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已成为翻译学发展的新增长点,也促成当代翻译研究的范式转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范式。生态范式开启了本体论、方法论、人本论与目的论等若干新的问题域转换,充分彰显了生态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在当代翻译研究中具有深远的范式效应:它消解了翻译研究的简单性思维模式,建构一种整体的复杂性思维模式;推进了翻译理论、翻译模式与翻译实践有效的方法论融合;对争论的分析和辩驳为生态翻译学的生态进路提供了有力辩护与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主要围绕"转型期美学理论建构"这一总问题域而展开。其中,涉及的重要议题有:美学研究理论范式转换、实践美学论争、后主体性美学、主体间性美学、身体美学、审美现代性、艺术终结与生活美学等相关问题。本文认为,经多年探索研究的积淀与集结,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已迁跃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一方面,诸多长期论争的问题得以沉淀总结,使问题的探讨已经完成从论战的理论状态向反思的理论状态的转换,预示着美学基本理论建构业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诸多新的美学视域的开启,使当代研究已经开始了从传统理论范式到当代理论范式的转向,预示着美学基本理论将拥有面向未来的敞开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已成为当代学界的共识,而一种伦理范式的真正确立最终依赖于自身规范基础的阐明与辩护。其中,“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伦理的共有范畴,其内涵及其形上哲学基础经历了从本体到主体乃至他者伦理的嬗变。在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成为当代伦理学关切的核心对象时,以诚信范畴为依托,从他者视域管窥中国伦理范式的建构与转换,不仅有利于诠释传统伦理的后现代内涵,同时也为当代中国诚信体系的建构奠定了范式平台。  相似文献   

4.
范式转换与现代性建构是当代中国美术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梳理了当代中国美术的范式转换与现代性建构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方法论问题被视为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所面临的六大难题之一,而以历史、当代、经验为主要方法论元素的中国阐释论当代建构的方法论视域,贯穿于从强制阐释论到公共阐释论的十年理论进程。在坚持本体论与方法论并重的前提下强调方法论优先/方法论为重的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策略,已然确立了中西方当代阐释既相互通约、又各有侧重的阐释学范式。随着围绕概念、范畴、命题、体系等展开的探讨的深入,这个当代中国的阐释学范式正在逐步开启中国阐释学的历史视野。  相似文献   

6.
比较诗学与文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诗学研究来建构融通性较强的文学理论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选择:比较诗学的开阔视野能够实现当代文论状态的融合,透视不同诗学思想的学理可以变革当代文论的范式,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理论建构而存在的姿态成为构筑当代文论大厦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7.
通过介绍生态哲学研究的多元范式,分析不同范式的思想实质和理论局限,得出建构当代中国生态哲学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态哲学的实质这一结论。发展是解决所有生态问题的关键,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也是建构当代中国生态哲学的关键。生态实践是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以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人地协调发展为价值旨归和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根本动力的物质性活动。当代发展是当代中国最主要的实践和现实。生态哲学的现实性来自人们的生态实践活动。当代中国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石是以发展为主线的生态实践。  相似文献   

