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2.
卞之琳接受莎士比亚的轨迹经历了从初读、初译、观剧,到深读、精译、评论的过程,从最初接受苏联的莎评模式,并受到20世纪50年代对人民性、阶级性的过度强调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较为客观持平地评价莎士比亚。卞之琳的莎学融合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莎学。他注重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围绕莎剧中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以及"莎士比亚化"进行论述,对作品进行阶级分析,强调人民性,探讨莎剧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困境。他自觉利用现代西方莎学中的一些史实材料和来源考证,借鉴意象分析,同时扬弃现代西方莎评中的宗教论、人性论以及"历史派""影射派"的观点。卞之琳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莎学"整合"的策略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西方莎学作为学术工具,构建了富有他自己特色的莎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孙家王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莎学家。她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令中外莎学界瞩目的成就。从青年时代起,她对莎士比亚及其研究就情有独钟。她的莎学研究和有关莎士比亚学术活动,构成了20世纪最后22年有中国特色莎学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她在莎学研究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了她的马克思主义莎学观;在吸收、追踪西方莎学的基础上,对西方莎学研究谬误一一指出。这是构成她的莎学研究思想中的两个最突出的特征。研究她的莎学研究思想对总结、梳理20世纪中国莎学发展历程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将飞更作回风舞--孙家琇莎学研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家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莎学家.她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令中外莎学界瞩目的成就.从青年时代起,她对莎士比亚及其研究就情有独钟.她的莎学研究和有关莎士比亚学术活动,构成了20世纪最后22年有中国特色莎学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她在莎学研究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了她的马克思主义莎学观;在吸收、追踪西方莎学的基础上,对西方莎学研究谬误一一指出.这是构成她的莎学研究思想中的两个最突出的特征.研究她的莎学研究思想对总结、梳理20世纪中国莎学发展历程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莎学”,在我国还是个不为人们熟知的学科,然而它却已有了四百多年的历史,并在全世界拥有包括许多国籍的专家和研究者。数百年来的西方文坛,很少有几个时期没有自己的莎学大师,也很少有知名的作家文人不受到莎士比亚的艺术影响。随着各国人民文化交往的迅速增加,莎学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更形繁荣蓬勃。英、美两国自不待论,德、法等欧洲国家亦有多年的传统和出色的成就。就是在起步较晚的苏、日两国,包括莎译、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西方倒莎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莎士比亚著作权问题,对19世纪西方倒莎派学者在这个领域的探索首次进行了较系统的评价,填补了我国莎学界在这一课题上的空白。作者认为,在西方四百年莎评史上,倒莎派作为莎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军,其研究工作是不应忽视的,尤其是其研究方法,大有介绍之必要,因为方法的革新常常导致整个文学研究的革新。文章在详细缕述史料的基础上,指出倒莎派理论的局限和可借鉴处,为我国莎学爱好者和其他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东京大学莎学专家中野里皓史教授,在同我校外文系林同济教授的一次学术通讯中,详细介绍了日本莎士比亚研究状况,并附莎剧演出简介和书目备要两份。经林同济教授征得中野里教授的同意,我们请陈雄尚同志将这一通讯翻译出来发表于此(书目略)。标题是我们加的。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是世界十大作家之一,位列欧洲“四大诗圣”之首。他在世界戏剧史上所创造的辉煌成就,至今仍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因此,莎士比亚逝世之后,随着莎剧的广泛传播,世界文学史上逐渐兴起了一门系统的学科——“莎学”。莎士比亚评论学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学理论现象。三百多年来的莎士比亚研究和评论,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学派之多、争论之烈,是其它任何文坛巨匠所不能比拟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莎士比亚研究流派中,马克思主义莎评作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批评流派,曾对当代莎士比亚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莎评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反映,注重意识形态批评,是一种具有强烈道德诉求的政治批评。这种批评包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莎学研究的女性主义批评作为较有典型性的理论批评方法在国内应用极广。本文通过对研究概况的综述评价、核心论点的阐释分析,以及现存问题的检视探讨三个主要方面对国内女性主义莎评研究现状展开考察,认为女性批评的东方化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认识论、道德观、爱情观等方面的创新和观念上的突破。但仍存在着阐释循环与观念极限的限制,与西方莎学批评的对话仍存在平台建枸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以及进路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及《圣经》渊源深厚。这种关系不仅是对基督教和《圣经》思想的宣扬,也含有莎士比亚的斟酌与反思;这种斟酌与反思既表现在其作品浅层结构上,又深藏在文本的深层结构。运用现代理性思维,借助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把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放置于基督教历史文化的空间做审视与剖析,无疑是对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王尔德研究中,人们至今尚未注意到王尔德对莎士比亚的浓厚兴趣。王尔德不仅对莎士比亚的创作谙熟于心,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剧作,谈论莎剧中的人物,而且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过深入研究,得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王尔德对莎士比亚的兴趣与研究,隐含着王尔德的文学旨趣、美学追求乃至内心隐秘,为解读王尔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把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与中国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平行比较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综述,充分展示了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成果不同于西方的审美特色,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为出发点,结合伊丽莎白时代的特征和英语发展的历史背景,加以案例分析,揭示莎翁作品的语言在遣词、结构以及修辞手法方面的特别之处,并与现代英语的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对其在英语的使用和后世文学发展中的影响进行归纳,也为进一步研究莎翁作品提供语言特色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差异。基督教从神学本体论出发,认为原罪是人的自由意志背离上帝的结果。而莎士比亚戏剧将罪恶看作是自由意志中的破坏力,尽管破坏力使人无法彻底自救,但自由意志中的内驱力可以使人在对自我有限性的触摸中,生发出对宇宙的敬畏感,获得人性的提升与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6.
茅盾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以下简称莎评)是中国初期莎评的重要界碑.茅盾从人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个层面论及了莎士比亚,但对莎士比亚现实主义价值的看重最能体现他的莎评的特色.他首次借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将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译文的方式第一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莎士比亚化"这一重要术语及其内涵,对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基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对莎士比亚完全现实化的接受与评论,直接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他的莎评的现实主义倾向性,既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语境使然,又与他本人的价值理念密不可分.茅盾并非一开始就推崇莎士比亚,他对莎士比亚的认知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转变过程,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莎士比亚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得以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语言是个久经探讨的问题。莎翁具有高深的语言锤炼艺术,他经常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文采飞扬,言简意深。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多处使用多重复义,具体体现在对不同行业词语的使用,文化典故的运用,以及丰富多彩的意象上,这种释义的多重性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意境。从诗歌三复义的角度,即语言复义、文化复义和美学复义,分析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重审其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是形象思维即神思或想象的产物。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最能反映出诗人的创作风格,表现出诗歌艺术的境界。莎士比亚的明喻意象经历了从传统风格到与戏剧完美融合的历程,其隐喻意象由彼特拉克式隐喻发展到混合隐喻意象,其曲喻意象经历了承袭、发展和创新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在闲适、幽默的氛围中描摹人性,匡救世风,他的莎剧译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应,这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形成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多元化局面;另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倡导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的道德价值,他的莎剧译文传递了“信”、“仁”、“中”、“和”等伦理观念,这种“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弘扬中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优良特质,促进中外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