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诗经》《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对”一语中的“对”,究竟是什么意思?本文想就此作些探讨。 这首诗的大旨,《诗序》说是“美周也”。[宋]朱熹《集传》以为:“此诗叙大王、大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全诗八章,“首章言天初眷大王之意;次章述大王迁歧也;三章述大伯、王季相逊之事,为文王张本;四章则述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也。”“五章、六章言天命文王伐密;七章、八章言天命文王伐崇。”自来并无什么异说。全诗的文字大致也还是明白的。只是其中  相似文献   

2.
孔孚山水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发展序列,是杂多的统一,是渴望被理解和认识的心历路程的艺术呈述。 若从表现形态来看,孔孚山水可分为三类。一类靠意象经营,着重凸现自然山水“性情”的某一侧面,突出情趣,可称山水写生诗;一类是具象呈现的“有寄托诗”,这是他诗作的“重头戏”,也是他本真灵魂所在,可称山水写意诗;一类是以虚象呈现的山水象征诗,是理性持久参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咏月诗蔚为大观、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咏月诗的基本主题可概括为四大类:表现思乡怀人、叹离伤别的情怀;探寻宇宙人生的奥秘和哲理;循月生发,展现对自然的热爱和浪漫主义的胜概豪情;微言大义,以明月关联社稷江山。而南宋诗人杨诚斋,对明月情有独钟。对其340余首诗作的自然意象的统计,月的意象就达七十次之多。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述酒》新解袁达陶渊明的《述酒》是一首难解而又重要的诗。对《述酒》内涵的认识,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可解派,这派人一方面认为《述酒》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却尝试以史解诗。一种是不可解派,认为《述酒》深奥玄秘,难以索解。两派意见虽然不无道理,但他们的...  相似文献   

5.
赠答诗是一种古老诗歌样式,如果说楚汉时期项羽作绝命诗其妻虞姬和之还不算赠答诗的话,那么汉桓帝时秦嘉的《赠妇诗》三首以及其妻徐淑所作《答秦嘉诗》;可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赠答诗。在此以后,文人以诗赠答互述友志,便屡见不鲜,成为一种专门的诗歌形式。以往文人赠答,在内容上虽也多少流露一些对现实生活以及政治的不满,但其主要的部分,还是叙说友情,应酬答对之类,属文人诗歌创作中较为闲适的部分。并且,赠答的彼此双方,或朋友,或君臣,象东坡与子由兄弟间以诗赠答的实在是  相似文献   

6.
儒家以个人道德修养或国家仁政原则、礼义原则解释、运用《诗》;墨家从治国理念来释《诗》,把所引之《诗》说成是圣王之言;道家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否定了《诗》的文化价值;法家从功利主义立场出发,否定了《诗》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金声玉振"是上古礼乐文化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在儒家乐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对礼乐表演性有"在场"的鉴赏性评述,指出其蕴涵的义理成分;子夏述孔,论证"古乐"与"今乐"表演上的差异,保存了孔门<诗>学的原始样态;思孟学派以"金声玉振"为道德、人性的音乐譬喻;<礼记·乐记>剖析礼乐之异同,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以政治、伦理、道德、人性等"他律"来阐释并约束艺术活动,是儒家乐论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8.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主述位理论分析一首英文诗歌,探讨主述位理论在诗歌语义分析中的应用价值。从主位述位理论入手,以英国诗人Wordsworth的诗“Iwanderedlonelyasacloud”为例进行分析。诗歌的语义特征可以从主述位结构,以及与之有关的主位推进模式得以体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诗·豳风·七月》,公认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西周史的一篇重要史料。但对该诗的解释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性质,各家说法不同。持西周奴隶社会说的学者,认为诗中的农夫农妇是奴隶,以此证明西周是奴隶社会。而持西周封建说的学者则认为,诗中农夫农妇乃农奴,以此证明西周是封建社会。当然,单从一首诗来论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很难说是证据充分;但也要承认《七月》一诗,在某种程度上确有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作用。因此,我们也着重从对《七月》一诗所作的不同解释中,联系一些有关情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制度层面来重新审察孔子的生平与言行,发掘孔子《诗》说“思无邪”、“可以兴”等命题的文学内涵。“思无邪”是说不让《诗》受新声溺音的浸染,确保其德义不至流向淫邪。“可以兴”显示了晚周用象形制的变化,《诗》中的起兴物朝着两个方向分化,一则进如晚周诸子述学的观念世界里,一则进到晚周名物训释的博物之学中。  相似文献   

