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民国初期,时人认识到诸多国民道德心薄弱、法律观念缺乏,国势日趋于悲哀危险之境,主张改造"腐陋"家庭,以贤母良妻为"直接救国"之手段。而理论上的近代"贤母良妻"乃中外思想的结晶,其基本清除了封建贤妻良母的弊端,是人格独立,才德兼备,肩负家庭与社会双重责任的新妇女形象。在近代民族主义话语下,它对于共和精神的培育主要体现为利国、相夫与教子等方面。时人欲藉此塑造国民理想人格来化解民族国家危机进而实现郅治。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期伴随新旧政制鼎革,现实人格堕落至极,上流社会、知识群体与学生群体等深陷其中,道德危机与国家危机空前严重。一些士人深表忧虑,直接发出了人格救国的强烈呼唤。他们所崇尚之人格并非传统式理想人格,而是合乎民初现实需要、具有基本国民素养的近代国民理想人格。因理想人格并非与生俱来,需待后天培养而成,他们遂将目光投向教育尤其是人格教育,力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实践教育等有机结合,欲藉此达到塑造国民理想人格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思想是陈独秀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陈独秀早期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遵循历史事实与理论逻辑相一致的原则,系统考察陈独秀早期救国思想的演变,认为他的救国思想随着国内外形势和思潮的发展而发展。辛亥革命前,他以民族国家主义来救国;在辛亥革命后,他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为救国的指导思想。他努力唤醒国民起来反帝反封,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国民身  相似文献   

4.
严复的"新民德"思想为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状况提供了新视角,在中西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比较中,他着眼于剖析近代国民道德的缺陷,痛切地对国民素质进行深刻的反思,主张通过自由、民主、平等道德观念,来重新塑造国民道德主体性,培养一代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新国民。严复的新民德思想对当代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以后,梁启超的道德思想,不再使用公德—私德的分析,而专重在从养成人格、人格修养来理解道德的根本;他也正是从养成人格这一点上重新理解孔孟之教的普适意义,并对这些意义给以了高度的肯定。他对孔子与儒家思想的这些认识,作为与新青年派同时、而又与之完全不同的结论,反映了他成熟的道德思考,在道德认识上是有代表性的,对于我们当代的道德建设,仍有可供借鉴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道德危机的根源在于国民人格素质的低下 ,国民人格素质的低下是由于我国人格教育的失误造成的。因此 ,把当代中国教育的视角和方向投注在培养人、培养现代人格的目标上 ,切实加强和改善人格教育 ,这是解决我国道德危机和国民人格素质低下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乐教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王船山继承并对儒家乐教思想加以新的阐释.他从形上追求、社会进化、当时社会现实等层面分析了建立乐教的必要性.在他看来,完满人格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乐教的教化.他认为乐教能引导和改善人性,使之具有德性;夯实道德和情操,完善人格培养.深入挖掘王船山的乐教思想对于我们培养和造就健康、自由、理想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山先生认为民族道德、民族精神的兴衰关乎国运之兴衰 ,要建立一个能够与欧美强国并驾齐驱并驾乎其上的强中国 ,就必须恢复我们的民族精神 ,加强我们的民族道德建设。对于全体国民而言 ,要加强建设集合中外文化之精华的传统道德 ,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对于国民中掌握一定权力的特殊群体———党政官员而言 ,则还应加强“天下为公”、“官为民仆”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山先生本人就是国民公仆的楷模。他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实施党中央“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的重大方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历史变革中,西方近代人道主义人格价值观传入中国,与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的道德人格价值现发生冲突.康有为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开风气之先宣传人道主义思想,从唯物本体论、自然人性论诸方面论证了肯定人自身价值的人道主义人格价值现,批判了封建社会“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人格价值既.但康有为不同意否定中国儒学传统,认为儒学是中国重要的思想资源,他把人道主义的“博爱之德”作为新的儒家道德核心内容,并系统地从本体论、道德人性论诸方面论证“以仁为本”,仁义道德至高无上,试图重构新的儒家道德人格价值观.康有为思想中这种人格价值观的二重性,标志着儒学在近代的蜕变、转化,同时反映了中国近代启蒙中两种人格价值现的冲突与困惑.  相似文献   

