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战争的起源、军需供应、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条件这三个方面对孙武的军事经济思想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1)孙武的战争起源观虽属心理主义范畴.但与纯粹心理主义又有区别;(2)“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军需供应观是孙武军事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3)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经济条件的认识使孙武的军事思想由一般的战术层次跃升到了战略高度,并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武生长于齐、建功立业于吴,他在春秋时期因帮助吴王夫差大败楚国而名扬天下,又因其名著<孙子兵法>而被誉为兵家鼻祖,流芳百世.孙武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安国全军"的仁德基础上的大智慧、大谋略,因此文章从孙武合道的战争观、慎战的国防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军事境界、对君王和将领的严格要求及其对当代战争的启示等五个方面来论述孙武军事思想中的仁德.  相似文献   

3.
孙武生长于齐、建功立业于吴,他在春秋时期因帮助吴王夫差大败楚国而名扬天下,又因其名著《孙子兵法》而被誉为兵家鼻祖,流芳百世。孙武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安国全军"的仁德基础上的大智慧、大谋略,因此文章从孙武合道的战争观、慎战的国防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军事境界、对君王和将领的严格要求及其对当代战争的启示等五个方面来论述孙武军事思想中的仁德。  相似文献   

4.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中一个极重要的命题。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都十分重视。《管子》、《六韬》、《吕氏春秋》、《后汉书》等许多古代著作都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现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英国的亨利·利德尔·哈特(1895—1970),在他的《战略论》一书的扉页就引用了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名句,认为最完美的战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他的“间接路线”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受孙武这一思想影响的。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  相似文献   

5.
以文化和思维的视角比较分析经典军事理论对信息化战争的适用性,认为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指导信息化时代的动能战争较为适用,而我国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孙子主张通过情报、欺诈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更适合于未来网络化的战争形态。面对信息化的战争形态,应以孙子和克劳塞维茨相结合的思想,来指挥未来信息化作战的非动能与动能战争。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中庸思想强调和谐,而军事思想强调争斗,因而把中庸思想和军事思想绝对地对立起来,导致研究中庸思想的人往往忽略孙武的军事思想,而研究孙武军事思想的人往往忽略其中所包含的独特中庸观。文章试图通过对孙武军事思想的研究,揭示其中蕴涵的独特而丰富的军事中庸观。  相似文献   

