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语义和认知两个方面对"里"、"中"、"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着重分析了"里"的语义和认知意象,并考察了三者在语义上的牵连和差异,认为"里""中"在语义上有较多的相似性,而差异主要取决于各自基本义及其引申义;"内"则表现出与"里""中"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现代汉语中两个程度义词语“死”与“要死”,分析了它们在句法语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共性与差异,并指出“死”与“要死”分别代表了两类程度词语,它们句法语义上的共性与差异基本上也是这两类程度词语的共性与差异,文章还论证了语法化与主观化是“要死”类程度词语的双重固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的“and”是一个应用广泛而又灵活的连词,它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并列、对称、承递、转折、目的等多种关系;汉语里,也有一个跟“and”一样应用广泛而灵活,且在许多情况下用法与“and”相似,甚至可以对译的连词“而”。当然英语的“and”和汉语的“而”,还有各自不同的用法。本文主要就它们在语义上的异同,进行比较说明,并对其语义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够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语言主观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左移”,指出主观化成分强烈地表现为“左移”,体现了句法上的“语义靠近”原则和认知表达上的“先来后到”原则的和谐,该现象具有跨语言的强势表现。“左移”的主观化成分在语义上比较虚灵,同时伴随着定指性的提高。该理论可以对传统的一些语法现象给出系统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味觉词是描述人类味觉感知的基本词汇,对其语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拟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 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的视角, 以“甜”/ “sweet”和“苦”/ “bitter”为例,对英汉基本味觉词的认知语义进行研究探讨,着重分析英汉语言中,味觉词语义衍生的共性和个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6.
格助词在日语表达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中“テ”因其多义性和多样化用法使学习者难以正确把握和运用。先行研究中以分析各个格助词的具体语义和用法居多,用认知理论分析语义构成的较少。间渊洋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化理论考察了“テ”的语义扩张过程,指出“テ”的基本语义特征是对动词所表示事态的消极参与和状态的限定。从认知的角度并结合间渊的观点能简化“テ”的语义和用法的传统分类,对其多样性语义构成做出较合理的归纳。  相似文献   

7.
假设关系是一个拥有众多下位语义关系的语义框架。日语假设复句有众多的语言形式,各形式之间既有相通的用法也有独立的用法。汉语假设复句虽然也存在众多的语言形式,但各形式之间只有文体上的分工,没有语义上的差异。日语是通过切换语言形式、而汉语则是通过音韵操作来表现假设关系复杂的语义关系。也就是说,假设复句下位语义关系间的微妙差异在两语言中是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表现的。再进“一步说,同一连词即使可以出现在不同下位语义关系的汉语假设复句中,该连词的使用动机也是不同的。该文以“如果”为例,通过语音实验证实了上述主张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汉语的“手”和彝语的“lot”的语义比较,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揭示了汉彝两种语言中具体的人体词的隐喻认知过程,发现两种语言的人体词在语义发展上具有较多的共性,由于语言使用环境的不同,语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汉日同形词“再三”为研究对象,基于语料库实例,从共现动词、语法功能、复句前后关系3个角度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与“再三”共现的动词语义大多和表言语、思考、交际的动作行为有关,在非自主动词的共现上日语比汉语明显,该差异可从两种语言的认知模式上找到原因;在表转折关系复句中,日语[再三]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再三”;汉语进入“V+再三”格式中的动词在音节和语义上有选择限制;日语[再三]的否定和肯定形式表相同义,但生成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0.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英汉句子体现核心信息的句子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汉语往往使用主要句子成分来体现语义上的信息重心,表现为语法重心和语义重心的一致性;而英语往往使用次要句子成分来体现语义上的信息重心,表现为语法重心和语义重心的非一致性.因此,提出“句式重心移位”翻译法,即根据英汉在语法及语义关系上的不同特点,通过句子主次成分的相互转换,形成整个句式重心的移位,以保证译文的准确完整和表达的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11.
“X比N还N”句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超常规组合的“比”字句,经常出现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本文通过考察格式中“前N”与“后N”语义表达上的差异和进入本句式的语义条件限制,并结合认知语言学,分析、探索这一句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套路”的传统用法及其网络影响下的新用法进行分析,发现网络热词“套路”发生了语义和用法上的变化:语义上增加消极的新词义;用法上不仅可以做名词,还可以做动词。进一步对该词在目的语中的对应词进行分析发现,网络热词“套路”的翻译仍存在许多问题,翻译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词语的搭配及其营造的语义氛围,指出翻译除了语义匹配外,还要考虑其搭配行为和语义韵。  相似文献   

