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世均  王博 《民族学刊》2015,6(4):71-80,118-123
2014年,我国学术界对羌学的研究热情不减、研究成果增多、研究质量有所提高,特别关注羌族及羌族地区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刊载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以四川为中心的西部地区为主体,兼有全国其他地区零星的学术刊物,说明反映羌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增多;研究方法上注重了对羌学研究中的微观研究、中观研究、宏观研究三者相结合,新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得到运用;研究的薄弱节点与2013年相比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对文学、法律、医药、体质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张世均  王博 《民族学刊》2017,8(5):77-86, 123-128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学术界对羌学研究的热情依然如故,反映在研究成果增多、研究质量提高、研究手段丰富、研究领域全面等.但是,2015年中国羌学研究的"冷"、"热"点与2014年相比较,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热"点主要在于关注羌族地区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冷"点主要在于对羌文学、法律、医药、体质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另外,2015年的中国羌学研究中仍然存在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世均  白珍 《民族学刊》2013,4(6):28-37,99-104
2012年,我国的羌学研究状况与2011年相比较,反映了我国学术界更加重视羌学的研究,具体表现在研究成果增多、研究重点有所突破、研究质量有所提高,特别关注羌族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同时存在着对羌学研究中微观研究较多,宏观研究较少;对文化、艺术、宗教研究较多,对文学、法律、历史、体育、医药研究较少;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张世均 《民族学刊》2013,4(1):79-86,121-125
2011年,我国羌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出以下的特点:重视对羌学研究中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重视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重视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统一、突出羌文化的研究与其他问题的研究并重等。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对羌学研究中微观研究较多,宏观研究较少;对羌学中的文化、宗教、艺术研究较多,对羌学中的文学、法律、历史研究较少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杨田华 《民族学刊》2014,5(1):94-95
2013年10月26日,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筹办的"理论与方法:羌学研究中心2013年学术年会暨灾难人类学成都论坛"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同时也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3年年会的分会场之一。研讨会围绕"理论与方法"的主题,探讨如何在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及西方经验的基础之上,提高羌学及灾难人类学的整体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6.
冉光荣 《民族学刊》2015,6(2):46-49,107-109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第一本民族史——《羌族史》一书的撰写起因及背景,在《羌族史》成书的背后,既有胡鉴民、冯汉骥、葛维汉等中外专家杰出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又有徐中舒先生的支持和期盼,更有特定历史时期,羌学研究者的忧患责任意识。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建立催生了四川大禹学会,大禹学会成立十余年,对全球大禹文化资源进行了最为全面的收集和研究,提出了禹羌文化的研究课题。而汶川大地震后,羌族地区灾后重建所激发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和发展机遇,极大地扩展了羌学研究的领域,有待学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回顾和总结建国 50年来回族研究的成果及经验,对展望 21世纪回族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相互了解,丰富和完善回族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对回族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建国 50年来回族研究成果及经验教训的回顾和总结,认为今后回族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关注现实问题的研究、培养新人、精诚团结协作等,只有这样,回族学的研究才能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8.
回族学研究在新时期获得了令人高兴的丰硕成果,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比改革开放前有很大进展。它不仅是回族学的成果,而且是我国民族问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因为回族学是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我谈谈当前须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允武  王杰 《民族学刊》2012,3(3):68-81,103-104
2011年中国民族法学研究成果颇丰。这些研究在内容上的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较为全面,其中民族司法的研究增多且有理论突破;二是出现了一些梳理性、反思性研究成果;三是应用性研究成果增多。这些研究在方法上的有以下特点:一是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法律政策学、软法话语成为研究的新视角;二是注重实证研究;三是注重比较研究。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笔者根据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民族法学基本理论、民族权利保护、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法制建设、民族习惯法、民族法制史、民族司法等方面分别对其主要成果进行了介绍与评价,在辨别良莠、展示精华的同时,力图为中国民族法学研究的不断繁荣提供可借鉴性的年度综合史料。  相似文献   

10.
2001-2005年,是新世纪的开端五年。期间,甘肃伊斯兰教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前行,研究力量有所增强,学术活动相继开展,研究成果不断发表、出版,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以下主要从学术成果方面谈谈这五年来甘肃伊斯兰教研究的进展情况。学术成果将以甘肃学人的为主,并适当兼顾外地学者所撰但在甘肃有关刊物发表、与甘肃伊斯兰教实际密切相关的论文。  相似文献   