7.
略论孙武的备战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文不过十三篇,论不及六千言,然而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军事哲学思想和兵家唯物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孙武的政治准备、军事准备和经济准备的思想,哺育过无数兵家名将,突出地体现了孙武的备战思想。孙武“先胜而后求战”的备战思想,是对战争准备的深刻揭示,是“先胜”思想的总结,也是孙武备战思想的精华。孙武的备战思想对未来高科技战争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古今战争的宏观角度论证《孙子兵法》军事经济思想的意义与价值。首先从内容上对《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进行归纳和分类,然后重点分析经济思想,归纳了《孙子兵法》军事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后,作者从古今战史及中外战争理论的高度分析、阐述了《孙子兵法》军事经济思想的价值意义及给古今战争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孙武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军事战略家,所著《孙子兵法》一书为世界最早的军事名著,享有极高的声誉,不仅具有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本文仅就其军事思想分四方面作简述评:一、孙武的战争观;二、孙武的治军思想;三、孙武的战略战术原则;四、孙武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部队的军需供应问题,傅作义主要采取了这些措施:进行地籍整理,扶植自耕农;组织军民兴修水利支援农业;自力更生,解决了部队的一部分军需供应,减轻了农民负担。此外,还傅作义在总部成立了“经理委员会”,使军队的“军需民主、经济公开”进一步走向制度化;成立部队公积金制度;建立军需官、政工人员、由士兵参与的“伙食委员会”以及他们与军事主官之间互相监督的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11.
“战略战争”是一种威慑、竞争和有限杀伤相结合的战争形态。传统战争形态在地域、破坏性和目标上均已发展到极限,使战略战争成为一种必然的政治选择。战略战争需要较强的综合实力,并在较长时间内、在所有领域综合运用战争与非战争手段,努力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战略战争使军事技术能力领先的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其领先优势。战略战争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构成了安全上的挑战,使中国面临核讹诈和“代差性”战争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管子》“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的军事谋略战化军《管子》一书极为重视战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战争的重要性,认为“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参患》)另一方面又强调战争的危害性,认为“夫...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里,自古就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就是有情宇宙(环境)观。信奉龙神是中国有情宇宙(环境)观的起源;荀子的“天论”思想,代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智建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内在联系的正确认识的结晶。新近发展的生态学证明了中国传统万物有情的宇宙(环境)观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前言《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包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对指导战争的一些论述,直到现在仍是“科学的真理”。《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儒法斗爭的产物,是法家军事路线、军事思想的结晶。研究《孙子兵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历史上的儒法斗争,进一步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极右实质。《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武原为齐国人,后来到了吴国,生(?)年月不详。据《史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1619~1692)的军事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黄书》中提出的反侵略的全民战争军事思想,被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成功地运用于抗日战争的实践中,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历史上第一次赢得了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的实践中,这种基于王船山全民战争思想上形成的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荟萃成以“十大军事原则”为核心的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战、外交诸多方面为合力的系统完整的人民战争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辉煌业绩。这种饱含中国传统谋略的人民战争思想在目前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仍未过时,中国人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战争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6.
论《孙子兵法》的谋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历经二千五百余年而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蕴涵了丰富的谋略思想。本文阐述了《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击虚”、“示形动敌”、“以迂为直”等主要谋略思想;认为“知彼知己”是其谋略思想的基础,分析了“知彼知己”的基本原则、要求和途径;探讨了其谋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攻捻战争中的刘铭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比较全面系统地再现了刘铭传的剿捻生涯;透析刘铭传的攻捻理念(军事思想)为其他军事将领所不及,特别是他的“河防”方略,最终使捻军陷于失败;揭示攻捻战争中刘铭传与李鸿章、曾国藩之间复杂的“三角关系”。文章认为,刘铭传后来的升腾,基于攻捻战争中的“劳苦勋高”。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评述何香枝《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孙武的传世之作。孙武(公元前579年~公元前551年)生活在社会处于大动乱、大变革的春秋末期,其间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孙武是当时吴国的将军,有着三十年的戎马生涯,可以说《孙子兵法》是春秋以来战争经验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孙武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的形成,深受齐国创始人、大军事谋略家吕尚与齐国名相管仲的影响。 综观吕尚的军事政治生涯和兵学要著《六韬》(《六韬》一书《隋书·经籍志》载为周吕望著。据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前期古墓中出土的《六韬》残简证明,此书在西汉前已广为流传。从现存《六韬》所记的军事思想、战争规模及战术内容看,其中大部分不可能产生于周初。据今人考证,此书完成时间当在战国末期。很可能是依据当前吕尚的军事思想和言论,为后人编撰并不断增益而成)的内容,吕尚的军事思想相当丰富,但最为突出且对孙武及其后人影响最大的是“阴谋修德”和“兵权奇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先轸作为晋文公时代的三军统帅兼晋国执政,多谋善断,亲手策划和指挥了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函之战等春秋时代著名战役,并大获全胜,使晋国的声威达到了极点,从而奠定了延续百年的晋国霸业的基础,他的军事活动要比孙武早一百多年。他的重谋略、讲“形势”的军事思想,已开孙武“上兵伐谋”思想的先河,并曾有《孙轸》兵法问世。他忠勇谋国的精神品质,善于驾驭战争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战争指挥才能,丰富的实战经历和赫赫战功,以及对春秋时期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都乎超过了孙武。因此,可以说只有先轸才是春秋时期首屈一指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