8.
“大社会观”之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具有元理论层面的决定性意义。基于大社会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一要在历史维度接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历史传统,二要在实践维度确立面向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发展目标,三要在学科维度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科内涵,由此方能建构基于大社会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范式。建构基于大社会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范式,需要推进“学科发展史—基础理论—交叉应用”三个维度的研究,从而推动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育理论经历了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学科范式演变,面临着学科范式危机和理论困境.教育人类学使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回到了"人",确立了人的可教育性与社会文化适应性这对基本范畴,推崇和运用贴近教育生活世界的教育叙事法,致力于建构具有原创性、内生性、独立性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实现从传统教育理论的解释、服务甚至迎合功能向现代教育理论的批评、创新功能转变,为教育理论建构与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0.
李衍柱 《东方论坛》2005,(4):27-30,41
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期。文艺学研究中出现了“终结论”、“取代论”、“过时论”、“边界论”等新的问题。认识到危机和问题的存在,是突破旧范式创立新范式的基础和前奏。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迎接文艺学范式的革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作为当代中国政治的主流范式,决定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主题思考,也决定与导引了政府领导文化和行政哲学的范式转化。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会导致领导文化范式的转变,并建构起适应和谐社会总要求的新的领导文化范式。为此,按照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谐社会视闽下的领导文化应是由“以人为本”的领导价值观、变革创新的领导思维方式及民主法治的领导行为模式等基本因子组成的文化,具有人本性、服务性及包容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传统的"生产主义范式","消费主义范式"把"消费"而非"生产"作为考察当代社会的主导视角,而在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上,消费主义又与"社会学主义范式"密切相关,并呈现出"文化主义"的总体理论倾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消费主义是在西方消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性、现实性及理论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区别于传统媒介的建构,以互联网创作为代表的鲁迅改编融合了当代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青年文化,由此呈现出了新的形态和特征。媒介文化研究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的接合理论为理解当代大众媒介建构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学理性视角。当代大众媒介建构中的鲁迅改编在与当代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接合过程中,以解构和建构的方式,在现实和作品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从而使人们在认识、理解和阐释新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和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文学杂志的传播与文学生产同源同质。《文讯》是台湾当代最重要的文学平面媒体之一,办刊30年为台湾文学写史。堪称文坛翘楚。《文讯》历经党营到民办、供养到完全市场化的经营过程,在营销策略、传播机制上积累实践经验.创设运动范式;从理论到战略努力建构文学传播学科,增值象征资本和美誉度,型塑了台湾文坛良好形象,是台湾文学传播史的亲历者、传播范式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代西方比较政治学理论范式由"行为主义革命"向"国家中心主义"转换,国家建构问题成为西方政治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回顾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国家建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形成两大流派。前者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启的以"国家与战争"为核心议题、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考察而形成的内源型国家建构理论,后者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失败国家"重建和"脆弱国家"能力建设而形成的外源型国家建构理论。近年来,伴随国际组织介入国家建构实践,国家建构理论也随之进入由"外源"向"内源"回归与拓展的"回归内源型"发展阶段,该理论强调国家自主性与国家建构的技术性,并和国家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6.
信息方式是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针对马克思生产方式提出的新的社会批判理论,旨在建构和振兴社会批判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已失去言说效力。从理论背景、理论内容及理论属性上推论信息方式理论的架构,并对其意义和不足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哲学中出现的用以建构交往理论范式的核心范畴,它强调平等主体在理解基础上的交往、对话与和谐共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建构在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是其重要特征,能否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正确领会和运用好交往特征的丰富内涵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新兴权利之"新"不仅意味着新的时空维度和权利(诉求)样态,也意味着对权利法理基础的重新反思。尤其当思考民生权时,既有的经典契约范式由于其可能导致经济上的臣属性和伦理上的对立性,无力负担对民生权的证成功能。而承认范式以主体间关系为基本分析单位,追求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由与伦理的和解,能够为民生权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这对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观念和制度建构极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正义问题凸显的当代中国,从当代西方正义理论范式中寻求建构正义社会的基本元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罗尔斯等人分配正义观的解析得出,分配正义内在于权利平等自由,权利自由、过程平等是罗尔斯等人分配正义理论共同坚守的底线。分配正义理论范式之争本质上是自由、民主、平等、正义在政治基本价值体系中排序及其正义与善关系之争,争论背后的焦点则是对国家权力正当性的追问。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发生了一系列范式转换与理论变迁。阶级意识视城中的文化阐释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初始阶段,它对革命情势的放逐暗示了文化批判阶段的到来。文化批判范式所蕴含的绝对否定性催生了文化研究的又一个理论维度即文化的微观政治学研究,同时,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加以守护的政治立场被彻底置换。在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范式当代理论遭遇的基础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研究在新的理论语境中拓宽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