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三八年,张天翼同志的《华威先生》发表以后,在国统区及香港等地的文艺界,曾发生过由这篇小说引起的一场持续两年之久的论争。这场中国抗战文学史上规模较大、持续较久、意义深远的论争,在解放后三十年来公开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均有所评述。但是,不容讳言,这些评述大都有失实之处,大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对这场论争开展的过程、论争的主要内容、论争的重大意义以及这场论争与一九四二年九月以后进步文艺界批判国民党“文艺政策”的关系等问题,都有必要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得知,1961年5月、6月之际,青海曾发生过一场关于花儿的提高和发展的论争。 这场论争的起因 这场论争是由周朗发表在《青海湖》1961年第5期上的一篇题为《花儿浅谈》的文章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青春之歌》是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出版之初就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论争,从工人到党的文艺官员都以不同方式介入了这场论争。论争一方面体现了不同文学观点之间的碰撞,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象征资本的争夺和博弈。论争的结果是《青春之歌》的修改、再版和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从论争到修改,《青春之歌》完成了"集体写作"的过程。这一方式是社会主义文学实践和意识形态再生产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七年底开始,在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同时,展开了关于一九三六年文艺界两个口号论争的讨论。这场讨论推倒了林彪、“四人帮”强加给“国防文学”的污蔑不实之词,为在文艺界拨乱反正、肃清流毒做了一点工作。还一致肯定了两个口号论争是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争论。这场讨论是有成效的,它的发生既不是什么人任意提出的,它的结果也不是更把思想扰乱了。当然,对于文艺界几十年来的一桩“公案”,在短期内不可能达到认识的完全一致,这是毫不足怪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在论争中结束,可是这场论争却至今没有结束。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我的这篇文章,则仅限于从学术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论争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以就正于批评者。  相似文献   

5.
论周恩来的文艺典型观王凤胜文艺典型问题,一直是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引起文艺家们不断论争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周恩来的文艺论著中可以看出,他对文艺典型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参与论争中发表了许多新的见解。一周恩来对文艺典型的认识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是毛泽东思想关于文艺问题的经典性著作,它对于马列主义占领文艺阵地,对于批判文艺界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讲话》发表至今五十年的实践反复证明,其基本原则和基本思想至今仍然是正确的,坚持《讲话》所指出的正确方向,对于我们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具有重要意义。 1、我们的文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讲话》所论述的中心问题,毛泽东同志说得十分清楚:“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文艺的民族化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一文艺民族化的论争可溯源于“五四”反传统的斗争。从30年代文艺大众化和“旧瓶装新酒”的民族形式的讨论,直到今日的论争,都潜藏着担心我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大跃进文艺发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学界多把大跃进文艺的发生看做极左文艺思潮或领袖政治的产物。这一看法有着合理性,但却忽视了群众介入文艺这一历史因素对大跃进文艺发生的影响。宏观把握20世纪前半期的文艺发展,可以发现其呈现出知识分子一群众的转向趋势,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合法授权则起着关键的衔接作用。大跃进文艺之根早已种植在文艺的群众转向中,是其历史性发展在特殊时代土壤中突破的结果。它的发生不仅赋予了群众特殊的文艺权力,标志着文艺群众转向的高潮,而且形塑了群众新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新青年》上围绕以京戏为代表的“旧戏”问题展开激烈论争,一方是师长辈的《新青年》编辑同仁,一方以学生辈的张厚载为代表。世纪初的这场论争,对二十世纪中国戏剧与戏曲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对这场论争的背景、人物及论争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与考察,力图在历史现场的还原中再现论争的来龙去脉,为人们进一步深入反思这一论争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星期文艺》是《新华日报》创办初期设立的第一个文艺专刊,由胡风编辑,因稿源缺乏,问世不久就停刊了。《星期文艺》注重评论,它存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华日报》文艺副刊注重战斗性、批判性的特色。由于胡风在文坛的重要影响以及"七月派"作家的有力支撑,《星期文艺》也得以刊载了一批生活实感与战斗激情紧密融合的优秀创作,形成了抗战初期文艺园地的一道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11.
《上海文学》评论员《为文艺正名》(以下简称《正名》)一文,专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以下简称“工具说”)的,可没有一个论点或论据对准了这一说法本身,根本没有将它驳倒;文风也不大好,不实事求是,连形式逻辑也不大讲。这里,我谈一些看法,错了,请同志们和《正名》作者批评、指正。诚如《正名》所说:“工具说”“在文化大革命前的文艺界就开始形成和流传”,而把“文艺”与“工具”联系起来,说文艺可以作为斗争工具的,在我国,最早的大概是鲁  相似文献   

