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图时代来到了,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读图”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文学研究的对象——文学作品,也在以崭新的形式呈现,“读图”成了文学研究的最新问题域。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已经毫无疑问地进入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读图时代,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当合理利用,并予以积极引导,既重读图,又要重塑阅读文明,使中国文化在“读图时代”视觉文化背景上得到现代化的发展。如此,一方面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提...  相似文献   

3.
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文学消费呈现“图像化”、“影像化”的“快餐化”消费趋势,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本文认为我们要持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我们要看到“图像化”的选择既是消费主义市场化时代的一种“宿命”,同时也要看到它是当代消费社会文学走出“边缘化”困境的一种文化有效策略。与此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这种“图像化”文学消费可能最终以部分或全部丧失“文学”性自身而作为“文学”出场的代价。  相似文献   

4.
读图时代与新闻审美的价值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图”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的一个重要现象,“读图时代”是20世纪末中国出版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读图时代,中国报业经历了由“图文并茂”到“图文并重”的历史发展走势,它给予中国报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就新闻的审美而言,读图时代使新闻的审美价值得以提升,但也使新闻娱乐化程度加深,这有可能背离新闻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读文”与“读图”作为两种基本的阅读方式,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读图”与“读文”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由此形成的“语—图”互文阅读模式,可以促使当代青年形成科学、健康、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使之在新媒介、资讯化时代成为获取文化知识、承传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无厘头”: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传播时代的“无厘头”文本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文本,“无厘头”结构文本以其经典情节模式的特殊变体、庸常的小人物形象、拼贴性的“程式化”结构、“戏说”式的文本风格等因素,形成具有鲜明特质的文本结构,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和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无厘头”结构文本的形成有着独特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土壤,客观、全面地探究剖析“无厘头”文本的特定内涵和程式化结构、复杂的社会文化成因、狂欢化的审美风格等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包括“无厘头”在内的当代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图像转向”,视觉文化动摇了语言的霸权地位,世界被把握为图像,进入读图时代。传媒也出现视觉化倾向,这种视觉化倾向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电视是最为视觉化的媒体,收看电视时读图的愉悦感使电视成为最有亲和力的媒体。在所有媒体中,电视最有效地表现出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产生了视觉霸权。  相似文献   

8.
人类从读图开始,认识这个世界,逐渐走向抽象,把一些理论变成文字。一个以人文为积淀的社会,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基础上,去追求信息传递的立体化。在这样的影响下,人们又回到了读图时代。然而这个读图时代和初级读图时代的内涵已大不相同。在当今的读图时代,我们把信息进行立体化  相似文献   

9.
一篇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评论文章,突然以“读图时代的快餐文化”为题,批评起“图像主导了文化传播”。作者暗示,现在出版物上的图片很多很好看,实际上这样的刊物就是快餐,上面承载的都是快餐文化。文章一开始,便是引用我在本刊最近改版时“致读者”的话:《新世纪周刊》将“进一步增加了图片的比例和分量”,“将继续发扬用大量图片  相似文献   

