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林语堂先生在方言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提出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对扬雄《方言》的研究,包括《方言》的价值,《方言》的年代、材料和地名,方言分区;方音与古音研究,包括方音是考订古音的工具,提出"古有复辅音"说以及《切韵》的性质;方言形成的原因;重视西洋传教士的方言研究成果;方言研究方法论;创制方言字母。  相似文献   

2.
严元照的《尔雅匡名》在清代上百部《尔雅》研究之作中较有特色,尤其是其以《说文》校正《尔雅》的研究方法给后人很大的启迪。他以《说文》为参照,从古代用字角度、书体演变角度、汉字构形角度研究了《说文》与《尔雅》之间的差异,基本上澄清了《尔雅》收字情况、《尔雅》流传过程中的讹变等问题,为后人研究《尔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善本。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说文解字》研究中影响最大的著作 ,段玉裁在研究《说文》上之所以能超越前人和同时代的人 ,这与他在古音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而《说文解字注》之所以能独树一帜 ,正是因为段玉裁将其古音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注释《说文》 ,采用声训的方法 ,着眼于形音义三者互求 ,从而有了突破。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运用的声训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4.
《说文》中的方言材料的主要价值不在方言学上而在文字学上。许慎引证方言主要是为了阐述字本义。  相似文献   

5.
段玉裁的方言研究与《说文》体例有关,他有关汉语方言学的观点散见于《说文解字注》。段氏认为,地域是产生方言的原因,方言中保存有古语,地名与方言密切相关,移民是影响方言的重要因素。段玉裁关于汉语方言的这些观点是其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资汉语史及现代汉语方言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6.
著名方言学家张振兴教授在孙立新《关中方言语法研究》的序中说:“立新是一位很勤奋、很执着的中青年学者……”是啊!几十年来,孙立新教授(以下简称作者)用自己的勤奋和执着结出了很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方言研究成果.从文章来说,他在《方言》、《中国语文》、《语言科学》、《汉语学报》、《亚细亚言语论丛》、《人文杂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从著作来说,他有《户县方言研究》、《关中方言代词研究》、《西安方言研究》、《三原方言》等专著与合著几十部.尤其是2013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中方言语法研究》一书,有128万字,是一部方言语法研究的巨著.笔者拜读全书之后,深受其益,故写出来与同道们共享,以期能给从事方言语法研究的学者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西汉杨雄的《辖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①,简称《方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词典,它与《尔雅》、《说文》一起被人们称为中国汉代的三大语言学巨著。历史上研究《方言》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取得成就最大的有晋代的郭璞、清代的戴震和钱绎。尽管前人在研究《方言》的工作中已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仍有许多地方需要人们进一步探索。请看下面例子:  相似文献   

8.
段玉裁的方言研究与《说文》体例有关,他有关汉语方言学的观点散见于《说文解字注》。段氏认为,地域是产生方言的原因,方言中保存有古语,地名与方言密切相关,移民是影响方言的重要因素。段玉裁关于汉语方言的这些观点是其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资汉语史及现代汉语方言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9.
向来治文字学者必治《说文》,而治《说文》者,则离不开对《段注》的研究。《段注》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后人对它的研究几与《说文》分庭抗礼。而其中对《段注》一书进行总的述论是其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完成对《段注》研究的一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0.
向来治文字学者必治《说文》,而治《说文》者,则离不开对《段注》的研究。《段注》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后人对它的研究几与《说文》分庭抗礼。而其中对《段注》一书进行总的述论是其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完成对《段注》研究的一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因果报应是佛教主要教义之一,它于东汉末年随佛学东渐,登陆中土,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意识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报应观。这种新型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至唐代,在唐人小说中出现了人世、冥间、畜道及天界四种主要的报应模式,影响波及后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2.
论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学教育之所以在与世隔绝近百年后能够重新进入国人视域,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学教育具有显著的文化向度,可以对当代应试教育起到很好的纠偏补弊的作用。它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文化气质的人。凸显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应注意四个问题:第一,传统文化教育越早进行越好;第二,谨防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国学教育;第三,强化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功能;第四,把教师定位在学习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1858年中美签订赔偿条约,中国付给美国700,000美元损失赔偿费,所有的赔款付清后,还剩下二十多万美元余额。卫三畏提议用它在中国建一所学校,这是美国最早的退款兴学计划。该计划由于实施的条件不成熟而流产,但它表达了“用中国人的钱按美国方式教育中国优秀学生”的愿望,这种愿望对后来的庚子赔款兴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汉语世界里的一种话语生产,东南亚华文文学难免受到汉语母体文学(古典或现代)的影响.从历史的层面说,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初期阶段基本上是以"侨民文学"的形式发展起来.过去东南亚华文文学曾经是中国文学的支流,是尚未具有主体性的侨民文学,因此中国性的展现是非常自然的.从中国飘洋过海而来的祖辈们把"中国"的记忆传递给下一代,并且一代接一代地传递下去,以致东南亚华文文学始终无法抛开与中国文化藕断丝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庄子以卓荦独特的文艺思想和"汪洋恣肆"、"恢诡谲怪"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庄子在《天下》《寓言》篇中比较集中地涉及到的浪漫主义理论问题:浪漫主义的渊源;浪漫主义精神的感性基础和表现形式;浪漫主义理论中有关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等。这些理论对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理论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世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晚清以降,民族国家诉求实际上构筑了中国文学最基本的现代性想象空间。现代性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叙事,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知识系统的建造。它无疑要吸纳最广泛的象征资源,要诉诸一系列崭新的文化象征。这其中当然包括对“性别”的文化象征模塑。从晚清知识分子对中西文明“中男西女”的联姻想象,到上世纪50-70年代文化空间的“厌女情结”,以及最经典的民族国家叙事对“新时代的女性”的意义设定,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实际上一直是被性别化了的。因此,从性别视角介入现代性民族国家想象应该是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性与文学关系的不容忽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美学在东晋时期实现自觉转型,是以般若学与中国美学的内在耦合为前提的。这种耦合最根本的体现在本体论的价值构成上,完成了由直观感遇向思性感悟的转化,它通过思想观念的深处变革而延伸到审美实践领域,并由此奠定了此后中国美学发展的基本模型和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18.
论东亚民族主义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亚民族主义是东方民族主义的一种形态。它的出现晚于西方民族主义 ,大致形成于 19世纪后半叶至 2 0世纪初期。其共通点是 :它的产生具有“应激———反应”性特点 ,是反西方列强威逼、侵略的产物 ;它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悠久的文化资源 ,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人文资源 ;往往与权威政权相结合。东亚民族主义的内容十分宽泛 ,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里 ,有着多种变形 ,表现为多种形态和特点 ,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民族主义就是东亚民族主义的几种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散文的抒情性,从“古文”的“诗言志”、“文以载道”,到五四时的重“个性”、“自我”,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诗意”模式,再到80年代以来的“五四”散文精神的复归和创作的多元化,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0.
在加世纪中国戏剧研究中,吴瞿安先生无疑是最值得瞩目的学术大家之一。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吴瞿安先生对于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的独特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终生专注于戏曲本体研究,对后来有示范导路之功;秉承传统的学术立场和思维方式,在今日启人思维;以栽培后进为己任,为20世纪中国戏剧的研究培养了大批曲学的布道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