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以其描绘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大地和谐的湘西乡村世界,以其塑造的具有自然人性、健康体魄与丰富心灵世界的湘西农民形象,书写了一首传唱不衰的“乡土抒情诗”。沈从文以乡下人和现代文明的双重视野进行审视,进一步展现了神性大地之美的毁灭和地之子生命的蒙昧。正是在强烈的毁灭性悲剧感中,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显现了源生于中国大地的、被工业文明遮蔽的具有神性的“大地之美”:和谐的乡村世界与善良的地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体现一种深刻的、自觉的生态意识,复魅了大地的神性之美,建构了一种中国维度的生态思想的新文学。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但他那以湘西乡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却在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划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不仅因为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乡土特征的人物形象,对湘西文化风俗和自然美的世界,作了系统地、整体性的描绘,而且在整个的创作中体现着一种全新的不同于其他乡土文学的美学倾向。在鲁迅影响下的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着力于对丑的暴露,而沈从文的湘西乡土文学却侧重于对美的挖掘。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部乡土抒情诗式的带有悲悯感的长篇小说。一方面,作家以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为原型建构了他的理想中的田园乌托邦,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亲子之爱、人类之爱等集中营造了一座令人向往的人性神庙;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命运中的一些偶然性事件的发生使这种美的存在同时被解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沉忧隐痛,从而使整部小说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所建构的艺术世界是两种美的因素交织而成。这便是人性美与自然美。作为两种美交汇融和的契机便是湘西乡土所独有的那种人与自然谐和的原始性形态。若人性美是沈从文作品所表现的核心,那么自然美则是其突出的特征。在沈从文的作品里,“自然”不仅是尽善尽美的,而且成为衡量人性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所描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小说展示了真实的人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代表的是一种美好、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生活方式。他的《边城》《萧萧》《丈夫》相继被改编成电影《边城》《湘女潇潇》《村妓》,根据其小说改编的这3部电影,不仅展现了湘西人积极健康、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还呈现出不同于小说原著的“湘西世界”,更加...  相似文献   

7.
湘西作家黄青松的长篇新作《毕兹卡族谱》,延续了20世纪湖湘文学谱系从沈从文到韩少功作品中关于现代性文明与乡土世界关系的思考,以作为花桥世界存在意义符号的世俗/神性语言为镜,反思一元化、本质化的现代性文明。作者不仅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呈现出毕兹卡族人的“名堂经”话语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同时更结合当下中国社会的语境和困局,进一步审视了近代以来国人所面临的“走出乡土”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8.
人基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是丰富与复杂的,而野性、理性与神性是人性构成的基本内涵。沈从文基于人性之真、善、美三个维度,从人性的生态和谐理念出发,反思了人性的野性、理性与神性内涵建设问题。沈从文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具有历时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其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拓展了人性审美反思的高度与深度,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建设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性之美的张扬和民族品德的重造——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章绍嗣在沈从文的作品组合中,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是他一往情深创作的“湘西小说”。这个小说世界的基石是:人性。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乡土抒情小说是现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湘西经验是沈从文独特的文学风格的关键,集中体现了其“自然人性”的核心审美理念。“湘西边地”的审美图景中有着复杂的神话构成与大量动物符号。沈从文借助神话传说与风俗描写,巧妙地运用动物原型将风俗民性与五四以来“人的发现”融合起来,整合了人的神圣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三个维度,在文学上创造了美与善的标准,树立了“健康的自然人性”的人格典范,体现了独特的审美理想与深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萧萧》是沈从文“湘西”书写的重要作品,其1930年初刊本、1936年再刊本、1957年选集本构成了一个纵向的文本脉络。《萧萧》的两次改写与沈从文的返乡经历存在着时间和逻辑上的关联。三次返乡经历是促成沈从文“湘西”形象建构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沈从文“湘西”的文学想象,也随着他对“乡土地方”和“现代中国”的关系的认知变动而发生变化。《萧萧》的改写和版本变迁,很好地呈现和解释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湘西系列小说中,沈从文从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高度,把对自然、人性、社会和谐之美的追寻和探索作为贯穿于整个创作中的主线,审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批判过分注重物质发展所造成的人性异化,提出"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存状态是最理想的"人生形式",彰显独特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非典籍文化层面和典籍文化层面,都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传奇传统在精神上有着"血缘"关系,以传奇为依托关注生命的神性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表现得相当明显.作家以现代理性反思湘西生命的存在形式,用自己真善美的价值尺度建立起具有神性的人性样本,瞩目"民族精神重建",完成了传奇传统与湘西世界的历史遇合与现代升华.  相似文献   

