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双性同体"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拉姆齐夫妇婚姻悲剧的分析,揭露了男权社会传统婚姻中以拉姆齐夫妇为代表的单一男性气质和单一女性气质的对立,进而揭示伍尔夫在<到灯塔去>这一作品所表现的深层内涵,即对男女两极对立的传统婚姻关系的否定和对"双性同体"这一完美和谐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也是闪亮于由男性主导的英伦文学史中的女性主义先驱.《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作为“房中天使”卑躬屈膝,逆来顺受;而莉丽作为男权社会的“叛逆者”追求独立,特立独行.从传统女性拉姆齐夫人到新女性莉丽的转变是女性在父权社会中重新定位自我,完善女性自我的历史过程,伍尔夫“双性同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因而看似对立的两个女性形象实则相互关联,同体共生.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随笔作家,还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她的经典之作《一间自己的屋子》被誉为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宣言,这本小册子较全面地反映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艺术思想,她以其女性小说家特有的直觉、细腻和机敏密切注视着妇女的辛酸历史和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力图用女性眼光、视角和笔触重塑女性形象,提出了男女双性同体的重要思想。她希望随着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发展,女权主义最终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两性将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取长补短,实现完美和谐人格的追求。双性同体预示了人类两性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为女权主义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对双性同体这一生物学术语赋予了新的内涵。她认为理想的人格模式是个体心灵中男性因素与女性因素的阴阳平衡、和谐相处,这样两性才能平等沟通、共存互补,女性才能获得话语权,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第二性",生活在"人"的范畴中,获得人的尊严,达到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伍尔夫的这一双性同体女性观的提出,同其作为女性的自身经历及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其杰出的作品《到灯塔去》中,作者通过对人物莉莉和拉姆齐先生的塑造,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鼎盛时期。完成了《达罗威夫人》的写作之后,伍尔夫随后又创作了一组她所有著作中最成功、最令人振奋的作品,即小说《到灯塔去》、《奥兰多》和她最著名的女性主义理论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毋庸置疑,这一时期也是伍尔夫积极投身于她认为合适的女权主义的活动之中的时期。凭借着女性特有的直觉、细腻和机敏,她对妇女命运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以一名女作家的独特眼光,不停地在文本中阅读妇女,书写妇女,呼唤妇女,曾经聚焦妇女,写了大量评论女作家、女诗人、女才子的散文。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探讨性别角色,又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两性融合的理想,即双性同体。大多数批评者把《奥兰多》看成是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具体体现,与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体现的思想正好互相呼应。其实伍尔夫的这种思想与奥兰多的原型维塔.萨克维尔-维斯特不无关系。两人在这一时期交往甚密,堕入情网。对于伍尔夫来说,这是一段令其愉悦和充满活力的经历,她经历了以往从未有过的激情。维塔的出现给当时已四十多岁的伍尔夫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尤为重要的是,由于维塔本人的浪漫经历及其对于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给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并最终促成了她双性同体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双性同体”是20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突破了性别对立的传统思维框架,达到了性别超越的新境界。《女勇士》是多元文化中的经典文本,同时也是女性主义的代表作。小说首先通过“花木兰”的师傅—老汉老太太,表现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和谐思想,即双性同体的始原模式对父权中心的消解。然后着重塑造了“花木兰”这样一个双性同体的艺术形象,她既替父出征,英勇杀敌,同时又在军中建立了家庭,生儿育女,是一个有着复杂而混淆性别的女性形象,体现了汤亭亭对父权制社会的挑战,对性别二元对立的消解。通过对《女勇士》的女性主义解读,认为双性同体用消解性别二元对立的方式去消解父权中心,是对人类历史形成的两性间对立、冲突、压迫与反压迫关系的反拨,双性同体的“女勇士”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所推崇的完美的“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先锋之一,其作品《一间自己的房子》是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最直接和充分的体现,它着重讨论了妇女与文学、男女性别差异及双性同体等严肃问题,其超越传统女权主义思想的女性观对现代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了影响,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得以初见规模。  相似文献   

8.
运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解析《狐》中的双性同体人特征以及情感纠葛。《狐》中符号矩阵四个语义素女性、男性、非男性、非女性分别代表小说主角班德福、狐狸、亨利与玛奇,双性同体人玛奇与亨利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角色转化。分析双性同体人玛奇、亨利与狐狸、班德福之间发生的情感纠葛可以得出,双性同体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选择性展露出雌性或雄性,从而达到情感双方异性相吸、和谐相处的圆满结局。  相似文献   

9.
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称作女性主义先驱者,她通过书写女性来为女性及女性作家获得"声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把它贯彻到小说《奥兰多》中。基于Susan S.Lanser的《虚构的权威》一书中提出的叙事模式,通过分析伍尔夫在《奥兰多》中采用作者型叙述与集体型叙述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揭示其体现出的"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伍尔夫对女性作家遭受不平等待遇状况的讽刺。  相似文献   

