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海洋文化遗产是一个巨量文化遗产存在,内涵丰富,价值重大,存在状况堪忧,保护任务艰巨。一直以来,人们对"海上丝绸之路"重视有加,但"海上丝绸之路"不是孤立的遗产存在,而是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研究重视、保护开发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将其放置于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整体视野之中是必要的。这一方面有利于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整体认知,也有利于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整体的"生态保护"和整体的价值利用。  相似文献   

2.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方和西方之间交通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潮汕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综合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汕头史迹,对汕头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史迹史料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就汕头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汕头"海丝"申遗的特色进行纵深研究和论证,试图勾画出"海上丝绸之路"汕头文化遗存的大致范围和轮廓,认识和把握"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性质和内涵,力求全面、准确反映汕头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挖掘、整理出汕头符合申遗条件的历史遗存特色和亮点,汕头加盟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面临的机遇、挑战及瓶颈问题,希望能从其他城市"海丝"申遗工作中获得一定的实践性经验教训,借助申遗契机,保护和开发"海丝"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模式。  相似文献   

3.
面对申报世界遗产的严峻形势,在“丝绸之路”整体申报的大环境下,综合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遗产的状况。在世界遗产“文化线路”的架构下,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报”和拓宽“申遗”思路的模式,希望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面对申报世界遗产的严峻形势,在"丝绸之路"整体申报的大环境下,综合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遗产的状况。在世界遗产"文化线路"的架构下,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报"和拓宽"申遗"思路的模式,希望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丝绸之路的考察活动,于1991年在福建泉州开了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论文,共50篇,同年在福建刊出,定名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这是国际文化史上的杰作之一。从开会的地址和论文涉及泉州古今的史迹来看,泉州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基地。丝绸之路,就我国历史而言,经历了唐宋元明诸朝代,就公元而言,即是在中世纪的时代。据此情况,中世纪时代泉州地区的文风习俗以至泉州港海外交通往来的史迹,不论文字记录或具体物品,就成为追求丝绸之路历史所要探寻的内容。1926年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渚位教授赴泉州访古调查,缀集见闻所得的地方史迹史料,写下论文若干篇。这一活动就成为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热下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得到认可,政府和学界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热潮下,有必要进行冷静的思考,警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不良倾向,才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重点论述二者如何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智力及科技因素达到和谐平衡,从而实现文化遗产价值并提升受众旅游体验。分析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策略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服务延伸,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最大程度的和谐,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复杂的历史、文化与经贸现象,丝绸之路包含了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几乎全部因素,它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笔者从张骞凿空与古代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变化对西域丝绸之路的影响,如何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沙漠路线中国境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就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现代的经济与旅游开发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历史遗产和传统优势,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合理开发人类自然资源,从而达到因地制宜,依托特色资源,促进西部社会经济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之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近十年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研究较为全面,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空白点。  相似文献   

10.
略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独特,文化价值大,经过旅游活动的介入可以形成品级高、旅游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并能提升旅游开发的层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载体,采用正确的旅游开发模式,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遵循遗产保护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悖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旅游发展对文化遗产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是可以和谐共生的,以云冈石窟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在石窟保护和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征, 分析和阐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和旅游产品。研究显示,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相关条款,具有历史悠久、景观类型多、湿地文化突出等3个特征;具有生态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古等8大生态旅游价值。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最佳选择。最后,笔者建立了审美观赏、湖乡民俗、科普教育等9类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制订了遗产保护优先、双遗产旅游结合、世界遗产申报等6项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对策。  相似文献   

13.
略论地质遗迹资源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是人类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遗迹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记载着丰富的地球历史的实物信息,具有很高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因此,应注重解决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地质遗迹资源区旅游与保护的关系,加强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自从上世纪80年代被相继开发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也出现了过度商业化、游客量过载、无序开发、重开发轻保护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江南六大古镇旅游开发状况的分析对比,提出要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遗产保护提到首要位置,所有旅游开发行为要在对遗产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及开发商应该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拓展境区空间、采取"部分空心化"策略、提高开发修缮技术等措施加以纠正及规范。  相似文献   

15.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旅游是“看”的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不存在商业目标.旅游的产业化对非现代的文化方式提供了资金等保护,但又迫使一些传统文化方式因“被看”的改造而破坏了其核心文化价值.论题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梳理,并找出切实可行的双赢策略.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旅游进程往往在空间和时间上表现为旅游开发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其中的深刻原因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民族文化多样性表现为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存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活体形式。旅游开发的历史效果必然地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要把握旅游开发的三个维度,从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和资源属性的关系处理上寻找保护与开发的路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完整把握其历史环境遗存、传承载体和精神内质三个内涵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区域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性、保真性和系统性三个重要原则及保护存续空间、优化传承机制和增效社会价值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出发,基于旅游学的角度,运用博弈论这一理念分析保护性开发中浮现的关系链,找出各利益方最佳的合作方式,从而实现湘西旅游业开发和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共赢。  相似文献   

18.
泉州获得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称号,迎来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新机遇。泉州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优势是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门类丰富;弱势是文化资源静态展示多于开发利用,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感;机遇来自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泉州在“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会上的承诺;挑战在于泉州旅游区位优势将慢慢失去。泉州应抓住建设东亚文化之都的契机,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开拓文化旅游客源市场,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旅游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局限在狭义的文化空间范畴内,而应该从更广义的文化空间视角来展开。广义的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生存环境,这一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它有很多支化的成分,如文化政策、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经济水平等。它们是非物质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对于福建土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从文化空间维护角度和文化空间再造角度两个方面展开。文化空间的维护主要包括政府的重视、民俗活动的支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抢救、客家方言的使用。文化空间的再造主要包括以申遗为机遇、以区域联合为基础、以遗产旅游为依托、以教育引导为保障、以大众传媒为指引来共同营造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