13.
对词汇化的“大不了”的词典释义是“了不得”、“至多也不过”,文章认为,这是在述补结构“大不了”语义虚化、功能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语义俯瞰”、语用推理、结构附会、联想迁移和语境义吸收等途径,对原结构进行重新分析而获得的;虽然词汇化使“大不了”的语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原结构仍具有语义上的关联性;词汇化“大不了”的两种构式语义表现出一致性;两种构式的使用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4.
“该 A 则 A,该 B 则 B”是一种“框中框”“句中句”的复杂框式结构,其可变项 A 和 B 的语义特征较为复杂。整个结构强调理当怎么样自然就怎么样,表现出[+理应性]、[+虚拟性]、[+条件性]、[+推理性]和[+强调性]的语义特征。在语义上,该框式结构还具有特殊的语义增值性,其增值的方式主要有对比凸显增值和典型事例增值两种,而其中的增值机制就是极量原则和类比推理。  相似文献   

15.
“层”与“重”都属于非外形特征类专指型量词,它们在对述具体事物类名词、述人类名词、述抽象事物类名词及述动作类动词的语义选择上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的差异。这些差异和一些认知因素有关,如“整体与离散”、“同质与异质”、“有序与无序”、“主观与客观”等。  相似文献   

16.
释“蝃 蝀”     
“蝃”与“啜”古为双声关系,“蝀”与“东”古为双声兼叠韵关系,“蝃蝀”与“啜东”在语音上有联系。而且,大量文献证明二者在语义上也有联系,因此得出“蝃蝀”的语源乃是“啜东”(啜饮于东也)。此外,从“蝃蝀”另一书写形式“[虫带]蝀”的语音语义入手,结合其书写形式,探求其真正语源。“[虫带]”与“带”和“蝀”与“东”古皆为双声兼叠韵关系,且文献证明二者有语义上的联系,因此“[虫带]蝀”的语源乃是“带东”(东方的长带)也。  相似文献   

17.
“白”与“white”的语义有同有畀,但畀大于同,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别对二者的语义演变进行历时追溯,发现认知主体的主体间性使二者在概念客观世界时具有共同的义项,而认知主体自身的主体性及畀隐喻性则使得二者在客观概念世界时产生了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8.
“VP到底”可表空间、过程或程度,“到底VP”可表主观时间和确认等意义。导致“VP到底”语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的语义特征,导致“到底VP”用法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P的时体特征。此外,“到底”和“说”等言说义动词紧密结合,还可表总结及本质分析的篇章功能。汉语“到底”的语义演变,充分体现了汉语方所成分去范畴化的连续性,以及空间认知模式在汉语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语义的角度以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实体隐喻为理论参照,对比分析“花”在汉语中,古今隐喻意义的变化及“花”在现代英、汉语中隐喻意义的异同,笔者发现现代汉语中“花”的隐喻词项大大增加了,一些隐喻词词义发生了改变,“花”作为始源域的映射范围越来越广。英、汉民族在认知上义词“花”上有相同点,在感知其下义词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与各民族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20.
“女汉子”一词的形成是语义、语法、语用综合作用的结果。语义上,“汉子”在近现代常见语例中常指性格坚毅、豪爽、大气的男性,语义凸显的是性格特征,性格特征义素强化和性别特征义素弱化为“女汉子”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语法上,偏正式合成词“女X”的存在为“女汉子”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X汉子”结构直接为“女汉子”提供了可以类推的格式参照,“女汉子”正是在词形类推的机制下组合而成的偏正格式。语用上,因其词形上直接的性别冲突,具有新异的修辞效果,内容上概括了爽直独立的一类女性,故广受关注,使用频率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