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回回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包含现实性和超越性两个层面。由于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因此其伦理道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伊斯兰教伦理道德的秉承,二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成分的吸纳和接收。肩负两种文化的回族伦理道德,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和变化着,但其所涵盖的主体精神始终保持着原初形态的积极性。回族的道德规范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为回族内部及其周围社会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个农商并重、善于经商的民族。本文从历史上回族重商传统的形成、成因两个方面做了主要分析,从而指出回族重商文化不仅深受伊斯兰教商业伦理精神的影响,反过来更提升了回族群体自身的社会地位,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内聚力。  相似文献   

3.
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留存的回族文物品种繁多,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些文物从时间上看,唐宋时期少,元代逐渐增多,明清更多;从类型上看,古建筑多,器物留存相对较少;从文化特征看,唐宋时期表现为借用中国传统形式较多;元代有世界各地地域性伊斯兰文化的植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开始出现中西结合的文化形态;在明代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形成。回族文物反映的回族文化演进过程说明,中国古代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思想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为主的中国本土民族文化,是中国内地地域性的伊斯兰文化。这种文化相结合的双重性特点,既表明回族文化是世界伊斯兰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又表明它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体现,中国回族文物所展示的回族文化更表明,中国回族对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贡献是极其伟大的。  相似文献   

4.
漫谈伊斯兰教音乐与回族宗教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音乐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而传播、变迁的。研究伊斯兰宗教音乐和回族宗教音乐必须与研究伊斯兰教相结合,从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来剖析。伊斯兰教音乐随着伊斯兰文化的盛衰而兴废。伊斯兰音乐由于民族的大迁移从中亚流至印度、中国,并与各国民族音乐结合渗透,从而发展形成了新的宗教音乐,而回族宗教音乐正是受伊斯兰教音乐和汉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发展产生的。因此,要研究伊斯兰宗教音乐与回族宗教音乐,必须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内在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取得理论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云南回族家庭教育的传统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回族先民们信奉的宗教,它先于回族的形成而存在和传播的状况,造成了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特性的亲和,形成了回族全民信教的现象。传统回族家庭教育的伊斯兰文化主流,既是这种亲和关系的结果,又是加剧亲和状态的原因。伴随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培育宗教人格为主要目标的回族传统家庭教育,与现代文明的要求拉开了距离,步入了教育的误区。倡导“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重的家庭教育的双重目标观,既基于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又着眼于回族长远的发展,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单一目标模式向双重目标模式转变,是回族家庭教育的基本走向。实现这一转变,既依赖于现代社会对宗教社会的认知、理解和宽容,又寄望于宗教社会对现代社会的接纳和宗教自身的调整与更新  相似文献   

