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彝族火把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和中国十大民俗节庆之一,蕴含着彝族人民的农耕文化记忆和族群认同 标识,具有十分突出的传承保护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然而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进,凉山彝族火把节传承社区和文化空间 的存续状况令人堪忧。对凉山彝族火把节保护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彝族火把节传承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新时期彝族火 把节整体性保护的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藏彝走廊东端有尔苏藏族、彝族等多民族和谐共居。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是尔苏藏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也是部分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节日文化也已走出国门。尔苏藏族的节日主题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人们相聚一起,举杯祝福,唱歌跳舞,节日活动有:打火把、赛歌、摔跤比赛。  相似文献   

3.
[摘要]火把节是彝语支民族中的重要节日,在彝族中最为隆重,人们所见时间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所以,形成这样的印象,一提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就想到火把节,一提到火把节,人们就自然的想到彝族,这充分说明了彝族与火把节的关系。其实,过火把节的时间“六月二十四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覆盖面很广泛。但在彝族中一直传承并以火把节的形式加以反映。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丰厚多彩的口传文化浓缩深邃的思想于精炼的言语中,承载着历代彝族的生活镜像、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充满着生存的智慧和审美取向,展示凉山彝族高度的口头创作才能,其独特价值对现代人弥足珍贵。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大多处于淡化、衰退和变异,甚至面临旁落、失传、濒危的状况,保护与传承形势严峻。当前,结合国家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现实以及彝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需要,对凉山彝族口传文化开展抢救保护、合理开发和系统研究,认识其所蕴涵的理性智慧和精神特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保护自觉,凉山彝族口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摘要]本文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分析现代医疗卫生与凉山彝族传统宗教仪式治疗共存的现状,认为凉山彝族社会存在多元化的疾病认知和疾病治疗方式,只有尊重彝族传统文化,才能有效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增强凉山彝族地区的公共卫生政策及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彝民族。彝族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如何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互动关系,已为世人所关注。本文关注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变迁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使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永远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全文包括三个部分。首先从彝族奴隶的分类与清代奴婢比较 ,指出凉山彝族奴隶的特点 ,然后从奴隶的法律地位上阐述奴隶受习惯法保护与制约的特征。在比较中 ,得出清代奴婢与凉山彝族奴隶法律地位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凉山四位彝族画家的简要评述 ,引申出对凉山绘画目前现状的思考以及对凉山绘画未来的展望 ,着重探讨凉山绘画应回归凉山本土文化 ,创“彝族绘画”之路的学术命题 ,阐释了“彝族画”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之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凉山彝族民间文艺里,月亮意象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记忆,是彝族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凝聚之物,表达了彝族先民 的生存智慧与奉献精神。从凉山彝族民间文艺对月亮文化的追溯、重铸和延展三个部分,探讨月亮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 代性,厘清凉山彝族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指出,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事象之一,它源于对火的崇拜。星回节并非火把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至于一些彝族地区何以不过火把节,乃是由于其古代尚水尚黑文化为主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火把节之夜》是当代琵琶作品中代表西南民族音乐风情的精品之一.笔者以琵琶曲《火把节之夜》为个案,从创作背景、素材来源、结构与旋律发展手法、节奏节拍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并通过对《彝族舞曲》《火把节之夜》两首代表作品的对比归纳、总结出运用彝族音乐素材的琵琶乐曲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毕摩文化是彝族民众创造的彝族本体核心文化,它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特征,符合相关认定标准,应当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构建合理的法律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文献分析和实地访谈,分析西江苗族鼓藏节与区域文化差序格局的关系,并从性别和权力的角度分析贵州鼓藏节传承主体的不同角色和地位,透过鼓藏节解读西江苗族独特的社会性别文化,同时探讨民族旅游业背景下鼓藏节民俗文化发生的变迁。开发民族旅游资源应以尊重民俗传承主体的族群、文化等观念为前提,以保护民俗文化内核本真性为基点,并重视在传统文化的嬗变中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14.
火把节古称"星回节",流行于滇、贵、川等地的彝、白、汉等民族之中,一般在六月下旬和十二月下旬举行,节日的意义在于以此标志新年。有学者认为,火把节与星回节来源不同。但联系彝族历法中"一年两截"制遗迹和彝族传统的恒星观测法,可以论证这两个节日习俗有共同的原初本质和古老渊源,从文化积累角度看,"星回"是"火把"的底层。火把节起源研究启示我们,中国民族学研究应注意"高文化"问题,重视文献、文物资料对于民族文明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屈作楚辞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深切的爱国精神,感染国人,影响世界。建议端午节应增加祭拜屈原的仪式;增强端午赛诗的内容;升华原生有形文化赛龙舟等;在屈原乡里建立"国际端午节研究中心",以加强组织,规范其节俗活动。  相似文献   

16.
该文采取实地考察、访谈、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的方法,以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及云南的土著民族佤族和德昂族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各民族对森林的依赖、利用与保护,继承、发扬、变革传统文化习俗等3个方面,对其与森林资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彝族、佤族、德昂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对森林资源具有多方面影响;②某些传统文化习俗在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今后探讨山区少数民族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时,应正确处理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关系,并关注社会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彝族丧葬习俗积淀着彝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是古代彝族文化的缩影,在彝族宗教、彝族古代社会结构、彝族文字与文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过去的保护措施是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文字和影音像记录,这种方法虽然搜集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但是仍然存在缺陷。对彝族丧葬习俗的保护可以采取旅游开发的方式,既能增加经济收入,又能实现民俗资源在原生态环境下良性循环,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凉山彝族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急需得到保护。调查人员采用访谈、观察等方法深入凉山州进行调研,指出在当前的保护中存在保护资金匮乏;对手工艺文化缺乏全面系统的调查;传承人保护面过于狭窄;新一代的传承人培养不足;乡土资源保护不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发挥多方力量,形成多元化的保护主体;扩大保护对象,实施全面保护;引入数字化技术,推进保护手段升级;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挖掘手工艺文化的价值,从开发促进保护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9.
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元宵节的起源提出了与种种旧说不同的见解 ,认为元宵节起源于先秦庭燎祀天仪式 ,元宵花灯即由庭燎祀天的柴火演化而来。文章还揭示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认为 :由其来历所决定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与先秦庭燎祀天的意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孟兰盆节是日本继新年以后的第二大传统节日。飞鸟时代传入日本后,主要内容从施僧演变为祭祖,最终确立了祖先信仰的主导地位。该信仰是中日传统文化交流的产物,基本内容可分为迎接祖先、祭祀祖先、欢送祖先三个方面。一千多年来,孟兰盆节的祭祖思想深深扎根于日本人心中,是孟兰盆节在日本传承的根本原因。基于此,考察日本孟兰盆节的祖先信仰可以深入了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探索中日交流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