逸的倾向 ,过去总以为是元代士子受压迫、无出路所致。《朴》书会话中也多有此种内容 ,与元曲精神一致 ,看来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审美思潮 ,有待作出更切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动词“在”的用法吴葆棠《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的“在”字,除参与构成“在前”、“在先”、“在下”、“在生(即在世)”和“自在”等共15个复合词以外,多用作表存在义的动词。1、动词“在”参与构成的句法构造有三种:1)在x,例如:...  相似文献   

14.
韩国不仅保存了相当多的中国古代典籍,也有大量古代高丽时期、李氏朝鲜时期所编写的汉文书籍文献,其中不乏中国古代小说方面的资料。本世纪早些时候,学者注意到十五世纪李朝时刊印的学习汉语用书《朴通事谚解》中记载了在中国早已亡佚的《西游记平话》的故事梗概,还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一段“车迟国斗圣”文字。这对人们认识中国十六世纪出现的《西游记》是一部“历史累积型”的作品,对人们研究《西游记》的成书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八十年代末,旅法华人学者陈庆浩等人在汉城大学图书馆(奎章阁)藏书中发现了明刊陆人龙《峥馆评定通俗演义…  相似文献   

15.
《朴通事谚解》"食店吃饭"节篇幅不长,但有很多饮食类词语,可借以窥析元明时代的饮食习俗;从中也可看出近代至现代北方口语的巨大变化;其中的文字异写及一些名物词语尤其是饮食类词语,为汉语史研究乃至辞书编纂提供了宝贵素材。  相似文献   

16.
《杜诗谚解》是朝鲜最早用朝鲜文注释汉文的翻译诗集,其初刊本与重刊本的出版和普及,在朝鲜儒家文人心中树起了杜诗作为"诗史"的地位;《杜诗批解》系朝鲜人在普及杜诗时取得的第二个重大业绩,在吸取中国一百余人的杜诗注释考证成果的基础上,以非凡的勇气提出了许多有独创性的学术见解,指正了前人注释杜诗的某些不足的谬误。  相似文献   

17.
牟平方言上上相连的变调分析刘娟一问题的提出1,1早在15世纪,反映汉语北方官话读音的《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就有了上上相连前字变阳平的记载:"但连两字皆上声而势难俱依本声之呼者,则呼上字如平声浊音之势,然后呼下字可存本音。"近年来,普通话上上相连前字变...  相似文献   

18.
江海漫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62-63,157
结合《朴通事谚解》这部作品时。去来”现象作共时研究.并对散见于其他作品或方言中的。去来”用例作历时研究。从中得出结论.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是一个固定下来的词语。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有三种用法。即实义动词、逆趋向动词和助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去来”用法基本消亡,仪在方言中还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9.
《老乞大》是历史上在朝鲜流传的汉语读本,是帮助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基本上反映了元明时代北京口语的面貌。研究它,对了解当时的北京话,进而了解近代汉语及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等方面的情况,都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我们曾探讨过《老乞大》里助词“将”、“的”的用法(见《广西师院学报》1988年第一期),这里,再研究它的另一个助词——“着”。《老乞大》里的助词“着”,共有两百来个。这些助词,从大的方面来分则可分两类。一类是用在动词后的;一类是用在全句后,表达全句的各种语气的。从小的方面,则可分为若干种。  相似文献   

20.
《老乞大》“将”“的” 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乞大》是历史上在朝鲜流传的汉语读本,是帮助朝鲜人学习汉浯的会话手册,由于文献的不足它的作者已不可考。它成书的确切,日期也无法落实。据朝鲜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十五世纪二十年代,《老乞大》就为“读者传写诵习”,可见它的成书相当早。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