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14,(10):10-13
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两个强盛的朝代,两个朝代都曾经拥有广大的版图,它们由盛转衰到灭亡的过程令人唏嘘不已。历史学家从社会制度、外族入侵等方面,对两个朝代的衰落已经做过很多研究。如今,气候学家也介入到研究中,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钱玄同早年经学思想经历了由“颇宗今文”到“专宗今文”的发展过程。他接受今文经学思想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历史原因,他的今文经学思想独具特色。今文经学思想在钱玄同一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今文经学主张的怀疑精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解放对钱玄同早年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促使钱玄同由国粹派走向《新青年》派,由复古走向疑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阿来的《尘埃落定》讲述了藏族土司麦其家族由鼎盛到衰落的故事。麦其家族由盛转衰是整个藏族土司制度走向土崩瓦解的缩影。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其中麦其土司、傻子二少爷和翁波意西尤其突出、尤为重要。这三个主要人物在土司制度的瓦解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都共同见证了土司制度的崩溃。  相似文献   

4.
汉魏之际忠君观念的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魏之际忠君观念由盛转衰的变化,始于桓灵的黑暗统治对士人忠君信念的严重摧残。汉末建安时代,皇帝傀儡化和失节士人的得志,以及两汉政治思想理论的两面性和天命论式微的影响,使忠君观念在这一时期完全坠入低谷;其最直接的后果,是魏晋以降君权的衰落  相似文献   

5.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一系列历史特征显示出这18年是苏联由盛转衰的18年。由于苏联领导人拒绝改革,使得危机和矛盾不断聚集,给苏联的最终解体打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常州今文经学的兴起对于18、19世纪的中国是一件很有历史意味的事件,今文经学家们治学与治政的成绩同样令人瞩目.在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过程中,学术与政治呈现出极为密切的关联,这种学术与政治的纠缠不休的现象为我们考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和造成这种身份认同的历史语境提供了有益的个案.  相似文献   

7.
针对西汉君主普遍重视今文经学而轻视古文经学的状况,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进行了二百年的斗争,结果古文经学由衰而盛,最终压倒了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则盛而衰,为古今经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叶今文经学的崛起,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危机,是近代思想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怀疑和再估价的前驱。今文经学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意味着对旧时代的厌弃和对新时代的展望,对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思想在很大意义上是对清代中叶今文经学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汉代今古文之争对今文经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今古文之争之前的西汉今文经学的特点是:著述形式由简而繁,章句学逐渐盛行;重在阐释经文的义理,有随意发挥的意味;重在通经致用,多与现实相联系而不重视史实的考证.今古文之争使今文经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说经章句由繁琐向着简略回归,由空疏的义理阐释向着重视史实转变,在古文经学条例化的影响下今文经学也逐渐条例化.  相似文献   

10.
常州今文经学家以<春秋>为研究重点,参照历代公羊学家对<春秋>的解释,阐述他们的政治观点和历史信念,表达他们对现实的理解和认识,打通历史与现实的精神联系,使<春秋>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在当下的社会得以呈现,从而赋予<春秋>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永恒的价值意义.常州今文经学经过龚自珍、魏源的继承发展,直至康有为借今文经学阐述他的变法主张,成为指导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枕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奇文,然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自身的艺术成就。《枕中记》所代表的内向性和游戏性特征,是影响整个中唐士人心态的两种倾向,而且这两种倾向正是中唐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所造成的。《枕中记》作为唐传奇进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同时也是整个中唐士人心态走向重大转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文章共补遗唐人豪侠小说五十二篇,按照《唐人豪侠小说篇目考辑》的考辑方式,分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变衰期四个时期编排,并从出处、版本、内容、流变等方面作简要考辑.  相似文献   

13.
宋代陈师道提出"秦七黄九"的说法后,直至清代才有明确的质疑之声。"秦七黄九"之说诞生的历史语境与文本语境究竟如何?本文在邓子勉先生《解读"秦七黄九"》一文的基础上,通过对既有材料的深入理解,试做补说:于作词并称"秦七黄九",盖陈师道一家之言,在视词为小道末技的宋人眼中并无争论之必要,故得流于后世;《后山诗话》所述,乃针对秦、黄词作皆"合乐可歌"而言,并非总论二人词作成就。  相似文献   