6.
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回族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作为秉持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回族以主动调适和自觉融入的积极态度,吸收和承载了大量儒家传统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二元文化属性和认同.在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回族群体和国家政权和谐互动,持续强化在汉文化环境中的国家认同和“中国人”身份意识,成功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良性对接,历史变迁中,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不断朝着本土化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游学是世界各地常见的一种求知方式,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游学成风,以"求法"、"求经"形式存在的宗教游学也屡见不鲜。回族游学出现既有伊斯兰教提倡尊重知识的原因,又与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形成的游学传统相关,还缘于探索伊斯兰教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回族游学的发展使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学派接踵而出、争奇斗艳,回族学者汉文译著佳作源源不竭、名家辈出,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如雨后春笋、扎根中土,游学对回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陈出新、开拓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商业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商是回族的传统和优势,从回族形成之日起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以商业活动为主业,商业伴随着他们的生产、生活,商业促进了回族的发展。回族在接受伊斯兰文化的同时,受到《古兰经》和《圣训》等伊斯兰教规的严格制约,有着良好的商业道德和规范,以“公平、公正、合理”作为经营准则。回族的商业活动范围广,项目多,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但由于回族商业的单干性较强,集约性较弱,所以,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建树不明显。回族经济要有大的突破,必须冲出家庭局限和小农商品经营格局,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它生息、繁衍。扎根于中华大地之上。因此,作为其意识形态范畴重要内容的回族道德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融进儒家道德伦理现便是清理中的事。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儒家文化的影响、透渗,便不会有回族道德伦理观的形成,回族道德是伊斯兰文化与儒家道德伦理观相融合的产物。因此,我们在探讨和研究回族道德时,就不能不提及儒家道德伦理观对回族道德的影响和透渗。长期以来,回族穆斯林在意识形态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同时受两种不尽相同的意识形态体系的影响。一种是伊斯兰教及其道德伦理观,另一…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回族是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外来民族的大批输入,并同我国的汉、蒙古等民族的长期融合逐渐形成的。很明显,伊斯兰教是促进这个民族形成的纽带。正因为如此,反映回族人民衣着、饮食、婚事、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喜好、风气、习尚、禁忌等等风俗习惯就与伊斯兰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风俗与宗教亳无关系,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本文试图从伊斯兰教与回族的婚姻、饮食、服饰、丧葬、礼节、清洁(卫生)、喜好等方面,谈谈伊斯兰教与回族风俗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回族婚俗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婚俗述论徐晓萍回族是中国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经过数百年时间的融合发展而于元末明初形成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全国目前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的信仰教义、宗教功修、宗教伦理和教法规定等,对回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民族,经济的发展都深受文化的影响.回族作为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文化中深深地渗透了商业精神.在伊斯兰教的经典经济思想的整体内容中,有关商业经济、商业道德的论述占有相当的份量,它鼓励人们开展商业活动,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伊斯兰教的重商观念不仅表现在抽象的教义学说体系中,而且表现在商业行为的规范方面,进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商业伦理,成为伊斯兰经济伦理的核心内容.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奉为圭臬的,一再强调执行的"重本抑末"的政策和由此形成的中国传统社会广大汉族重农抑商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超强的凝聚作用,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同时伊斯兰教自身也实现了适应性的发展。伊斯兰教对回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张力,显示出伊斯兰教在回族日常生活中的核心精神地位与历史作用。回族已经把伊斯兰教作为本民族不断发展与传承的核心内容。伊斯兰教与回族之间魂体相依的关系,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并为更好地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发展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西部回族历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从蒙元以来,回族就活跃在呼和浩特地区,清以来逐渐显性于历史舞台,形成明显的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以伊斯兰教文化、商业文化、家族文化、经堂教育文化、街巷历史文化、习俗历史文化为主。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萎缩和近代文化资源定位不准确也影响了回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重视,有待于进一步揭示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试论明清时期回族文化特质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文化是由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始于明清时期的经堂教育、汉文译著活动以及门宦的兴起,使回族伊斯兰文化特征得以保持,并对回族日后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回族和伊斯兰教有密切关系。阐述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关系,不仅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本人拟从“伊斯兰教和回族风俗习惯”、“伊斯兰教和回民起义”、“伊斯兰教和回族经济”、“伊斯兰教和回民教育”、“伊斯兰教和回族民间文学”、“伊斯兰教和回回民族的形成”、“回民和清真寺”七个方面,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关系进行探讨。这是第一篇。  相似文献   

17.
"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称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成为有着独特品格的群体的代名词,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明末清初形成的"回儒"是回族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伊斯兰教教义的阐释者、弘扬者.他们受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双重传统的熏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载体和代言人,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宗教信仰精神的结合.研究他们的思想和品格的形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融合和互动.  相似文献   

18.
回族砖雕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构图精美,融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为一体,有多重象征意义,在甘、青、宁、新及天津地区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堪称回族最具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入华之初,回族先民为了使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能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认同而不致湮灭,便主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华化"。笔者依据历史文献,对唐、宋、元时期回族先民"华化"的方式、内容、代表人物及客观原因进行了概述和阐释,旨在说明回族先民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在中国大地上立足扎根、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0.
回族文化由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交织、融合而成。回族在文化认同上表现了极强的两种文化结合的特点。与回族相比,东干人在中亚发展的文化带有更显著的“多元”色彩,但它保留的最基本内涵仍然是回族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结合形成的传统,只不过由于周围环境不同,在选择认同符号方面更趋向于汉文化的特色以区别于周围穆斯林民族。从东干人反观回族的“文化认同”,可以对回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回族研究更趋思考上的多角度和方法上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