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姚君喜 《人文杂志》2001,(1):104-110
本文概述了朱立元先生在实践本体论基础上建构当代美学的几个主要方面,认为朱立元的美学理论就是以实践概念为核心的实践本体论美学.  相似文献   

2.
实践存在论美学新探——兼与张弘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朱立元先生借助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思想赋予实践范畴 以全新的解释,这是综合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所取得的重要收获,文章以此对 张弘先生的批评给以了回应。  相似文献   

3.
主客二分与实践存在论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拥华 《人文杂志》2007,3(2):118-125
朱立元先生作为实践美学的中坚人物,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念,将蒋孔阳先生所开辟的独具特色的学术思路向前拓进。本文的目的,是要就朱立元先生“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一个相对具体的问题,即如何看待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问题展开探讨。本文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必须在基本概念中停留得更久一些,以真正构筑起能够代表自身理论特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美学原理写作的演变历程是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态美学和文化美学思潮.美学30年来的发展是一个在哲学思潮、文化背景和政治气候下被影响的历史.美学的发展应该走向自身问题的解决,即寻找一种美学原理的经典讲述方式.  相似文献   

5.
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转向对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特别巨大,因为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美学.由于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而生态美学的产生使美学转向对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和精神生态美的实践性分析和研究.实践转向使美学由传统的形而上的非实践性美学转向形而下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是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6.
晚近以来,“实践美学”及其所衍生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新实践论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发生了一场“跨世纪的论辩”.在论争中,因双方或多方相互遮蔽而出现了“身体空场”,致使中西美学对话的平台出现错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有效利用具有身心互渗特质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的契机.当前的美学论争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应尽早填补“身体空场”,返回“身体思维”,以化解主客体、身心对立及感性与理性对立等理论吊诡.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先生的主客观统一说美学理论,其思维方式是实证、经验和分析的,与20世纪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有内在的相通,这与他后期试图建构以西方19世纪思辨哲学为基础的美学理论,造成一种思维和观念上的内在矛盾.这种思辨哲学的形而上特征,也是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8.
从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拉开序幕至今,新中国关学理论以探索者的姿态坎坷走来,并且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脉络.其主要表现为:1980年代实践美学成为主流;1990年代对实践美学的发展、批判、改造,出现了实践美学的创新形态,以生命美学、生存(超越)美学、存在论美学为代表的后实践关学,以及新实践美学和实践存在论美学;新世纪则出现了以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全球性美学为代表的新的美学形态,中国当代美学理论正走向一种开放的多元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论审美超越--兼向邓晓芒先生请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辉 《人文杂志》2003,(6):92-96
后实践美学所说的审美"超越"不是指实践活动对物质现实,或实践的精神性对动物性本能的超越,而是指对人存在的终极目标的追求和生命的超验性意义的建构.正确把握审美超越的内涵是理解后实践美学要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实践的一般意义是指人类的活动,但从人类活动的历史来看,原始时代和文明时代的人类活动有着性质上的差异.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人类实践活动的方式、结构、意义往往是对文明时代人类活动的理论说明,以此为基础而建构的实践美学受到质疑,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11.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主要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是一次真正的美学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各派相互碰撞、对话,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后实践美学借鉴西方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等思想资源,不断发展、完善。实践美学则步入了反思的阶段,回应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力图通过自我调节来弥补、修复自身的理论缺陷。而新实践美学,则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有批判,试图改造实践美学,并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从各派自身理论的发展,也映现出学术的争鸣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弓 《云梦学刊》2013,(5):24-27
石长平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是关于刘纲纪美学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不仅揭示了刘纲纪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超越认识论美学而走向实践本体论美学.而且表明了这种发展趋势的前提条件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非认识论倾向以及“后现代实践转向”的思想成果。刘纲纪的美学研究路径对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玉能 《河北学刊》2004,24(6):73-77
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主要包含实践本体论(存在论)、实践认识论、实践辩证法、实践价值论等.从实践本体论来看,美的本质只能由实践来决定,美是在实践之中生成;从实践认识论来看,美必然具有客观性,美感就是对美的自由创造性反映;从实践辩证法来看,美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还有主客体间性,主体间性;从实践价值论来看,美既是实践自由的产物,也具有意识形态性,自然美也是在实践的自由过程之中生成的价值;从实践美学的全面而辩证的观点来看,艺术既是意识形态,也是创造性生产,还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后实践论美学”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论美学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主要贡献是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视美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自然与人的一种关系属性,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客观论美学和主观论美学的思想局限,为美学研究找到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根基。新时期以来所出现的后实践论美学的各种理论主张,不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理论对于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就是试图对之进行改造,来否定美的客观性、社会性,并借此来否定美的哲学,进而把美学归结为只是一个审美经验论和审美心理学的问题。就观念和方法来看,这都不是对美学研究的推进,而是向传统主观论美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身体-主体的缺席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实在的活动,实践的承担者只能是身体-主体。离开身体-主体来谈论实践,就无法敞开其实在品格,以实践为原初范畴的美学建构便会处于悬空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实践美学的最大欠缺是对身体-主体的忽略。忽略身体而又强调实践的意义这种自我矛盾的做法不但造就了一系列逻辑悖论,而且使实践美学无法回答许多根本性的美学问题。后实践美学的倡导者虽然力图超越实践美学,但同样未意识到身体-主体的意义,因而也将实践美学的逻辑欠缺带到自身的理论建构中。只有敞开了实践、生存、生命对身体-主体的原始归属关系,我们才能超越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建构出圆融的、具有独创性的、富有解释力的汉语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0,21(2):57-65
本文认为,90年代在中国热闹一时的要求超越实践美学的种种观点,对于实践美学未能作出公允全面的评价,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读、误释、误解的基础上,给实践美学贴上了“传统的”(古典的)标签,而不知实践美学正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基础的超越性和开放性,而成为一种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而且正在开辟着更加广阔的通向美学奥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马驰 《河北学刊》2005,25(3):58-62
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马克思是在生存论的本体论即"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基础上统一全部实践活动的.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引入美学,并依此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与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最重要的还是看其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学术论争。其中三个最重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的论争、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论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性质问题的论争。在当前,汲取论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休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实践美学的九个缺陷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章辉 《河北学刊》2004,24(5):11-17
实践美学虽然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有过巨大贡献 ,但其理论自身愈来愈显露出对于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现实审美活动和审美文化的滞后。这主要表现在其起源本质论 ,实践决定论 ,美感认识论 ,误设美的客观存在 ,把美误作意识形态 ,忽视接受主体性 ,褊狭的自由观、自然美观和艺术观等九个方面。这些缺陷 ,使得实践美学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随着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中西哲学的融通 ,实践美学应当成为新的美学基本理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从当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中心已经从物质生产劳动转移到科学实践上来这一新社会历史语境下的哲学命题出发,提出了通往"当前实践美学超越自身,完成自身形态的历时态转变"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