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其讽喻诗、感伤诗在艺术上迥异其趣,根本原因在于诗人的创作目的和创作心境都不相同。前者是以诗歌作为干预现实的武器,后者是以写诗作为闲适生活的补充;前者大多写于作者志气高昂或感情深沉之时,后者大多写于作者心境悠闲平和之日,因而其闲适诗在白居易的诗中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闲适诗在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闲适诗中通过琐细生活描写和平易风格表达了应对人生的态度。从中唐整个社会环境和白居易自身特点来看,中唐社会政治、社会风气、儒释道思想、官僚文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陶渊明等魏晋以来的隐逸思想,以及职官、园林、洛阳地域个性等外部诱因都对白居易闲适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甘露之变与白居易后期诗歌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露之变前后,白居易在远离政治斗争中心的洛阳,诗酒流连,高吟闲适,以此逃避现实,淡化内心苦闷.解读他后期的闲适之作,对于了解晚唐士人心路的曲折变化历程,把握此时士风和诗风的演变轨迹,全面准确地评价白居易的创作成就,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歌诗合为事而作”──论白居易《新乐府》的新闻性张保健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51岁以前写的1300多首诗编为四类:一讽谕,二闲适,三感伤,四条律。四类中,价值最高,他本人也最为重视的是第一类讽谕诗。其中《新乐府》50首更是有组织...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的闲适诗中,"咏病"是较为突出的题材之一。诗中的"病"与节候、景物、亲情、友情密切结合,一方面反映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现实,另一方面体现出诗人追求精神"闲适"的努力。白居易咏病又往往表现出浓厚的说理特点。  相似文献   

6.
闲适诗贯穿了白居易的整个仕途生涯。从中唐的整个社会环境和白居易自身的特点来看,中唐社会政治、社会风气以及儒释道思想和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都对白居易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写出了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的闲适诗。这些诗是他儒家思想体系和处世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慰藉心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闲适诗是审视唐宋时期中国文学“跨文化”传播、流变及对他族文化构建意义的典型案例。以往对它的接受研究,多局限于白诗的语言浅俗以及文风契合日本民族风月审美等内容。结合白居易文学的内在矛盾性、平安时代汉学思潮的流变脉动、白居易形象的佛教化等因素,为其域外影响与创造性接受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可以发现:白居易以道禅二家为主的后期“闲适”文学,成为平安文坛“闲适”思想的主要来源;白居易闲适观中的“不适之适”,成为平安文人接受白居易“闲适”文学的重要分流点;仕宦顺达的大江维时通过对《千载佳句》的编撰,呈现出平安文人的汉诗学自觉以及对白居易闲适思想的诗学偏离,却没有真正体认白居易闲适思想的“不适之适”;“不适之适”注入“狂言绮语”的文学表达范式中,后来随着白居易佛教形象在日本的接受和强化,而被仕宦“不遇”的平安汉学文人发展成一种新的时代观点。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和十二月三日,我院中文系学生和政史系学生分别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讨论会收到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独立思考,言之成理;有的文章还有一些新的见解。 中文系学生学术讨论会题名为“白居易研究”,共收到十五篇文章,其中:《怎样看待白居易自行编类的闲适诗》一文,对历来借用“讽喻”、“闲适”二词划分白诗好坏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讽喻诗和闲适诗在思想内容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决不能用任意确定闲适诗、无限扩大闲适诗范围的简单作法来说明闲适诗的消极作用;强调闲适诗是诗人从早期诗歌创作过渡到晚期诗歌创作的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元和十年自编诗集的原生态闲适诗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些闲适诗以阐发道家思想为主,体现白居易对传统士大夫超脱世俗、修身养性生活方式的追求。它们继承陶渊明诗的文思高玄和韦应物诗的高雅清闲,增强了诗歌的说理性,并加之以平易浅显,成为其四类诗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清代性灵派诗歌的内容意旨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成员虽然以表现真挚之情与闲适之趣为创作主旨,但亦具有风雅之怀:一具有仁爱之心,二具有讽谕之意;性灵派诗对白居易新乐府精神是有所继承的。后人斥性灵派诗为“风雅之”,是十分片面的。  相似文献   

11.
