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统经济法理论是以经济为出发点和核心,其经济法的存在价值是通过经济法授予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对市场经济缺陷进行弥补,以实现社会经济在国家干预下的发展。但是,这一学说的经济法受经济役使,被定位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下的经济领域,经济发展成为经济法的导向。实际上,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是法学界之经济法,并非以经济为其要旨。法学界之经济法有着独特的调整主体、调整工具、调整对象、调整目标和调整价值,是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和国家协调机制从社会经济关系各主体间利益和需要的经济法权要求入手来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其法律表现形式便是经济法。把握经济法的起源及定义以便于厘清经济法与国家干预的关系。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得到了各界的认同。通过对经济关系中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和社会分配四要素进行调节,经济法弥补了市场和政府的内在缺陷,在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国家干预市场的法治化发展,并且为国家干预的法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非政府失灵,严格说来,政府失灵问题决非经济法所能解决,否则会更加桎梏经济法的发展、完善进程,而不是相反。经济法确实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准则,但也不能笼统地把经济法定性为“干预政府之法”。看清经济法的性质,乃是构建完善经济法治建设事半功倍之良策。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行业停摆,供求关系失衡,致使市场失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干预措施,维护了社会稳定、保护了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体现了经济法的秩序、效率、公平和正义的价值目标。但是有的政策措施却事与愿违,与经济法的价值目标背道而驰。为此,建构利益表达整合机制和有限政府主导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出促进利益表达、规范政府行为、转变社会治理模式三方面的实践路径,为国家干预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法的价值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关系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经济法视野下食品安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食品安全市场中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政府干预是解决市场缺陷的必要手段.然而,公共选择理论从政府的"经济人"假设出发,揭示了"政府失灵",即政府由于自身的局限,在解决"市场失灵"过程中,还存在着治理中的政策失误与低效率问题.有鉴于此,解决"市场失灵"之时规避"政府失灵",就成为优化公共治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改善民生是当前国家和人民最关切的问题,经济法为促进民生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提供程序上和规范上的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从经济法的特点、基本原则和社会定位角度出发,通过对经济法特有功能的对比分析,进而深化经济法的功能性研究,得出结论表明,经济法致力于协调和平衡社会各主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发挥其在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中的平衡协调功能、稳定经济风险功能、提升经济效率功能来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以实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的本质属性规定融合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目标中,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符合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实现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经济法的平衡协调;经济法的综合系统调整不仅规范和谐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而且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经济法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与构建和谐社会寻求治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有效途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市场失灵,其研究对象是政府如何干预国民经济。经济法是调整一定的经济关系的法规,也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政府经济学与经济法或经济法学有共同的研究起点———市场失灵,政府对市场失灵的规制,即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则构成了政府经济学和经济法学共同的研究对象。政府经济学与经济法学关系密切,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一面,二者相互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经济法的特殊使命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缺陷和政府失灵都是中国经济法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立论依据.经济法是在发挥民商法、行政法固有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法律调整机制.既要干预经济又要规范政府是中国经济法的特殊使命,完善经济法治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逆全球化、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对市场经济环境极其敏感的经济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领域内实现了耦合,并使新发展格局中的法律问题聚焦在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领域.而经济法"干预之法"的属性、"回应型法"的品格和"问题导向"的特征,共同奠定了其回应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对此,在秉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法的应对在整体上可遵循从干预型政府向规制型政府的转变;同时,宏观调控法需要转向"法治化下的相机抉择",市场规制法也需要制度供给与规制变革的同步推进,以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经济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法的宪法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结合产生了市场规制关系,经济法作为国家关系与市场关系结合的法律形式,其对市场规制关系的调整导致了国家经济权力与社会性经济私权的融合增长。社会责任原则是经济法的宪法基础,国家经济权力作为新的公权、社会性经济私权作为新的私权,都是宪法社会责任原则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功能是经济法学的重要理论问题。针对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经济法功能的定位问题,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阐述了在中国西方现代经济法功能的失灵及其原因。同时指出,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由于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必须抛弃“规范政府调节经济、弥补市场经济不足”的经济法功能的定位,并将其确定为“界定经济主体地位、培育市场经济、消灭行政垄断”。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的本质是用法律形式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经济法既要确认市场的作用,又要规范政府的干预,还要发挥社会的作用,经济法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权。经济法也是生产力。经济法是效益本位,经济是质,法是形。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法面临生态化转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重点在于澄清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并探讨宪法和宪政、宪政和法治以及法治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交错的逻辑关系。本文认为,健全的市场机制要求配套的宪政制度建设,包括健全行政法治,完善选举制度,确立有限政府理念并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制度上确立私有产权的宪法地位,并充分保障所有经济活动主体的平等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16.
论题旨在诠释法治的涵义,说明法治国家乃是市场经济这一社会制度的基本前提。在公法上,法治之法先于国家,高于国家,它是关于限制国家(尤其是政府)权力、保障个人自由的至高无上者。实现法治,旨在从外部提供私法社会——市场经济社会所必须的制度框架。从近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理念看,在法律主治下,国家的权力(公权)被严格限定,社会及经济活动皆属私人领域(私权),不必也不容国家染指。由此,给个人带来空前广袤的自由空间,因而形成市场社会。  相似文献   

17.
自由贸易原则要求我们的社会是法治社会 ,非歧视原则要求树立法的权威 ,透明度原则是法治的重要保障。“自由贸易”、“透明度”、“非歧视”三原则要求我们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必须秉承“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超然政府”等行政法治理念 ,加快行政法治建设 ,转变政府职能 ,同时充分利用WTO原则、规则体系中的优惠条款维护中华民族的正当权益。政府应当扮演引导员、信息员、服务员、警卫员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