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在北京召开,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十八大的召开不再仅是中国国内的大事,同时也成为了国外媒体关注的焦点。本文试通过分析德国主流媒体《明镜在线》在十八大召开前后对涉及到十八大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以揭示出其报道的框架,从而阐明《明镜在线》是如何通过怎样的新闻框架来塑造中国形象的。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国家形象不仅是传播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塑造的结果。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促进国家间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德国《明镜》周刊封面上的中国符号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该刊自1949年至2013年共50幅涉及中国符号的封面图片,通过对《明镜》周刊封面上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出现的中国符号的研究,勾勒出《明镜》周刊镜像下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2003年年底在科隆接受了德国《明镜》周刊记者加博尔·施泰因加特和奥拉夫·伊劳两位记者的采访,对美国强权支配下的世界、伊拉克战争的后果及德国人的付出和遗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说话算数     
“中国不会受制于人。在过渡时朗他们需要建设性关系。”——李显龙: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接受德国《明镜》周刊访问,谈中美关系。他还认为中国无法复制新加坡经验,因为中国人口是新加坡的300倍。  相似文献   

5.
《王伦三跳》不仅是德国表现主义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成名作,而且是一部著名的"中国小说"。这部作品通过"事实想象",描绘了18世纪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文章运用谢阁兰的异域情调论对《王伦三跳》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该作品描绘了一幅以赞赏差异美、积极探索自我为基调,想象与真实共存的中国印象画。  相似文献   

6.
作为以外文报译为主要内容的《时务报》,不仅对当时的诡谲多变的国际形势进行了大量报道,更对中国遭受空前严重的瓜分危机予以高度关注。其中所译域外报刊有关中国胶州湾和德国强占胶州湾的报道便是重要一例。通过对德国强占胶州湾的报道,较为详细地向国人报道了这一事件的过程,并揭露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对于国民提高对当时的世界局势和民族危机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源流》2007,(1)
中国人读书越来越少,很多人不知道四大名著。据德国《莱茵时报》报道,在今天的中国,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能坐下来安心读点书的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少。不少有识之士警告,如果任同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书虫”将成为未来中国一个新的“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8.
谢尔盖·赫鲁晓夫,67岁,以前是苏联的导弹工程师,1991年以政治学家的身份作为交换学者前往美国的布朗大学。1999年成为美国公民。最近他在德国接受了《明镜》杂志的采访,谈起了他的父亲、柏林墙建造和古巴危机等。  相似文献   

9.
丹麦统计学家比约恩·隆伯格(BjonLomborg)所著的《怀疑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一书自出版之日起便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不久前,隆伯格在哥本哈根接受了德国《明镜》杂志的采访,对他所持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相似文献   

10.
卫礼贤是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来华的德国新教传教士。他在青岛生活、工作 2 0余年 ,致力于办学、研究和翻译中国古典经籍等文化活动 ,把《论语》、《道德经》、《易经》等十余部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作品译介到德国和西方社会。卫礼贤通过反省 ,对西方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他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 ,揭示出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从而指出人类今天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创造一种新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从案由制定时的确立标准以及它在实务中的运用看,案由与民事诉讼标的存在着若干关联。通过对案由意义的检讨,可以发现我国现行案由并不等同于诉讼标的,也就无法具备类似于诉讼标的之功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案由确定的标准——法律关系的认知发生了偏差。传统民法理论认为,法律关系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这种分类法在不同的诉的形态中有划分审理的对象——诉讼标的之作用。诉讼标的可以用于确定是否重复起诉、既判力的客观范围,故有必要以诉讼标的理论为依据,调整案由制度。  相似文献   

12.
信赖原则是德日刑法理论中确定过失责任的重要理论,旨在分配注意义务,限制过失犯罪的成立范围。在我国刑法中,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就体现了信赖原则。对于有些学者提出的医疗事故罪和业务过失犯罪也应该适用信赖原则的观点,笔者持否定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抒情诗中,潜在于诗句之外的第一人称主体不止一个,"抒情主体"也不仅仅要么是对"诗人",要么是对诗歌世界中的某个对象性"人物"的指涉。以《豹》为个案对抒情主体进行的结构分析提示,诗歌中有多个潜在主体的代换。  相似文献   

14.
德国小说《生死朗读》以其富有争议的思想内涵和作者施林克深厚的文学造诣成为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的一枝奇葩。本文试图选取其主要关键词:反思、成长、朗读和尊严来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及其不可比拟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奠基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他赋予了这种体裁以全新的艺术内涵。文章以舒伯特晚期为女高音、钢琴与单簧管所作的艺术歌曲D.965《岩石上的牧羊人》为研究对象,从其艺术歌曲创作成就及本曲的创作背景、作品分析和演绎三个部分来进行探究,为正确地演绎该作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日益显露出“历史”性、对交易的报告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和缺乏对企业社会效益的关注等局限 ,其效用受到了极大挑战。要满足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改革现行财务报表的结构和内容 ,除在资产负债表中充分揭示软性资产信息外 ,还应编制预测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物价变动会计报告、社会经济责任报告和增值表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66篇《体坛周报》的中文体育报道和66篇《Kicker》(《踢球者》杂志)的德文体育报道作为语料库,分析了中德文报刊体育新闻报道标题的结构和它们所实现的功能,并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两者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所实现的功能上都有较多的不同点,但它们还是体现出一些明显相似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对英文财经报道中出现的隐喻以及报刊文体的言语功能特征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旨在论述经济隐喻可以作为财经报道文体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能够与该文体的言语功能相契合。  相似文献   

19.
校报是实时记载和传播高校先进文化与思想的主导媒体,是每所高校办学实践与发展历程的缩影,担负着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的重要任务。校报被重视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强弱的重要标尺之一。每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校报的办报特点和发展趋势,对获奖样本的分析于校报改革和高校校报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将有效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在《神圣的艺术》(The Holy in Art)一书的第六章中,荷兰宗教学家范·德·列欧(G.Van der Leeuw)从宗教现象学、神学以及音乐学出发,以"回到事情本身"的基本态度,详细阐述了他对音乐神圣性的理解,其宗旨就是要找回音乐与神圣的最初关系,找回音乐的真实本性,找到人与音乐之间的内在关联。就此提出从上帝而来的对于人的内在启示的意向性关系,提出音乐作品能够展现世界的本质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