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纪录片经常被误认为是真实、客观的同义词,由此观点所引发出的纪录片的制作羁绊不胜枚举,严重影响了纪录片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原有的参与和表达功能。本文通过比较纪录片和新闻、纪录片和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得出纪录片是一种表达的结论,破解了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的许多顾忌和羁绊。另外,纪录片的表达功能并不是毫无限制,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和局限。  相似文献   

2.
蔡妍 《现代交际》2010,(5):73-74
纪录片《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历时两年多拍摄完成的作品,作品荣获了多项大奖。本文主要从该片的素材积累与选择,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和角度、情节的设置、艺术效果、影片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导演创作纪录片《幼儿园》的基本模式。指出在中国纪录片市场较为萧条的今天,这部纪实之作能够博得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导演在素材的采集、拍摄到构思、创作的整个过程中都有所创新,从而脱离了老式纪录片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真实性标榜的纪录片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呈现出一些叙事结构上的变化。叙事对象的个体化同叙事的情节化,让电视纪录片变得好看,而电视纪录片中大量细节手法的运用则使得电视纪录片变得丰满起来,不可否认悬念在电视纪录片的运用确实使得电视纪录片故事性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纪录片的听觉语言中的音乐语言的论述,旨在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来阐述音乐这一人们熟悉的艺术形式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这一角度探究音乐给纪录片带来的艺术美以及对纪录片艺术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闫博 《现代妇女》2014,(8):311-311
最初认识纪录片,还是听前辈们聊天时提起,那时候大都是“新闻纪录片”,短短10分钟,讲述一个小故事,很有趣。那也许就是中国纪录片的前身。我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诞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内涵深刻、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强的优秀作品。像大型系列纪录片《话说长江》、《望长城》,还有最近很受观众们喜爱的《舌尖上的中国》等,片子以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文化内涵、新颖的巧妙构思和新奇的拍摄手法,让许多专业学者和纪录片爱好者,都赞不绝口。那么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如何拍出好的纪录片,需要用心去思考。本片论文,以一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制作的纪录片《雪的故事》为例,浅谈新闻工作者创作纪录片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中国纪录片频道正在酝酿着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机遇面前,中国电视纪录片专业化频道发展趋势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本文以我国主要的纪录片频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我国纪录片专业化频道的发展现状,揭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中国电视纪录片专业化频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上海的《纪录片编辑室》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打出纪录片旗号的栏目,为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和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操作探索和经验贡献。十年的坚持、十年的起起落落,它当前所要面对的,是如何尽快走出纪录片创作的初级阶段,迈向真正的自觉与成熟。  相似文献   

8.
追求真实影像的叙事性、生活性和暧昧性是"真实电影"这类纪录片最显著的特征。这是否违背了纪录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真实原则,成为所有关于纪录片的语汇中争议最多的问题。本文将以在"真实电影"创作方式下诞生的纪录片《平衡》为例,说明纪录片同时追求纪实叙事并不矛盾,相反它们能够在纪录片这一类型片中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国家对于纪录片政策的支持,中国的纪录片产业迎来了自己一个新的春天。但是,随着纪录片生产运作的逐步市场化、观众变成影片的消费者,他们对于纪录片的可看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在保持纪录片格调的同时提高纪录片的可看性并与国际接轨,成为中国纪录片人的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针对"镜头表现力"这个概念进行拆解细分,在此基础上结合例证,浅析了当下如何在镜头上改善纪录片的镜头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山里的日子》是2000年诞生的一部长篇纪录片,在当时可谓是国产纪录片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四川纪录片蜚声国内外的肇始之作。该片独特的叙事手法即使放在当今的纪录片潮流中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从叙事方法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对该片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独到之处,与纪录片研究者共享。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之于中国,一直以来是一种"不愠不火"的状态,随着近年来优秀纪录片作品的不断涌现,纪录片话题成为媒介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回望历史,探究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再立足当今,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以及为了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彝族研究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选取彝族火把节口述史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纪录片的形式对采访对象、采访内容进行梳理和编辑对于保护和弘扬彝族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为彝族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透过纪录片《洛伍扎木、加沙陈家对梁山彝族火把节之口述史》,本文总结出蕴藏在彝族火把节当中的别样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20年来,一直都以神秘著称,很难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独立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论述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创作环境,旨在为中国独立纪录片呼吁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王薇琳 《现代妇女》2014,(8):309-310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1958年发端以来,已经发展了近56年。从早期的照搬俄罗斯的“形象化政论”,到20世纪80年代本土化意识的觉醒,20世纪90年代记录风格的形成,直到新世纪以来逐渐向国际化靠近的多元化风格变化,中国纪录片随着时代特色的变迁不断向前发展。而作为“社会记录者”的电视纪录片,“人”都应该始终是其表现的主体。尤其是近期再度火爆的《舌尖上的中国2》更是凸显了人文精神在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回顾中国纪录片发展过程的人文精神,阐明人文精神应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承载的重心。  相似文献   

15.
1972年3月,世界知名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来到北京。这位被称作"纪录片之父"的荷兰人,是应周恩来之邀来拍摄一部反映文革的纪录片。74岁的伊文思与中共一直保持良好交情。早在1938年,他来中国拍摄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时,就结识了周恩来。离开中国前,他秘密将一台摄影机和两千尺的胶片送至延安,中共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张以庆的作品。这部经历了三年制作过程的纪录片.在国内国际纪录片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过程中的视听语言运用以及纪录片背后所蕴舍的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和思考.都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相似文献   

17.
两年前,因为不遗余力推出一部由美国人制作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刘人豪这个60多岁的老人引起国人的瞩目;更因为他的不懈努力,促成当年日军侵华的屠城血证送回祖国,刘人豪备受国人尊敬。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不仅是个实业家,更是个不折不扣爱国者——刘人豪其人刘先生早在两年之前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2002年的4月17日,刘人豪先生代表美国著名历史纪录片制作人陆达路先生向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揭露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平民的史实纪录片《南京大屠杀》中文版。捐赠仪式上还首映了这部纪录片。据专家介绍,这部纪录片是当今世上…  相似文献   

18.
贾樟柯的《世界》终于与我国内地观众见面了。自从1995年拍摄《小山回家》获得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以来,贾樟柯先后拍摄了《嘟嘟》(1996年)、《小武》(1997年)、《站台》(2000年)、《公共场所》(2001年,31分钟纪录片)、《任逍遥》(2002年)、《世界》(2004年)等影片,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的重要艺术奖项。然而直到如今,他的影片才第一次获得在内地公映的机会。从“地下”到“地上”,虽然今后的路途也许会更艰辛,但对中国第六代电影人来说,应该是个新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王荣 《现代妇女》2014,(12):286-287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关食类纪录片却轰动一时,率先在网络上走红。不可否认,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加速了这部纪录片红火的速度,凭借着新媒体的互动与传播,大家口口相传,更是进一步提升了美食类纪录片的传播效果。故本篇论文主以美食类纪录片为例,借助新媒体平台,研究在新媒体语境下,美食类纪录片的传承与发展,以期美食类纪录片可以借助这样一个方便灵活的新媒体,使其在传统媒体上有一个新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蔡理 《老人天地》2010,(9):48-48
百岁老人汤晓丹是我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他已在影坛驰骋了大半个世纪,从22岁独立执导电影《白金龙》起,已经拍摄了五十多部影片,是内地电影导演中拍片数量最多、影片样式最多(纪录片、戏曲片、战争片、歌舞片等)的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