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西方传来的民主观念在近现代中国变成了所谓"民智问题",迄今为止,"民智问题"成为中国政治思想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一种政治观念.它是西方民主观念在适应中国现实需要过程中的一种变异,是西方民主政治理念同中国社会落后历史积淀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不成熟的表现.因而这种论调既不符合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中国活生生的政治现实,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政治上是有害的.因此它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大思想障碍.扫除这一障碍,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2.
试论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贵安 《江汉论坛》2003,5(10):49-55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唐甄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的进步思想,属于"新民本"思想,将传统民本思想"重民-尊君"模式发展为"重民-限君"的政治思想模式.这种思想来源于传统,趋向于近代,与西方民主思想同"科"不同"种",在近代中国思想界迎进西方民主时,成为天然的嫁接砧木.  相似文献   

3.
判断黄宗羲的思想是"民本"还是"民主"需要考察他对"民"的界定和解析.黄宗羲强调"民"本性上的不完善性,肯定了"民"的价值中心地位,明确了"民"的阶层分化和"民"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但是他认为"民"还不是自我解放的行动主体,依然是君主"教"、"养"的对象.因此他论述的"民"依然是"民本"范围内的臣民,而不是"民主"意义上的人民.  相似文献   

4.
民主政治观念产生于15、16世纪的西欧,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而运用的一种思想武器,进而演变成西欧各国的一种治国思潮.本文选取中国民本思想的代表黄宗羲与法国民主思想的代表卢梭来作比较,力求通过对比两者思想的差异性分析出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不能囿于西方话语体系的分析框架,而应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视角去考察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所有政治问题的核心,要从根本上理解国家行为,就必须从国家的本质入手;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与国家治理都被打上了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烙印,具有本质一致性,但在形式上又有显著区另别;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就必须要处理好国家治理中阶级性与社会性、统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提升社会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国家-社会”的正和博弈,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新型关系模式;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不仅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还关系到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发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既不能落入国家全能主义的陷阱,轻视市民社会的培育,也不能片面强调弱化国家力量,消解国家权威.应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前提下,努力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赋予了"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很高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展的顶峰。然而,与西方的民主理论相比,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在"谁之主权"、"谁之法律"以及"民主议事机构的设置"三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与现代民主理论有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7.
1民本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阶级尊奉为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奠定民主在中国发展的文化基础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封建统治的政治实践中不难看出,民本思想是君主政治一副有效的清醒剂,是群臣谏诤君主的重要理论武器,是封建君主自我调整治民政策的主要依据也是巩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从秦汉以来,虽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局面,但因为有浓厚的民本思想的影响,才使君主政治的弊害得以减轻和缓解。在残酷的封建王朝兴衰存亡的交替中,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8.
一个新时代诸因素的产物民主属于上层建筑.近代民主制是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文化乃至各种政治因素的产物.然而,迄今我们对近代民主制所作的分析,大多局限在传统的阶级论与国家论的视野之内,即把近代民主制仅仅视为资本或资产阶级的产物和统治形式.此种观念虽然抓住了资本主义国家民主的本质属性方面,但是,本质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可能包含事物的全部.世界历史和现实生活表明,这种传统观点同包括民主问题在内的国家现象所需要的全方位考察有相当的距离,如果我们不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底,不突破这种传统观念前进一步,对近代民主制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主政治观念产生于15、16世纪的西欧,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而运用的一种思想武器,进而演变成西欧各国的一种治国思潮。本文选取中国民本思想的代表黄宗羲与法国民主思想的代表卢梭来作比较,力求通过对比两者思想的差异性分析出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振国 《中州学刊》2005,(3):181-183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跌宕起伏的急遽变革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及政治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政治制度的变革已成为社会历史变革的主题,通过宣传新型国家观和建立新型国家制度的轰轰烈烈的历史实践,引发了民众政治文化意识的转变.革命派和改良派共同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民"运动,从而使国民思想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