14.
在沈从文的观念中,乡土不仅指农业社会中人们赖以谋生的土地以及外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更指那些粘着于土地的人,即乡土中的基层生命──那些上头上脑的乡下人。乡下人因安土重迁、不离乡土而带着“土气”,乡上则因乡下人而具乡土性──乡下人执著于土地而形成的一份乡土情感、生活习惯、观念习俗乃至总体的大乡土氛围。这“人”、这“性”正是沈从文乡土意识的重心所在、在地域上,沈从文的乡土创作注目于未受现代文明侵染的边陬僻壤──湘西,他精心营构的湘西世界(经过主体心灵和时间滤化之后的湘西)不仅流赏着他不竭的乡土恋情…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通过《边城》一书讴歌了人性之自然及自然人性之美 ,赞美了湘西边城人际的和谐与人情的淳厚 ,表现了湘西风情的古拙和淳朴。这与道家崇尚自然 ,主张复归于朴、少私寡欲等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家文化的契合与联系  相似文献   

16.
乡村弱生态--沈从文对湘西人生负面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文化转换与政治气候的历史际会,现实湘西的人与自然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文化与人性之间,结构脆弱,经不起触摇,表现出整体的下滑趋势;“乡村弱生态”与“湘西生态风情”构成辉映与参照,体现沈从文对以湘西为原型的乡村生态的复杂观照,与“城市反生态”构成对照与相连,显示出沈从文对现实境遇的双重失望。从生态视角透观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认为这只是人性完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方式,要完成人之为人,尚有许多路要走。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地缘表述包括乡土书写和现代都市书写,其地缘表述背后具有强烈的民族国家情怀与人类意识。沈从文在“人类”意识及其“人类”视域之下,实现了对湘西本土意识、民族国家意识的超越,走向了对人类整体生命及其生存境遇的思考。沈从文的人类本体艺术思想主张:审美和艺术应该以人及人类为起点和终点,应该坚持引人向善,构建人性之美以实现人类整体和谐为终极目标;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也应该持守人类情怀,要有历史担当意识和历史理性,应该在孤独中坚守为人及人类而立命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8.
<湘行散记>和<湘西>作为沈从文两次重返故乡的产物,联结着沈从文对于湘西的全部个人经验,并经由这种个人经验的放大与改写,在怀乡与追忆中,用一种极其个性化的方式把湘西的诗性形象凸显出来,成为"乡土中国"的一个微型缩影.因此,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形象既是其个人的,同时也是中国的,是其个人记忆在现代性背景下对"乡土中国"的诗性重构,对跋涉在现代性路途中的中国乡村来说,也许具有整体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小说远没有鲁迅小说的深刻,也没有茅盾小说那种史诗般反映旧中国社会生活的魄力。然而,与鲁迅、茅盾等现实主义大师广泛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所不同的是,沈从文小说集中描写了湘西的景色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融湘西明媚秀丽的风光、古朴淳厚的风俗、纯洁善良的人物以及他对湘西的脉脉之情于一炉,表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  相似文献   

2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而在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创作中,也包蕴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对湘西的自然风光及地域风情做了详细的描写;展现了湘西这块神秘而古老土地的“异域情调”;充满自然的气息和特征;作品中的人物也充满了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