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说文》古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古文保留了大量战国文字资料。通过将《说文》古文和楚简文字相比对,可以发现很多《说文》古文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说文》古文主要来源于古文经写本,但这并不是唯一来源,可能还有鼎彝等其他古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2.
“辞尚体要”一语最早出自伪古文《尚书·毕命》篇,是指文辞表达的旨趣切实完备且抓住要领。“辞尚体要”说的文章理论价值经刘勰《文心雕龙》揭橥之后,对宋代的文风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宋一代帝王和文人臣子经常利用“辞尚体要”说批评、纠正当时浮华的文风,使“辞尚体要”说一直回荡在宋代的文坛上,可谓不绝如缕。宋代的古文革新能取得成功,“辞尚体要”说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宋代,“辞尚体要”说作为遏制浮华文风的一剂良药,能否被付诸实践,有诸多因素制约,其中帝王与朝廷的好尚,实乃有力之提倡。宋代重视“辞尚体要”说,与宋人好议论、崇尚夏商周三代的文风、普遍重视文章的实用性和《尚书》学的兴盛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3.
经学作为研究各种儒家经典的学问,在西汉武帝以后与政治联系日益紧密,在西汉武帝至王莽统治时期的诏令中可以看出汉代经学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汉书》中自武帝至平帝七个本纪及《王莽传》中记录了大量诏令奏议。这些诏令奏议在语言风格上,由最初引用、转述儒家经典语句渐变为直接摘抄和模仿儒家经典;在内容上,由最初利用儒家经典解决现实政治问题逐渐转变为解释灾异、祥瑞和谶纬,并逐渐提高古文经学的地位。从西汉诏令奏议的文风和内容上可以看出,西汉经学从务实到神秘化、从政治指导思想到宗教化的变化过程。这既是经学发展到极盛的表现,也是经学蜕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吕祖谦在突破《精骑》片段选文的困境后,于淳熙元年完成选录古文经典的《古文关键》,成为评点类选本的开山之作。《丽泽文说》与《总论》互有出入,都是吕祖谦与弟子谈文之际见解的笔录,但与《古文关键》没有直接附属关系。《古文关键》之前所附的《要法》,则是《总论》的精简整理本,反映了弟子笔录的条目与《古文关键》相配合的过程。《古文关键》创造性地将标抹符号与文章剖析相结合,开创了要法、总评、尾评、夹评相结合的评注形式,提揭大量时文结构术语,引领了文章评点风气。其立柱一说,是“段子”文字在文章结构上的形式呈现,构成八股文“四比”体式的滥觞。吕祖谦根据科举应试需要,标举“关键”,强调格法,以评点的形式,将古文经典重塑为“有用文字”。狭义的“关键”为章句组织方面的紧要之处与其间奥妙之法,广义的“关键”即“文诀”。吕祖谦文章学思想的新锐性与系统性,使他成为文章学成立时期的中心人物。  相似文献   

5.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08,28(2):51-54
有着深厚古文功底的蒲松龄对作为先秦古文代表作之一的《左传》涉猎颇深,因此,其《聊斋志异》中许多古文笔法即导源于《左传》。首先,以古文笔法从事小说创作,使《聊斋志异》中某些情节对《左传》多所借鉴和模仿。其次,蒲松龄还从《左传》中汲取了许多古文笔法以资其小说创作,如他以隐晦曲折的"春秋笔法"寄寓满腔"孤愤"、表情达意;他对"层叠"、虚实相生的古文笔法也多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其篇卷、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宋、元、明三代学者对《尚书》中的二十五篇古文持怀疑态度,并有所论证。直到清初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出,才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古文二十五篇是魏晋时人伪造的,从而解决了这桩千年疑案。《尚书古文疏证》对今天的历史文献研究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 古文孝经孔传》为伪几成学界共识,本文另以 “ 新证”说明这一共识是可以成立的。此 “ 新证”即指 《 孔传》阴袭 《 管子》以解 《 孝经》之内容占 《 孔传》篇幅达5 0 %,而国内学界对此竟茫然不察。据此可为 《 孔传》非孔安国所作而是魏晋时人伪托之说定案。由于 《 孔传》多引《 管子》以释 《 孝经》 ,故其诠释未免带有法家化及糅合儒法之色彩。将 《 孔传》与 《 管子》的援引 关系揭示出来,对于我们重新审视 《 孔传》在 《 孝经》学中的地位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散体文风向辞赋渗透,极声貌与专尚理趣融合,骈散结合,亦文亦赋,是北宋辞赋的美学特征。并从辞赋的文学现象,受到北宋政治、文化、哲学和北宋古文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俞玚的《文选》评点保存于后人传抄的《文选》评本中,其中以浙江图书馆藏清抄本《昭明文选》60卷所录最为真实可信,较能反映俞氏评《选》原貌。俞玚评点的最大特色是以"法"析《选》,他关于章法、句法、接法的讨论,反映出提倡秦汉文章的复古态度及对官方倡导的清真雅正文风的认同与附和。通过俞玚《文选》评点,我们能更感性地认识到文学批评与时代风气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古文尚书》百篇基本未失 ,多保存在后世的不同版本的书中。《逸周书》当属《古文尚书》。  相似文献   

