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日益紧迫的中国近代文化危机以及中西文化碰撞所产生的文化纷争是毛泽东建构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的文化背景。为此,毛泽东建构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之“三位一体”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具有反帝反封建、科学审视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情境。同时还完成了准确定位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创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确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基本纲领的理论建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不仅破解了中国近代文化危机,也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永续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汇聚的地方。民族流动的过程,就是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的过程,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也就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民族文化的变迁与交融构成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的主线。  相似文献   

3.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寄托于一定文化体系之中、由诸多民族精神构成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系统.民族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回溯近代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过程中,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部分优秀西方文化都曾施加过影响和作用而沉淀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处于整体重构时期.中国企业建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提升“仁”性文化精神,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话     
在近代韩国历史中,"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的塑造与嬗变,总让人想起近代中国有关"黄帝"的追根溯源.通过对民族源头传说的叙述,凸显文化认同的象征,"寻根"常常是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常见现象,并不仅仅是在韩国与中国.在愈来愈"全球化"或"趋同化"的世界中,强化甚至神化族群始祖,叙述或想象古老而伟大的历史源流,总是建构自我文化认同乃至政治认同的惯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就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文学的关联互动而言,所谓民族融合一般指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之间的融合。民族融合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总体走向。民族融合的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体质融合和文化融合两大方面。这也是其文学功效实现的两大路径。体质融合与文化融合往往扭织在一起,或互为因果,或形成一种合力而共同对文学产生影响。两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时效也不同,前者呈渐现性,后者呈即时性。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精神之源,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不是单一民族、单一地域的文化,而是在多民族、多地域交往与融合中形成的共有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也不是单一民族的精神,而是在民族融合中共同体现的精神。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与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居于主导地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和建构现代民族文化身份是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纠缠始终的两大问题.五四时期,在世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作为对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现代性单雏体认方式的否定性回应,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质疑进化论以暴露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局限性的同时,亦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了对文化现代性的理论设想.在这一意义上,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中庸平和的主张背后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现代精神,它理应和激进主义合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一生为中国文化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建筑文化思想方面也是很有见地。他坚持民主平等和人本主义的建筑观念,积极投身于改善社会底层的居住状况、兴建各式近代公共文化设施、保护优秀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等事业。在中西建筑文化关系方面,他强调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念,主张在立足本民族文化基础上,通过兼收并蓄,创造出中国的近代建筑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9.
文化取向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适应社会客观条件的变迁而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所作的选择,它直接关系到现实文化的改革与未来文化的建构。一个半世纪以来,志士仁人关于中国文化取向的探讨,始终和振兴中华的主题紧密交织在一起。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溶文明与野蛮为一体的西方资本主义,挟其优势文化,闯进了古老的沉睡于中世纪的中国。从那时起,如何对待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却又沉疴积痿,使民族濒临危亡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仿佛用法术使社会迅猛发展,却又凭靠坚船利炮,使中国受尽屈辱的西方近代文化?就成了中国一切政治家、思想家备受煎熬的两难选择。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向近代化过渡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孙中山为适应时代潮流,集合中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文化思想是一个以理学为核心、儒学为主体,同时杂糅一切对其有利的诸子百家思想及西方近代文化而构成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兼容并蓄”性是其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具体体现为义理与经世致用、儒学与诸子百家、宋学与汉学、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四个方面的兼容。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主义者认为西方在进行文化侵略时,扭曲了东方民族的文化身份。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东方民族国家也未能幸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存在民族文化身份扭曲的问题。我们力图结合维特根斯坦的世界图式思想,从对一些观念的误读和社会现实出发,分析我国民族文化身份扭曲的主要原因,以期对我国民族文化身份的重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良好交融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是把语文教材作为特定的文化存在形态,对其本体进行文化的营构与编制,即对语文教材进行文化设定,赋予它一种文化主体地位,使其具有文化的特质与品格。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理念,即打破把语文教材只作为社会文化传承工具的逻辑、机制与旨趣,使语文教材成为一种文化的、培育的、开放的文本建构。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模型,就是摒弃知识型教材体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化教材的知识结构形态为主体的生命活动形态,强调教材服务于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功能。语文教材的人本化、生活化与活动化等文化建构模型,是语文教材文化建构新理念的必然所指,无疑有助于推进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阶段性本质造就该阶段文化的支撑力,文化支撑力不是凝固不变的,在向现代化的转型中,现代化的过程是一种对整个文化进行重新调整和整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中国文化的主干,文化建设要不断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中华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建设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道 ,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分割的整体 ,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必须在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吸收其它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 ;在辩证扬弃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文化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型 ;在注重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主体文化建设 ,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广泛介入且疗效显著,引发学术界、媒体、民众对中医药现代价值和发展状况的思考与讨论。结合文化自信的战略视角,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分析其价值与定位: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门户,中医药文化的承续与推广,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开路先锋;从文化创新角度讲,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文化的对接、融合,强化其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纽带作用,有助于建立以健康实践为旨归的中国文化新体系;从文化传播布局言,宣传中医药文化是为世界卫生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以中医药文化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先行军必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指中国化的成果,不论过程还是成果,无不包含鲜明的文化特征。同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确立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属性,解决了困扰中国多年的两难文化困境。从文化维度、文化向度和文化态度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属性,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找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五四前后“东方文化派”的文化关怀,应该被纳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框架内进行理解。在面对20世纪初年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时,“东方文化派”认为能够挽救民族国家命运的,最终只能是民族自身的传统价值。因此,他们提出以复兴中国文化来振兴中国民族。这一文化民族主义的运思,的确反映了国人克服民族自卑,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精神现象,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它放弃激进的社会 /政治批判话语 ,转而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话语 ,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反省现代性 ,从而深化了对现代化本质的认识。但由于其专注于政治层面 ,淡化了它的学理意义和对中国文化建设可能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余英时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思想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英时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持续激进化使传统文化破坏殆尽,学术的政治化和功利化贻害深远,今天必须认识到文化重建的重要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一定的现代性因素,这为中国文化重建提供了动力,在此基础上余英时提出了中国文化重建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20.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中都有意识形态因素,究其原因,它既是当时两大阵营斗争和中华民族反帝斗争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政权巩固的需要。它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又不能将其夸大,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繁荣当今中国的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