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是湖南省教育厅在探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实践。高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同建设创新基地,通过创新基地建设,企业或科研院所解决了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产生了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入创新基地的研究生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提高了创新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高校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加强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对社会而言,高校培养更高素质的研究生、企业和科研院所科研能力的增强,都将直接为社会创造出更高的效益。所以创新基地的建设是一种更好的实现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共赢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创新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之一。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通过4年的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实践,确立了以培养地方经济所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建设目标,成立双委员会,实行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选拔和激励制度以及建立校、企、生三方责权利制的建设模式,从而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建设与东北振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专门人才,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与东北经济振兴关系密切。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在东北经济振兴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有必要针对问题去寻求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充分发挥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培育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来源于实践,因此把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着力点。在此首先从为何要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原因进行剖析,分析了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提出应从认知实践模式、顶岗实习模式、技术咨询模式、挂职锻炼模式四种模式入手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最后就如何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高校研究生教育实际,围绕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探讨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在培养模式上应当从选配研究生导师、建立联合基地、开拓教育平台、依托重大项目和学科性公司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尝试;在管理机制上应当从构建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浅议高校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性的人才,需要有创新性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环境和条件.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创新基地,才能给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大环境、大背景,通过安排各种创新实践让学生实施创造性研究、设计与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研究生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7.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本着"服务于研究生,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的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背景下,培养企业、社会所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搭建我校高级人才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与平台,形成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的体系.提出创新基地的发展原则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其在发展过程中遵循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原则,在发展中求完善.  相似文献   

8.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在分析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类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通过构建以电子信息类研究生信息技术公共实验中心为基础的博士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来提升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并按照建设经费情况,给出了构建的博士创新实践基地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6所高校的19个研究生创新基地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创新基地软硬件设施配套充足,无论是实践课程还是科研课题研究,在指导教师、仪器设备、资金三方面创新基地均为研究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有效支撑。通过参与创新基地的学习与研究,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持续开展科研课题的动力得到激发,创新基地得到研究生的高度认可。同时也发现,研究生之间主动开展实践交流的机会很少,实验室对外开放性有限,也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教师组为研究生开展专门指导。为此,应结合学科资源与校外资源加大对创新基地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咨询指导队伍、后续的学术交流与科研成果孵化平台,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0.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对人文社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帮助,但目前作用仍然有限。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人文社科研究生参与创新项目的积极性;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增加文科研究生跨学科合作的机会;鼓励创新,加强对人文社科研究生创新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强创新实践基地的作用,提高人文社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而开展创新思维的训练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学习创造技法和进行实践活动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培养中,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国内外创造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营造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建立规范但又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将能更好地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并开展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2.
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创新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创新素质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人格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重点。过去提倡的创造教育与如今的创新素质教育在内涵、内容、任务和性质上有所不同。我国学校教育在创新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竞争的实质是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技术的人才。创新技术的获得靠传授和学习。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开设《创新技术》课,让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术,为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培养大批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对各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刻不容缓的战略性任务。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大批量、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突破口是编写和出版《创新技术》教材。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从科技创新人才的含义和特征入手,分析了当今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阐述了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的策略,以期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把人的一切创造潜能都释放出来,是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又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灵魂。本文从探究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入手并分析其特点,主要从发散思维训练、想象思维力训练等方面,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推动相应的教育机制变革。本文认为由知识本位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转化是促进创新教育的基础,由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化是促进创新教育的手段,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化是促进创新教育的形式,由普职分立走向普职互融是促进创新教育的途径,由继续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是促进创新教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在建设目标、建设方式、建设对象、建设机制等层面还存在不少偏离创新品质的问题。而要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基于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传承创新文化、提升人的创新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价值向度,通过确立创新理念、整合创新力量、推进创新教育、营造创新氛围等路径培育校园文化的创新品质,更好地用“文化育人”的理念引领学生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学知识创新是一个经济的概念,明确大学知识创新的经济特征,对大学知识创新的经济行为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知识创新的经济特征:大学知识创新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活动方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参量;大学知识创新具有中长期性,表现为内部的、隐性的经济效益,在短时间内这种效益通过一种特殊传递,又表现为外部的、显性的经济效益;大学知识创新通过知识传递的内容改变经济交易成本,通过传播知识管理理论来提高社会生产率。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标志,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本文从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学术氛围、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等层面,结合东西方差异就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创新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精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时代作为一个创新时代正在形成创新文化。在创新文化氛围中的大学文化也就被打上了创新的烙印。创新的大学文化是现代创新文化的一部分,它与现代创新的精神结构、制度安排、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当代东西方国家的大学的自身变革,正体现了大学适应创新、引导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大学的创新过程中,现代创新文化的深层变革正在发生。创新时代与创新文化、创新大学具有一种内在互动的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