10.
张学良的爱国思想与实践,是指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兴旺等根本利益的关心和自觉维护的思想与行为。他的爱国思想与实践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显著的特点,但同时也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他的政治思想曾深受“法西斯主义”的影响,使他走了一些弯路,做了一些错事;他经济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实践尽管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根本上讲仍属改良的范畴;他举世公认的爱国人格可说是光彩照人,但也不无封建伦理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以爱国词而畅响南宋文坛.英雄身处亡国之乱世,目睹故土沦陷之悲凉,他日夜忧患苍生、痛惜斯民,虽胸怀爱国之心和匡复之志、身兼沙场之略和经纶之才,却因当权者的昏庸而得不到重用,故时常悲愤交加、饮恨报国无门,英雄只能放歌词坛,唱出自己的悲壮之声和爱国情怀,于是在他的词中处处洋溢着慷慨激昂、悲痛沉郁的英雄气概,这与他早年执戈横槊的戎马生涯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未出隆中时是一介书生,自有"观其大略"的治学之道.由于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当诸葛亮走向政治舞台时,其治学之道无疑会对他的治国之道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以刘备驾崩永安为分界点,前期治国之道主要承袭了治学之道的精神,后期则有所偏离.这种差异使诸葛亮的性格前后也有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实践 ,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和人格诸方面。政治上 ,他力促国家统一但走了一些弯路 ,由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 ,是一个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经济上 ,他注重发展和保护民族工商业 ,鼓励华侨回国投资 ,对农村经济也给予特别关注 ,并系统提出了开发建设西北的思想 ;教育上 ,他出资办小学、中学和大学 ,提出了“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 ;人格上 ,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淡于荣利 ,一切以国家民族为重。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具有全面性、系统性 ,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 ;不仅具有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 ,而且落实在爱国救国的具体行动上 ;不仅要求别人 ,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无疑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 ,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东方诗国里的第一个骄子,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心忧天下,情系苍生,但因了他人生准则、人格特征的特立独行以及他的超前意识,他处在了深深的孤独之中,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或随波逐流,而是在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中追逐着自己的理想与信仰,直至生命之终结。他的幽独情怀中,有忧患意识,有孤独体验,亦蕴含着悲壮与崇高的气息。  相似文献   

15.
黄宗羲不仅提出了震聋发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而且形成了具有近代科学因子的科学启蒙思想。他对科学的倡导,是针对明末科举之弊而发的,同时还与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与家学渊源、"儒通天地人"的人格需求和心理合一的认识论密不可分。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倡导和践履,黄宗羲构建出明真求实、借数明理、学贵适用、怀疑批判、会通中西的科学思想体系,显示出与中古科学传统迥然不同的风貌,但哲学思想上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黄宗羲复兴"绝学"的宏伟抱负,最终滑向了"求之于心"的心学归宿。  相似文献   

16.
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儒生,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最佳的做法莫过于舍生取义了,但是面对明清之际的历史大变动,屈大均和大多数士子一样茫然无措,只得逃禅求生。这和平常老百姓眷顾生命,追求善果的做法是一样的。不过他能交游志士、凭吊故垒、追怀先贤,进一步形成了儒生气质并弃禅归儒,积极参与抗清复明的活动,最终能忍受生活的煎熬以遗民终老,维护了一个士子的完美形象。其一生许多难解之谜多可以从他的儒生角色形成过程中的气节变化来解释。  相似文献   

17.
“成人”“成德”的人格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与此相应,中国哲学的诠释方法亦应围绕“人格”这一核心展开,此即“人格诠释法”。此诠释方法,以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为内核,从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即超越的生命与现实的生活二个层面展开,从而彰显中国哲学之特质、民族之精神与文明之面貌。以李贽哲学观之,“童心说”体现的是其真实日新的人格,“空(真)-寂(实)-知(新)”三者圆融是其内在思维模式;而“豪杰论”体现的是狂狷有为人格,“有两有对”“各异其性”是其内在思维模式。与其理想人格相应,现实生活中的李贽是一个标新立异而既方又直,“身游物外”而“心切救民”之人。  相似文献   

18.
黄希庭教授认为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不仅应对学科的理论建设有所贡献,还应当对社会有所回馈,即让心理学走向大众,进入家庭、社区、学校、机关、军营、企业等各个领域,积极参与到和谐社会中人的心理健康的建设中来。黄希庭教授始终坚信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因此十分重视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吸取养分,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个性化成才教育"实践。黄希庭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历经多年探索创立的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理论,对我国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在心理学应用领域,黄希庭教授对具有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社区心理学的建设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倡到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寻找研究的课题和灵感,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写进社区千家万户群众的心坎里。  相似文献   

19.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业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扬人的主体性,能生成新时代条件下的主体性人格。中国传统教育中《孟子》的道德主体性人格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对当今社会以占有性为特征的主体性人格的重构具有某种内在的启示意义。现时代背景下的主体性人格培养应以人内在价值体现的道德人格培养为导向,以人外在价值体现的科学理性人格的培养为主题。  相似文献   

20.
研究近代留美或赴美群体,各类游美见闻手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档案,它们是了解访美学人主体意识的一扇十分重要的窗口,也是访美学人主体发声的重要渠道及意见传播平台。1946年,张其昀根据他在美国期间的见闻,出版了《旅美见闻录》。该书深切地体现出作者在抗战时期对民族国家复兴的所思所感,再现了美国形象。同时,张其昀对其在美生活访学历程的相关探讨,形成了一套基于赴美学人自身价值观的对西方社会文化的认知,也建构了一个访美学人视野中美国访学生活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