10.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和图像技术的发展,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特定语境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审美文化现象——“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它正在模铸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存在着美学的二律背反:一方面美学化应该走出精英化和贵族化的窠臼而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美学化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又使之进入了麻痹化,视觉的花样把戏不断使得视觉形象本身的意义日益衰竭转向平面化。因此,我们必须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加以整体性观照,深刻反思这一文化现象背后蕴涵的消费社会的全部矛盾。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媒介技术不断进步,当今人们的阅读方式已悄然进入了读图时代。图片这一获知信息的方式已经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范式,并对人们的现代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读图时代的兴起无疑强烈冲击着文字的占据性地位,但读图时代的盛行并不意味着对文字的摒弃,对思想内涵的放逐。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在读图时代下变得异常的纷繁复杂,两者既竞争博弈又融合互动。只有建构和谐共生的图文关系,才能促进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最大化,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一图胜千言     
以图片打“招牌”、做橱窗的做法,其实是顺应了“读图时代”人们的一种欣赏方式和欣赏习惯。作为人类文化传播中都能读懂的一种共同语言,图片能以其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唤起读者的情感力量,形成心理上的共鸣,它超越了文字的界限,使得传播更为便捷。一张好图片的传播效果,可以达到“一图胜千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明星”成为一种广泛流行、初具规模的社会现象和工业制度。本土“明星”承载起传播传统文化意识和时代精神状况的重要责任,并呈现出三种典型角色一是“悲剧明星”成为黑暗社会的控诉者。二是“左翼明星”成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三是“有声明星”成为时代风尚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4.
传媒产业化时代名记者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记者”是一种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以现代组织理论来分析 ,则不难看出传媒产业化时代“名记者”培植的战略意义 :恢复“绩效原则”的神圣地位 ,建构共同体文化 ,使媒介组织在风险社会中“适应性变形”,凝结组织强文化 ,实现媒介内涵式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论“视觉时代”的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媒体“读图时代”和电子媒体占主导地位的“影像时代”的来临,诠释了正在进行的文化的“视觉转向”——由“语言文化时代”向“视觉文化时代”转变。文化生存的基本形态由文字的阅读转向形象的观看,引起了文化精英的普遍忧虑。文章认为,形象的兴起并不必然地带来理性文化的危机,因为形象同样可以达成对事物的深层认知,形象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往深处看,语言的衰退也并不就是受形象挤压的结果,文化的审美化才是“视觉时代”必然来临的深层原因,而文化的审美化又是植根于文化个体生存状态改变的历史背景之中的。  相似文献   

16.
扰动文化的反文化——一种哲学视野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明、有序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无序的、不和谐的现象。这些现象就是人类文化发展中误入歧途的、对文化提出挑战的反文化现象。反文化是一种普遍性、规律性的存在,它鲜明地表现出与文化相反的品质:功能的减序、增熵,程序的劣化,价值取向的自发以及非理性、非逻辑性。文化“返祖”、文化“忘本”、文化“异化”和文化“非法链接”,是现实生活中反文化倾向的四种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下,作为青少年亚文化一种新型形态,“饭圈”文化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但因缺乏有效监管而出现社会失范行为,由此产生的社会负效应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活动理论,从共享子系统厘定“饭圈”文化的凸显表征,其呈现出青年粉丝规模化、幕后资本逐利化、组织构建结构化、圈层互动异质化。从生产子系统探究“饭圈”文化的生成机理,其主要包括青年的情感需求、资本的推动引导、技术的保障支持。从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分工六个要素层面分析“饭圈”文化的社会症候,提出“饭圈”文化的治理路径,由此形成常态化多元共治模式,促进“饭圈”乱象的有效治理与“饭圈”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颜文字是网络社交文化的一种新生态。独特的构建特征决定了颜文字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象似性造型提高语言交流效率、视觉映射能够丰富情感表达、符号化叙事构建社会认同、审美取向凸显商业价值与市场空间。在传播机制上,颜文字的传播基础是其符号特性,传播动机是情感需求,传播实践立足狂欢化的社会语境。颜文字传播的问题表现在其视觉化表达构筑文化壁垒、读图惯性带来文字表达弱化、过度娱乐化导致虚拟语境社交失范。颜文字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也应引起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19.
扫荡西方学术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在当代中国更多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氛围和文化语境 ,并与大众文化对应契合 ,尤其在电视文化上 ,体现为一种带有后现代倾向的电视大众文化。其中 ,“青春演唱组合”现象和“戏说”现象就是这种文化表征中的代表 ,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20.
时尚“哥”族新词及其社会文化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尚“哥”族新词由“哥”前面成分语义的获取导致其语义特征发生变异和泛化,从亲属或社交称谓,演变成人际交往中对男子极具戏谑、个性化特点的时尚化指称。“哥”族新词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是一种以语言形式为载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从众模仿、追新求异以及追求个性化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