10.
克拉丽莎.达洛卫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代表作《达洛卫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虽为上流社会一名普通的中年妇女,却体现了伍尔夫关于人的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小说中她为生活而生活,和现实认同,小心地平衡着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上的冲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者所提出的"双性同体"诗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以两个黑人女孩秀拉和奈尔为中心展开故事叙述,是经典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文本。从双性气质的视角解读秀拉和奈尔两位黑人女性形象,阐明在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几位具有不同背景的华人女性的故事,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父权制提出了批判.基于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考察书中男性形象的男性气质,为汤亭亭对父权制的批判提供了独特视角.分析书中男性人物形象,探讨汤亭亭所批判的支配性、共谋性、多面性男性气质以及她所构想的双性同体的理想男性气质,可以揭示出汤亭亭对男性挣脱父权规约的鼓励态度,以及期待构建理想男性气质、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凯瑟琳&#183;曼斯菲尔德是一名双性恋女作家。她的"双性同体"思想既关照两性差异,也提倡两性融合;既是与异性恋霸权和父权制的抗争,也是经受残酷现实的打击后作出的妥协。这在其代表作《幸福》中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体现。她以复杂的两性情感经历和独特的小说创作展示了女性对自我的追寻和关注,也流露出双性同体理想在男权社会中注定无法实现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14.
布鲁姆斯伯里圈是英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精英文化团体,以反传统性和现代性著称。小说家伍尔夫作为圈中核心人物,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与圈内所提倡的文艺观展开积极对话,其文学创作活动体现出鲜明的布鲁姆斯伯里式精神气质,即对纯美艺术的不懈追寻、情感与智性的自由协作。伍尔夫对布鲁姆斯伯里圈文艺观的超越体现在其创作形式观、生活真实观、双性同体观的理念中,为英国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塑造的拉姆齐夫人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这个人物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作者生动而精确地勾画出了她身上的时代特色与传统气质,更在于这个人物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和自我价值,即她的“母性”力量。通过这种最原始的母性之美,伍尔夫展现了一位生存在传统父权制文化语境中的妇女是如何坚实地依靠自我的精神力量与感情,实现着自我的个人价值的。通过拉姆齐夫人,伍尔夫呼吁了“母性”的回归,也印证了她提倡女作家通过回溯过去以及母亲形象来进行思考与创作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坛的一颗巨星,是一个少有的自觉为女性而写作的作家。她以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视野和胸怀,积极探索女性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指出了女性作家与她们的生存空间,创造性地提出“双性同体”既是女性创作的最佳状态,也是消除男女差别的最好途径。文章从妇女写作的困境、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及追求两性和谐与互补三个方面探讨了伍尔夫对当代中国女作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佳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11,31(4):48-51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与80年代相比,其"个人化"写作的倾向更为明显。林白作为女性"个人化"写作中的领军人物,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女性立场和女性视角。但与其他女作家不同的是,林白在她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一种自我疏离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林白的小说并非单纯的回忆录性质的"自传",而是对头脑中记忆碎片的拼贴,这种随机性的拼贴造成了女性意识的一种自我疏离;林白总是让她笔下的女性具有双性同体的性质,这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的男性心理和男性化品行上。林白小说具有的神秘化倾向使她作品的女性意识有异于通常意义上的女性文学,不仅深刻地表现在作品对主流话语和宏大叙事的拒绝和反抗上,更重要的是它偏离了对某个女性个体的命运归属问题的探讨而突入对作为整个生命存在形式的女性整体的追问。探讨林白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疏离状态,可以深入研究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中应处的位置和维度。  相似文献   

18.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因其作品中强烈的女性意识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的先驱。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伍尔夫在小说《到灯塔去》中体现出的马克思女性主义思想。通过对小说中作者"双性同体理想"的阐述,说明该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围绕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这一形象展开论述,通过对莉丽十年前面对画布充满困惑,而十年后重返故地,触景生情,终于一挥而就完成画作这一线索的分析,认为伍尔芙在这部小说中塑造的莉丽是一个追求女性独立的"女儿"形象。她不仅反抗父权社会的压迫,同时要挣脱"母亲"的影响,以获得真正的自我;莉丽这一形象也体现了伍尔芙关于双性同体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20.
《蝴蝶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吕蓓卡和“我”,分别是传统男性社会标准下的“妖妇”与“天使”.但在父权社会失语的吕蓓卡实为一个女性意识已经觉醒的双性同体,而拥有话语权的“我”却不过是一个被男性社会操控的木偶.她们二人最终的结局固然有时代的原因及顺从男权的成分,但这种伪装无法掩盖隐藏在小说题目和吕蓓卡影响力中的女性的呼喊.正是这种巧妙的双声话语,使得这部小说不仅颇有艺术价值,更有思想深度,从而成为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