11.
姚鼐提出“义理、文章、考据不可偏废”,但实际上有轻视汉学的倾向。曾国藩则汲取汉学之长,独创“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古文门径,为古文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真正实践了“义理、词章、经济、考据阙一不可”的学术主张。此外,曾国藩对文章的主题、布局谋篇、选词用字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写作技巧理论,也补姚氏所未发。  相似文献   

12.
(上接2004年第4期第25页)三、诠释原则1.回归原典“诗”或“诗三百”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发生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被列为经,始有《诗经》之称,各种注释亦层出不穷。就其大者而言,汉兴之初说《诗》者有齐鲁韩三家,其后又有《毛诗》,包括“诗序”与“诗传”两部分,东汉郑玄做有《毛诗传笺》与《诗谱》,《毛诗》兴盛而三家诗渐次衰微与失传。唐代孔颖达做《五经正义》,其中《毛诗正义》重在申释毛、郑之说,同时“融贯群言,包罗古义。”到了宋代,欧阳修的《诗本义》、苏辙的《诗集传》、王质的《诗总闻》、郑樵的《诗辨妄》,尤其是朱熹的《诗集…  相似文献   

13.
在林语堂先生最引以为傲的小说作品<京华烟云>里,呈现出作者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在林语堂的记忆深处,<红楼梦>和<浮生六记>这两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在小说<京华烟云>里,林语堂巧妙地将<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和<浮生六记>中陈芸的性格合二为一,借鉴塑造出姚木兰爽朗乐观、豁达大度、优雅多情、持家理业之能者的理想女性性格,将自己对女性的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记忆综合地赋予给了木兰.<京华烟云>中的姚莫愁则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那里得到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也吸收了其中最有价值的创作营养,在摒弃了薛宝钗伪善性格的同时,塑造了莫愁为人实际、大方得体、成熟稳健、聪颖圆滑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有关繇的词义分析,认为秦汉时期的繇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徭役或苦役,它含有繇使、繇役等多重语义,其中繇使就类似于出公差,秦汉时期的一般官吏随时都有繇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从晚唐袁郊所撰传奇集《甘泽谣》出发,结合《唐书》及其他资料,对相关杜甫的二事进行了补遗及略考。一事为杜甫恃才傲诞,为人所厌,自青年至晚年,向来如此。另一相关事为杜诗《饮中八仙歌》中的人物之一焦遂,其人狂放不羁,好酒善辩,然其事迹仅见于《甘泽谣》,故显得弥足珍贵。此二事,对后人重新审视杜甫其人及考察其《饮中八仙歌》,都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已出版多部文学史著作,其中只谈到姚鼐的文,均未涉及姚鼐的诗,甚至认为他的诗"可取者甚少"。文章认为只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去考究,就会发现姚鼐的诗"沉壮苍老",入"少陵之室",可取并非"甚少"。姚鼐诗清拔刚劲,精深萃美;不少诗篇感情诚挚,思想深沉;还有一些诗作与其文互补,拓宽了诗的境界。他的诗既得古人精意,亦有自己的独创,对近代诗歌创作有着较深远的影响。文学史著作不应该把姚鼐的诗排除在诗林之外。  相似文献   

17.
王向峰是全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其散文创作有着学者散文关注时代发展、文化赋意深厚、传承民族精神的特点。文章以他的散文创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散文所具有的美学风格,即在丰厚的文化积累基础上,达于书趣、理趣与情趣的和谐统一。其散文作品文学性、文体性鲜明,能给读者一种启智娱情的高品位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8.
陈三立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古文家,是“同光体”的领袖人物。本文拟通过参照与其同时代人的论述和其散文创作实践以及对他人文章的相关评语,以史说史,以文论文,归纳出其古文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传统,取法桐城却不同于桐城,此外又博采众家之长,蔚然成散原之文,在近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姚鼐的思想经过由青壮年独尊程朱儒学到老年笃信佛学的变化。其浅层原因,是王文治等人的影响;深层内因,则是由于他被迫辞官后,抚慰其淡泊心态的需要。实则他对儒、佛、道家思想皆有吸纳,都不过是借以为精神寄托和充当文学创作的“门面语”。这给其文学创作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白裤瑶服饰图案“瑶王印”是易经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历史的形象刻画表叙,保留着八卦形成之前河图与洛书融合的早期文明形态,是上古人类从结绳记事阶段进步到数字记事阶段的标志图案,解析整体服饰文化的史前文明遗存,显现白裤瑶文化蕴含的上古人类进化阶次和上古文明进步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