14.
渼陂是唐代长安地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渼陂以其秀美的景观吸引着一大批文人士子前来观光游览,而历代文人士子则在渼陂留下众多优美的诗文篇章。在陕西省政府大力开发渼陂旅游文化景区的大背景下,本文将唐代渼陂文学作品作为本文的研究目标,并试图以上述文本为基础,勾勒出唐代渼陂文学作品的思想脉络。本文主要运用陈寅恪先生“了解之同情”的史学研究方法,尽量站在古人的处境分析文本中蕴藏的思想内容;在上述基础之上,本文还试图将渼陂文学作品和渼陂的时代兴衰、唐代文学思潮联系在一起,最终抽绎出一条唐代渼陂文学作品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唐五代“屯田”与“营田”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唐五代,“屯田”和“营田”是封建土地制度中两项重要内容。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史学界长期争议不决。本文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分阶段理清了两者的关系,认为在唐前期,“营田”泛指经营土地,“屯田”是一种特殊的官营土地制度。唐后期至五代,出现户部营田务管领的营田,乃是与屯田并行的另一种官田系统。文章还否定了唐后期屯田转化为营田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宋朝建立,战略对手在于北方,而对"种类殊异"的南方民族地区的防范则比较忽略。再加上基于"南方非用马之地"的认识,除少数有马厢军外,北宋前期禁军未在南方驻防骑军。宋仁宗时期广南两路发生侬智高事变,岭南骚动。宋朝臣间在是否"用骑"的问题上发生争论,狄青率西北骑兵南下,"终以马胜"。此后宋朝开始在南方驻防新建的"有马雄略"军,有马厢军也有增多,骑兵在南方的运用也开始多了起来。受到感染,一些少数民族也要求学习马战。在某种程度上,侬智高事变的平定成为宋朝在南方"用骑"上的一个"转机"。  相似文献   

17.
类书对一时代普通人的知识结构、文化趣味以及思维方式均有影响,所以通过唐代三部类书对陶渊明事典与诗文的辑录情况,考察类书与陶学的关系,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唐代对陶渊明的认知与接受。唐代类书接受了钟嵘关于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论述;对陶渊明诗文的辑录方式,使其具有选本批评与摘句批评意义。唐代类书对陶渊明事典与诗文的辑录,为读书界提供了相当的知识与思想资源。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唐代类书的编者见识高,选录全面,评价公允。  相似文献   

18.
箴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产生于西周初年。这种文体成立的基础是所谓“官箴王阙”,是古代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箴的标准文本是从周初流传下来的《虞人之箴》。从那时以来到晚清,除战国时期一度“委绝”,代不乏作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箴体文由官箴发展为私箴,进而出现君箴。箴本是使用范围很小的应用文体,但从汉代扬雄开始,经六朝而至唐代,著名的箴体作品,大多出于文学家之手,他们往往把文学方法用于箴文写作,遂使箴体文获得浓厚的文学性,足有可观者。  相似文献   

19.
“近三百年”是民国学者在清史书写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固定表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叙事模式。梁启超先生最先对“近三百年”进行历史界定,赋予其反对封建史观、倡导思想解放、服务社会现实等内涵,试图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清史书写,是这一叙事模式的实际开创者和推动者。“近三百年”历史叙事广泛出现在当时的学术、政治、外交、宗教等诸多研究领域,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史学解释体系,标志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的产生,不仅受到近代西方文化强势输入及中西文化论争的影响,而且与清季民初兴起的“反满”思潮有很大关系。“近三百年”本身包含着清代历史的“前因”和“后果”,将有清一代的兴衰史迹、思想变迁拉伸、拓宽,追源竟流,消弭了朝代更迭造成的历史隔阂,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清代历史发生、发展、兴盛、衰亡的完整图景,这比以“断代”叙事脉络更为清晰。“近三百年”叙事模式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反对封建史观,以“时段”理论冲击了传统的“断代”叙事,强调整体研究的方法,更加注重以史经世,反映了当时学者思考和解决中国社会历史诸问题的一种方式,代表的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这一叙事模式虽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但转而以中国历史为本位,以历史主动精神反思中国学术、政治与社会,是对清史研究范式的新探索,为当代清史书写提供了理论借鉴。需要指出的是,“近三百年”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当代学者在使用“近三百年”论述清代历史时,有必要对其时间断限、研究范围、理论内涵等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20.
1 874 年至18 75 年,清政 府高层 发生了一 场关 于如 何筹 办海 防的 讨论。 讨论 各方 的人 员组 成、主要观 点及讨 论的影响 ,几方面 的情况 表 明,这 场 讨论 实质 上 是两 种文 化 价值 观 念的 摊牌 性 质的 激 烈辩 难。洋务 派借此机 会阐明了 向西方 学习的主 张,守旧 派则以“夷夏之防”为理论 依据激烈 反对。清 政府基 本采纳了洋务 派筹办海 防的策略 主张,奠 定了近 代中国海 军的基础 。这次讨 论在近 代中国社 会向西 方学习的 过程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