饮酒诗是白居易诗歌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贯穿了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白居易的诗歌,无论是讽谕、感伤诗,还是闲适、格律诗都散溢着醇醇的酒香.白居易纵情诗酒以避祸消忧,体悟人生.从他的饮酒诗,可以看见一个血肉丰满的真实的白居易,并能够窥见其思想发展历程,发现其人生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诗歌流传至今者近三千首,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位。白居易的作品,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由好友元镇协助,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当时白居易将他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前三类都是古体诗,又按题材分为三类:讽谕诗注意反映种种政治社会问题,向帝王和当权大臣进行讽谏;闲适诗表现暂离政务休闲在家时的悠闲恬适心情;感伤诗表现亲朋聚散丧亡等使人悲悼之事。杂律诗即是律诗,它重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生活,一般以元和十年贬为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主张诗歌应该积极干预时政;后期则注重诗歌抒情咏物的功能。反映在创作上,前期以“讽谕诗”为主,后期则以“闲适诗”、“感伤诗”为主。本文试图分析产生这种种矛盾变化的原因,并对其后期创作作一简单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4.
江州之贬是使白居易陷入极端痛苦和不平的重大事件.在江州时期,诗人的“失意”之情流之于笔端,创作了大量的“感伤诗”.江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白居易的日常生活和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营造住所、读书写作、尽情娱乐、交友唱和、悠游山林,并把眼前的生活呈现为“诗意”的境界,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实现了个体精神的超越,使“失意”的现实生活转化为“诗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创作的大量表现洛阳的诗中,关于洛阳自然和园林景观的描写极富诗情画意,侧重表现的是其远离喧嚣的幽静,以及诗人在此间的闲适;寺观也失去了宗教的超然高蹈和庄严肃穆,而成了和园林别业一样供人游赏的景色宜人之地。其笔下的洛阳是"闲"与"隐"的统一体。白居易深刻地体验到了洛阳文化的精神底蕴,并以自己的"中隐"思想和闲适情怀深化了洛阳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刘禹锡在晚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情况与其在中唐时差别极大,元白诗派就此进一步发展为刘白诗人群。刘白诗人群最主要的诗歌创作活动有联句、诗歌赠答、诗歌别集和唱和诗集的编定三项,而诗歌内容主要是歌咏闲适生活;其词体创作则是就曲填词,著作也颇多。由于该诗人群在诗词方面的创作均取得了一定成就,因而对宋代诗词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17.
源于老庄思想的自足、闲适心态 ,是晚年白居易之所以能在洛阳实现身心自然合一的“中隐”生活的心理基础。因为自足 ,才会身心闲适 ,适又以闲为前提条件。其闲适诗中失落了表现社会责任的儒家精神。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远播古代朝鲜、日本。白诗自新罗时期传入朝鲜半岛,高丽时期已然风靡文坛,出现了一批如李奎报、崔滋等文坛巨擘对白居易诗歌进行品评、模仿和创作。白居易诗歌影响李奎报诗歌创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李奎报创作了一系列追和白居易诗歌的作品,因视白居易为楷模而追和,并仿其神韵;李奎报晚年承袭白居易“感伤诗”,成为其诗歌创作重要的内容;李奎报模仿白居易“讽喻诗”,创作了一系列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闲适诗中渗透着古代休闲观念所独有的文化意蕴和休闲思想,白居易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格,总结了唐以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文精神和生活体验,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其闲适诗中包蕴的现代休闲思想如体悟大自然、"无所执"的平常心、生活的情趣,其中表现出来的物我一体、返朴归真、宁静和谐以及追求精神自由等思想,实际是白居易的一种生存智慧,是一种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的快乐哲学,对今天的人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白居易诗中的爱情婚姻观孙兰廷白居易作为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有唐一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坛上,其贡献是令人瞩目的。他写了大量的爱情婚姻诗,这些诗反映了他的爱情婚姻观。探讨于此,对白居易思想和创作的深化研究,庶几略有裨益。一、继承“相敬如宾、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