11.
渊民诗学是以正音来教化民心温润、和柔、笃实的。他的作品集里对人诗有1288首,对物诗有843首。以景、情、理、德、魂等五体来分析他的对人诗和对物诗,推知渊民诗歌的特征在于重视对人的兴观群怨。渊民诗学则如孔子诗学一样,以仁性为"个人的自我",又以诗教来扩充仁性而养成"社会的自我"。  相似文献   

12.
岑参是盛唐最具代表性的边塞诗人,一生两度出塞,历时五六年,对边地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积极的反思,创作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其中作于凉州的七首诗,情感意蕴丰厚,广为传诵。这七首诗或记行踪述战事;或抒壮志发乡思;或怀前贤念友朋;或描名胜、绘风情。诗歌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情感特点,表露了诗人在凉州时期复杂的心境,堪称诗人前半生艰辛跋涉的心灵史诗;同时岑参以诗歌为媒介把凉州的物候地貌、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传输到内地,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岑参的凉州诗又有文献传播和保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唐一代,宫怨诗的创作颇为繁荣,不仅诗作颇多,而且诗家、特别是名家甚众.探其因,主要由于:封建帝王的后宫客观存在着嫔妃弊制;开放的社会和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写作宫怨诗创造了有利条件;诗人以创作宫怨诗来对六朝以迄唐初浮靡的宫体诗进行反拨;受当时诗歌入乐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辽金两朝诗僧可分为职业僧人和准职业僧人两种类型,前者的人数远远多于后者。其群体特征主要有三:丰富的漫游、访学经历有利于他们佛学知识、佛教活动经验的积累和陶冶诗情、增长诗才、提高诗艺;绝大多数诗僧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文学创作能力;很多诗僧都具有深厚的佛学素养并在宗教事业或社会发展方面有显著贡献和历史地位。从创作的主题取向上来看,辽金僧诗的成就主要体现于佛理禅机诗、酬赠君主诗、抒发感触诗、表现俗情诗和山居修行诗五大类型的题材。辽金僧诗的独特魅力表现在多述山林幽隐之兴的"蔬笋气"和借佛典禅籍中的话语入诗、造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这首诗历来注解分歧,因对其中的一些词句未得正解,故丧失了诗义的文学形象性。现参考闻一多先生的《诗经新义·月出》写成此文,以供《诗经》研究者参考指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  相似文献   

16.
月亮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且尤以女性诗,特别是在闺怨诗和思妇诗中出现次数最为频繁。月 亮虽然只是自然界中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是华夏“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离愁别恨为主题且具有柔婉 风格的诗歌中,月亮体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并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女性特有的轻柔祥和的气质,细腻委婉 的情绪。本文作者从女性诗中有关月亮情境融合的意境来论述月亮意象女性化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招隐诗、反招隐诗作为中国古代隐逸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逸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招隐诗、反招隐诗集中出现在魏晋,尤其是两晋时期。文章以魏晋隐逸诗为中心,来阐述招隐反招隐诗。魏晋隐逸诗运用多样的主题意象和主题结构来进行自我建构,以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18.
近来,我们辑录到一本解放前湖北通志馆保存下来的《旅游漫草》(诗集)。此诗集系一百多年前留下的手稿,内容多与太平天国战事有关,有整理价值。惟诗集篇幅太大,其中有些诗篇意义也不大,故需别择精选。 《旅游漫草》手稿为竹纸抄本,无边栏行格,每面有诗八行,二十二字,诗中的自注为小字双行;以年系诗,顺序而下。全部诗行和自注约十万字,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自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八月至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二月所写诗篇,共三十八首;二是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三月至年底,收诗二十七首;三是咸丰五年(一八五五年)元月至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四月,收诗五十四首。以上共收诗一百一十九首。内容多与太平军首克武昌及尔后太平军西征武汉战事有关。  相似文献   

19.
元明清时期对汉乐府诗旨的探讨表现为以传统的诗教观念来约束汉乐府,以比兴手法解诗,失于穿凿附会和繁琐考证;在艺术形式上则表现为从后来发展的艺术观念来寻找先验的格律,难免拘于旧说。但汉乐府在诗评界取得了经典范本的地位,叙事诗批评开始形成,著作之丰超过此前历代研究者的总和,呈现出集大成的风貌,荟萃诸家众说,是汉乐府研究的总结期和丰收期。  相似文献   

20.
清朝 诗人肖雄 深深热爱 着边疆 的土地和 人民,他 的诗集《西疆杂述 诗》以其 优美 的文 辞,生 动的比喻 ,丰富的想 象,向汉 地群众描 述介绍 了新疆, 是研究新 疆历史发 展的一 份珍贵资 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