12.
延安文艺以特有的制度性和规定性要求作家必须沿着政治革命所需要的路线行走,但文艺的独特性又催促着作家对个人主义,尤其是对自由主义的追求。这一客观存在的矛盾必将导致作家无意间对延安文艺体制发生偏离。艾青在延安杂文运动期间所写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和《坪上散步》正是他本人对延安文艺体制发生偏离的显明表现。  相似文献   

13.
过渡时期的政治语境与文艺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语境制约着文艺界,决定了文艺论争呈现出相对复杂的状况。根据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属于人民的范畴,而从思想情感的性质上考量又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这种两面性使得过渡时期的文艺论争具有了一种"张力",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感在文艺中尚存立锥之地。随着过渡时期的压缩,小资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对象的一面被突出,其地位越来越尴尬,资产阶级思想遭到彻底的否定,文艺界的"中间地带"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4.
一、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前思潮”文艺思潮是“在历史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由于时代生活的推动,社会思潮的影响,哲学思想的渗透,一些世界观、艺术情趣相近的文学艺术家,在共同或相近的文艺思想指导下,用共同的或相近的题材,表现手法创作了一大批艺术风格接近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人特色,而且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这一界说是在关于当代文艺思潮的讨论中提出来的,把它推广到文艺观念已经成熟,文艺思想已有较完备的体系和门派的南北朝——明清时代亦无不可。再往前推,在不改变此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文艺规律的时候,文艺民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注意了这一点,莱辛在《汉堡剧评》第十一篇《关于舞台上的鬼魂》中说:不相信鬼魂,一点都不能够也不可以妨碍剧作家来利用鬼魂。他说:“我觉得,莎比士亚剧中的鬼魂真正是从阴间来的,因为它出现在庄严的时刻,令人恐怖的夜的寂静中,并且由许多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与文艺的对抗是一个古老的论争,然而在20世纪,哲学与文艺走向了新的融合。其历史原因在于哲学自身的式微与来自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挑战。但其更深刻的原因还在于哲学话语与文艺话语本原上的同一。  相似文献   

18.
文艺的民族化问题,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在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我国文学界就有关于文艺之众化和“旧瓶装新酒”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毛泽东的论断和见解使得这一论争获得第一次的解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文艺的民族化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对深化民族化的认识至关重要,使中国文学界关于民族化的讨论获得又一次的解决。毛泽东关于文艺民族化的论断和见解,已成为党和国家文艺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仍然是我们处理古今中外文艺关系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性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理论著作和文艺作品。他在民族化上为我们树立丁楷模。  相似文献   

19.
延安整风运动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作为延安文艺的分水岭,使得延安作家的文学创作、理论话语阐释发生巨大转折。从整风前后延安文艺状况的比较着手,以报告文学为视角进行研究,认为报告文学在《讲话》发表后异军突起,不但成为实践《讲话》“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精神的重要文学样式,而且成为延安文艺由多元向一体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文艺论集》是郭沫若一部重要的学术论文集,也是其著作中版本衍变最为繁复的一部著作集.《文艺论集》的编选成书,是郭沫若将自己文章、作品辑录成集的一个有些“另类”的个例,那差不多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而此时,在“悬想”独自建立一个“文艺论”理论体系的郭沫若,正经历着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剧烈变化.这些情况对《文艺论集》的版本衍变自然发生了影响,它们既有文本上的,亦有文本之外的.这是《文艺论集》版本研究需要关注和考察的内容.同时,这对于疏理考察郭沫若著译作品中大量存在的非常棘手的“盗版本”问题,也会提供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