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根据许渊冲的“三美论”,分析王佐良译的《西风颂》在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的得与失,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诗歌翻译的“三美”,以期对诗歌翻译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佳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比较了许渊冲和其他译者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得出“三美论”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浅议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佳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比较了许渊冲和其他译者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得出三美论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诗歌意境在翻译中的成功再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首诗翻译的成功与否.本文基于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和阎德胜教授的逻辑翻译理论探讨诗歌翻译中的意境再现.诗歌翻译中只有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才能再现原诗的意境.而要想在译入语中实现这三美,又需要遵循译入语的审美逻辑.二者缺一不可,逻辑是前提,三美是内容.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在长期诗歌翻译实践中,我国学者曾提出"散文释义"、"形式对等"和"三美"等三种不同的诗歌翻译观。以《天净沙·秋思》的英译为例对上述三种诗歌翻译观进行讨论,认为"三美"观优于"散文释义"观和"形式对等"观。  相似文献   

6.
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观,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从"三美"观理论对其翻译的《春望》进行解读,分析说明其"三美"观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7.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联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联作为最接近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翻译也应遵循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文章从这三个方面对对联翻译的原则作一探究,以期对对联翻译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8.
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渊冲翻译理论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说方法适用于诗歌翻译,这是因为它适合于诗歌翻译这种文学翻译形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视角的观照下,探讨了宇文所安翻译思想有关中国诗歌的“中国性”和“世界性”协调问题、诗歌的可译性、译者的文学经纪人和文化代言人地位和文学翻译的接受效果等。宇文所安的译文既重视再现中国文学语域和风格的多样性,又倾向于透明性和本土性,有利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在当代美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出发,以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为例,分别列举三位学者对该诗歌的翻译版本,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分析三个翻译版本的优劣,进而论证哲学阐释学和“三美”原则在汉诗英译中的可行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和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具体标准,可以达到汉诗英译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参照诗歌翻译标准从“音美”、“形似”和“意准”三个角度对柳永《雨霖铃》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许渊冲译本比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更胜一筹,可谓是音形意三美皆俱,为古诗词翻译不可多得的佳品.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歌是我国引以为傲的珍贵文化遗产。鉴于古典诗歌自身的特点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对古典诗歌的翻译,可以采用"意美、音美和形美"的"三美"翻译原则,即译者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传达音美,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此方能将我国古典诗歌的真正内涵展现给西方的文学爱好者。  相似文献   

13.
翻译文学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重要参照系。作为对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家,苏曼殊的翻译成就和史学意义至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其译学思想的梳理更是付之阙如。其译学思想可归整为以下三点:一、选材精审,注重原文审美价值,反对“必关正教”;二、精通原文和译入语,“按文切理、语无增饰”,反对“浇淳散朴,损益任情”;三、“陈义悱恻、事词相称”,以使达到神韵与形式的统一。这种抵制“意译”末流、追求文学审美价值的文艺观在当时翻译界可谓空谷足音。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诗歌翻译理论起步很晚,至今尚属草创阶段,始终没有出现象文学翻译理论中严复所标的“信”、“达”、“雅”那样影响深远的理论。自1922年茅盾的第一篇讨论诗歌翻译的专文(《译诗的一些意见》)发表算起,我国的诗歌翻译理论也已经有着六十多年的历史了。但这六十多年来的进步堪称缓慢。诗歌翻译理论界讨论最多的无非是从文学翻译理论中借用来的术语,如“直译”、“意译”说,“传神”说等,诗歌翻译还缺乏自身的理论。只是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诗歌译本的大量涌现,又掀起了一股诗歌翻译理论的热潮。但这股热潮没有结出丰硕  相似文献   

15.
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观,即翻译诗歌理应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从"三美"观理论对其翻译的《春望》进行解读,分析说明其"三美"观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 ,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 ,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诗歌形式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文学形象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语言修辞手段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节奏韵律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诗眼”的文学内蕴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相似文献   

17.
“忠实”是翻译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这应用于诗歌翻译 ,就应在译文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以此为标准 ,本文将比较陆游名词《钗头凤》的两种译文。从而证明诗歌翻译虽不易 ,但的确可以产生好的译作。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文学语言“陌生化”取向的分析以及文学翻译作品中保持文学语言“陌生化”的意义,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在目的语中准确恰当地“移植”原语文本的“陌生化”特征,采取以“陌生”应对“陌生”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的精华,享誉中外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也受到好多翻译大家的青睐。许渊冲的意美、形美、音美不断成为诗歌翻译的标准和追求,在此力求运用“三美”原则,以不同英译本为例,分析和探讨译者在翻译《静夜思》过程中如何将译文做到声形兼顾、意境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