11.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7,8(2):62-70,116-118
武陵民族区概念的学术命名,是李绍明先生五十年西南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统一",运用历史方法的重要基础理论成果之一.重提《李绍明民族学文选》、解读"巴文化研究与地域文化"学理认识涉及到的历史方法学术关联.参考"武陵民族区"概念学术命名的价值取向,从武陵地域文化的民族学/人类学问题研究切入,可能寻找到创新问题原点;而"武陵民族区"作为一个特定的民族学/人类学概念学术命名的,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打开新世纪巴文化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可能更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白珍 《民族学刊》2016,7(6):50-54,109-110
The Qiang are one of the most ancient ethnic groups in China, and their rich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is a unique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in China, which has an exceptional foundation for transmitting Qiang ethnic culture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However, the county’s transmission of Qiang ethnic culture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still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poor teacher resources, lack of ethnic cultural inheritors, and students’ lack of ethnic self-confidence. In view of series dilemmas faced by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in trans-mitting Qiang ethnic culture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s:1 .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school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lack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 measure be adopted: 1 ) increase educational investment from various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 especially increasing special in-vestment in transmitting Qiang ethnic culture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2 ) raise funds from the public;3 ) have the schools engage in their own fundraising, and 5 ) make efforts to get foreign aid. 2 . Strengthen the investment in improving teacher resourc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 of poor teacher re-sources,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 measures: 1 )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poor teacher resources through traini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2 ) invite Qiang cultural inheritors to be teachers; 3 ) strengthen the technical training of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teachers’ skills;4) add more teacher positions,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teachers;5 ) encourage teachers to devote their life to the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Qiang culture. 3 . To promote the motivation for studying eth-nic culture In view of the students’ lack of motivation for studying ethnic culture, and the lack of people who go on to inherit the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 1 ) Beichuan Autonomous County should help the young Qiang people to be locally employed through developing ethnic econo-mies, and to inherit ethnic culture via developing tourism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s. 2) Family edu-cation should b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chool edu-cation;3 ) to include an exam on Qiang ethic cul-ture in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importance of ethnic culture study;4 ) to add some ethnic culture courses in schools for na-tionalities. 4 . To strengthen the ethnic pride and confi-dence of Qiang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issue of Qiang students’ lack of ethnic confidence and pride,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1 ) open Qiang language courses in schools in Qiang areas; 2 ) enlarge the usage range of the Qiang language; 3 )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harm of Qiang culture, and let them feel eth-nic pride. 5 . To standardize and promote a common Qiang language In view of the issue that Qiang have no written language, their spoken language is too complicat-ed, and there are too many dialects, we suggest that the National Languages and Scripts Work Committee should work with Qiang scholars and ex-perts to create a basic dialect of the Qiang-a com-mon Qiang language, which should be promoted in school education, just like mandarin Chinese in schoo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杨杰宏 《民族学刊》2013,4(6):18-27,96-98
羌族口头传统的口头传统遗留较为完整,在灾后重建中获得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呈现出传统文化生态恶化、释比减少、羌语濒危等诸多危机,文化展演、释比城镇传承成为羌族口头传统的新特点。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尊重传承主体,达成政府、学者、民众、企业等多元力量的有效整合是传承口头传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羌族宗教信仰是多元混杂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可追溯到古羌人时代,从那里我们可寻羌族宗教信仰之渊源的一些踪迹;现实的因素可从羌族地处藏彝走廊,受汉藏文化影响的现状中去采撷一些实际的表现.本文拟就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藏文化因子,羌族天神信仰与藏族民间宗教信仰的渊源,羌族和藏族有关人类起源传说的相似与区分,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与佛教文化的糅合等方面对羌族宗教信仰与藏文化的关系作一较为深入的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姗 《民族学刊》2014,5(6):79-87,119-123
2013年中国生态人类学研究硕果累累,截止到目前,笔者查询到的相关论文就有百篇之多。按照论文内容,这些研究可大致分为研究回顾、理论探讨、案例分析三类,其中,灾害人类学的成果相对集中。总结过去,中国生态人类学发展与问题同在:理论探讨仍在继续,学科概念依旧存有不明;成果数量突飞猛进,研究区域较不平衡;本土化研究得以推进,与国外的专业交流还相对较少;成果发布平台有所增加,专业期刊值得期待。展望未来,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生态人类学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机。  相似文献   

16.
卢甘国考     
本文就宋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卢甘国"这一名词进行考证,辨清了以往学界的误认,得出了卢甘国就是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源头的古羌族部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周梅 《民族学刊》2012,3(5):79-83,96
深入分析“美”、“羊”、“羌”等字的原始意义及其与羌民族文化起源的关系,并从陈良运先生的“美”字的原初审美观念(即性美说)中寻求羌族对华夏文化的“美”形成的影响,进而从羌族阴阳观、和谐观的哲学思想来探讨其对民间艺术的审美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毓华  田廷广 《民族学刊》2013,4(4):54-61,117-119
"5.12"汶川地震后,龙溪乡部分羌族居民因地震中生存空间遭受巨大破坏而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安置区,面对震前与震后迥异生存空间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的改变,笔者试图以羌民社会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来解释饮食文化背后社会互动因子的改变,揭示羌族异地安置区身为"小传统"社会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如何去适应社会改变,同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