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就业市场化亟待完善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是当前困扰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失业问题必须针对劳动力市场的三种管制进行改革,并借以完善劳动力市场,推动就业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2.
王瑜 《兰州学刊》2013,(3):73-80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学历失业问题凸显,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数据比较分析表明,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高学历失业并不算严重,而且中国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结构重心相对偏低。同时,失业人口教育程度构成受产业结构和总体教育水平与结构的影响。通过中国近年来就业总量和结构变动的分析,我国就业总量压力的确存在,但是并不突出。特别是,考虑到职业需求缺口与供给缺口并存、劳动力过剩与劳动力短缺并存的矛盾,高学历者失业主要应当是结构性矛盾,与整个劳动力市场结构紧密相关,由此文章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劳动力市场改进模型。文章提出,高等教育本身应当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改进整体的劳动力结构的途径中去解决高学历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对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各国均会面临的一个问题.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率是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我国失业问题的产生具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原因,而且西方经济学的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失业理论由于受到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具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但是,西方失业理论的分析失业原因的方法和解决方法对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西方传统失业理论进行归纳和评述,以期为解决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城镇失业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城镇失业原因主要是由劳动力供求失衡引起之后 ,着重提出了解决城镇失业的对策应从减少劳动力供给和增加对劳动力需求两方面来考虑 ,并对此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失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强化,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农村大量劳动力过剩,失业率不断上升,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失业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能否实现既定目标和社会的稳定,甚至影响到我们事业的成败,对此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6.
张金锁  陈东 《理论界》2008,(9):54-55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辽宁失业问题的解决仍然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在完善外部劳动力市场配置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关注内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方式和效率特征,鼓励企业采取长期行为,保持企业内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对缓冲辽宁失业压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引 《天府新论》2004,(Z1):45-46
数据分析表明,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呈增长态势,但社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增长乏力,甚至有下降趋势.为了解决四川省农村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加强计划生育控制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1996年和2006年全国两次农业普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变化: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处于“倒U”型波动态势,波动幅度大;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显著: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供给主体以中青年为主,女性成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力军,劳动年龄外农村劳动力成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属于总量过剩型,自然赋予对农村劳动力供给本土吸收能力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影响并不显著;从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动机来看,家庭收入与消费因素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最低工资、劳动力供给与失业——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深圳市最低工资、劳动力供给与失业率数据,发现在当前水平上,最低工资标准的适当提高不会对失业产生显著影响,不会造成失业大幅增加,政府应当适度加大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将可促进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但是这种增加效应两年后几乎衰减为零,政府应在两年内调整一次最低工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迁移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瓶颈。表面上看是城市户籍制度阻碍了城市移民的迁移,但实际上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资产(房地产)不能随人口转移而导致的城市移民的安置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土地资产的沉淀,既增加了迁移人口的城市安置成本,也增加了他们脱离乡村的退出成本,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迁移。另一方面,目前城市政府对低收入阶层提供的住房仅仅限于已有的城市居民,且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公共财政和部分土地出让收入,对城市政府是一种负激励,导致了中国城市化空间区域上的无边界约束和人口城市化的严重制约。因此,如何为城市政府寻找一种对外来移民提供城市住宅的解决方法和激励措施,就成为农村劳动力城市化移民的关键所在。将农村劳动力移民的土地资产进行置换来解决移民的城市住宅,对城市居民的所有住宅实施房产税收作为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基础是一种现实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前10年安徽省劳动力供求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前10年,安徽省劳动力市场将呈现一种不均衡的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总量剩余与个别产业劳动力供给不足。造成安徽省劳动力不均衡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供给规模过大与劳动力需求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劳动力就业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五”期间 ,贵州劳动力总量逐年增长 ,供给结构改变 ,就业结构得到调整 ,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为解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 ,未来 1 0年贵州经济应保持适度增长 ,加快城市化步伐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 ,积极组织向省外输送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13.
公共住宅金融最终目标是促进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公共住宅金融只能以劳动力价值而不是住宅商品价值为经济基础。城市地租不属于劳动力价值的基本组成部分,不应该进入公共住宅供给成本。公共住宅供给成本只包括建筑成本、土地投资和农业地租。从历史上看,城市地租是否进入以及多大程度上进入公共住宅供给成本,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城市地租进入公共住宅供给成本,既增加了消费者财务负担,又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严重时还会诱发公共住宅金融危机。中国生产力水平低,财政负担重,应避免城市地租侵蚀公共住宅金融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OECD成员国在创新方面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包括一系列保障劳动者社会经济权利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是研发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保障。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经济发展遭遇刘易斯转折点,更需要从加强劳动力市场立法,健全政府的间接干预机制和加大就业扶持等方面来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昆  李兆千 《西部论坛》2018,(2):91-105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引致资本外流,制造业空心化风险逐步加大.对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全球比较表明,2011年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弱化:一方面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已基本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甚至发生一定的反转(如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国);另一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尽管还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这种劳动力成本优势可能被其他因素(能源成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削弱.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弱化的原因是劳动报酬的上涨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劳动报酬上升较快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速低于需求增速,而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工)短缺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中国制造业再也不能简单地以低劳动力成本取胜,企业必须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竞争和差异化竞争.政府应致力于提高生育率和劳动参与率以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加快"双一流"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以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以降低企业成本.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实证:全球性失业问题能够解决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失业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世界各国政府多年来致力于失业问题的解决,但理论与实证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非自愿失业,失业问题是无法在世界范围内解决的.因此,我们解决失业问题应有新思路,与其花大力气去解决现存失业问题,不如致力于解决自愿失业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自愿失业机制,从而真正最终解决世界性的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易斯模型、劳动力异质性与我国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易斯模型把乡一城劳动力转移建立在劳动力同质性的假定基础上,但这个假定不符合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符合我国实际.从调查数据可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它所带来的问题表现为:农村留守劳动力低素质化、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化、农民工非市民化、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民工教育和培训以及返乡创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面对2007年突然开始蔓延的“民上荒”,文章透过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总量变动趋势的分析,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周期性的暂时现象,它标志着“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我们已经开始处在迎接“劳动力短缺”到来的过渡期。科学地认识劳动力供求转折点的阶段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未雨绸缪,为“劳动力供给短缺”的到来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也为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9.
市场和国家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功能被归结为"劳动力商品化"功能和"去劳动力商品化"功能;通过观察欧洲成熟市场国家、东欧市场转型国家以及中国的市场和国家各自"劳动力商品化"角色功能和"去劳动力商品化"角色功能是如何影响劳动力寿命的,本研究验证了劳动力寿命的市场化假设、国家福利假设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假设,并同时发现了作用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劳动力寿命的补偿性延长和激励性延长的区分。市场转型实践中市场和国家分别扮演的"劳动力商品化"功能和"去劳动力商品化"功能缺一不可;国家力量的退却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市场的前进,国家力量在劳动力去商品化福利供给上的加强,是促进市场转型和市场发育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由体制转型、历史因素、国际竞争压力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是劳动力供给、需求和匹配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直接考察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状况得出三个结论:中国劳动力需求在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失衡,新兴的第三产业并不能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劳动力需求在区域上存在失衡,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同时,中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过低;劳动力需求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失衡,私营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劳动力需求复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