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义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和政治学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亚里士多德的普遍正义就是所有公民权利的平等分配 ,他指出分配上的比例平等实质是等级上的不平等 ,说明了正义是中道、一种美德。认识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 ,有助于我们今天建立正义理论体系 ,处理好社会分配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2.
<尼各马科伦理学>和<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有关美德理论的两部重要著作.美德是<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遵循其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的理性路线,认为公民幸福生活必然依靠个人的社会性的德性实践才得以可能.<政治学>则为保证这种实践提供了社会伦理、政治的可能.现实的城邦应以正义为标准,正义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德性只有在个体美德和社会伦理统一论中才具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正义是个古老的词,在古代西方,它与公正、公平等具有同程度的意义。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古希腊传统正义观基础上,通过对奴隶主阶级统治经验教训和当时社会实践的总结,提出了其独具美德意蕴的正义观。本文围绕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从分配正义的原则及价值证明、分配正义与纠正正义之间的矛盾以及分配正义的局限性及启示等视角对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正义思想史上,"以伦理学、价值观为主题的古代正义论"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他在对古希腊传统的正义观念进行继承总结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观。其正义论证模式是典型的目的论,其正义实质内容是内在的德性圆满,其正义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群体本位(城邦公益)。  相似文献   

5.
德性伦理学或美德伦理学并不足以完整地描述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既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理论旨趣,又是其伦理学理论结构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实践哲学都是围绕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幸福来展开的。德性虽然对于幸福的实现不可或缺,但是它并不等同于幸福。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的地位是由他对幸福的独特理解所赋予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遵循古代幸福主义伦理学的传统,重新完整地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描述为幸福主义的伦理学,而不是仅仅将其定位为当代美德伦理学在古代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维护城邦和谐发展的制度保障,是实现城邦公民幸福的手段。正义既是一种个人的善,也是一种城邦的善。由此,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分为两个层次,一方面是普遍性的正义,另一方面是具体性的正义。其中,具体性正义又根据调节对象与分配依据的不同而被划分为分配正义、回报正义与矫正正义三种形式。分配正义集中体现为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公民品质德性的重视以及对城邦正义体制的安排,在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分配正义注重通过对人们内在性美德、品质进行评价与划分,实现对于“基本善品”的合理分配,即通过对美德的培养实现对城邦整体公共产品的分配。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是一种基于“应得”的分配、结合按数量分配的折中式分配正义观,不仅注重对城邦公民品质德性的培养,也注重政府发挥基本性调节作用,这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继续完善分配制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与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亚里士多德和罗尔斯分别是古代和当代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他们的分配正义理论突显了古代和当代西方制度伦理异同,反观这些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伦理学发展的最新走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半叶英美伦理学界兴起了一股德性伦理学思潮,德性伦理学主要批评以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规则伦理学,标榜古代德性伦理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复兴。关注点从行为的正当性规则转向人如何在共同体中实现美好的生活。同时德国哲学界以阿伦特和伽达默尔为代表受海德格尔启发,也致力于复兴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从社会交往层面理解实践,并且强调实践的合理性不同于技术合理性。这些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虽然形态各异,但有着共同的倾向,这就是对于现代科学主义、工具理性泛滥的批判,对于现代个人主义膨胀导致的诸多弊端的批判。力图借鉴古典资源审视当代社会,呼唤实践智慧引导人们在共同体的伦理生活中追求完善和幸福。这表明古代经典思想在现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总体的正义和具体的正义,具体的正义包含三种: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和回报的正义,而分配正义思想在他关于城邦政制的问题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其分配正义理论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但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占主流的正义观有三种:功利主义的正义观、自由主义的正义观与德性主义的正义观。功利主义在推进社会最大福利的同时,忽视少数人的正当权益,这显然有悖于正义。《正义论》是罗尔斯在批判功利主义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强调制度正义优先于个人正义的自由平等主义的正义观。由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德性主义正义观认为,个人的正义美德优先于社会制度的正义。当三种正义观发生冲突时,作为个体的人,我们该选择何种正义?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公共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之作为人的生活世界的善的美德具有各种层面,它们共同存在于政治正义善的关系之中.政治正义善不仅给出了个别善之成立的宏观框架,而且本身就是在与个别善的互动中表明了自己的整合性善的崇高境界的.尽管作为思想善的"沉思"超拔于其他善,但它仍须通过美德和正义才能导出.符合正义的城邦政治先在地为个人冲突提供了调适秩序,它也是个别美德的完美再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尼各马可伦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的有美德的行动的概念进行了分析。通过考察一个真正表达了美德的行动包含了哪些重要因素,且每种要素是如何贡献到一个有美德的行动当中的,以表明一个有美德的行动是如何被驱动的,而一个具体的行动过程又是如何被选定、如何有助于实现整体的幸福的。进而,笔者认为,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做有美德的行动并不仅仅是一个培养习惯的过程,而且必须要求理智上的卓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了亚里士多德正义学说中分配的正义与纠正的正义、政治的正义与家庭的正义、法定的正义与自然的正义之间的矛盾,并着重分析了这种矛盾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中道”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作为一种美德,“中道”就是适度、适中,它是对过度与不及的否定,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观,在当时条件下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作为选择时的一种实践智慧和选择美德的方法论,在今天仍具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类型的分析为我们追求各类正义之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划分昭示人们要使个人对社会义务的履行与社会对个人权利的保障各行其是又相互配合,分配正义与纠正正义的划分彰告人们要使社会资源的分配活动与平等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各有所依又相互衔接,自然正义与约定正义的划分启迪人们要使正义的自然性与正义的约定性各归其位又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在幸福主义目的论的框架下,基于人类的本质及其特有生活,通过“功能论证”,论证了美德的必要性。当代西方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沿袭了功能论证的路径,通过对人类特有生存方式的考察,论证了美德对于人类幸福生活的必要性。与现代道德哲学相比,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对美德所作的辩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也面临着由现代社会运行机制带来的问题。这种辩护对于作为“类”的人来说具有合理性,对于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其说服力有限。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通常认为,德治就是人治,两者都与法治相对立;然而在古希腊人那里,法治并不与德治对立,两者都与人治对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而澄清这个问题。法治与人治的竞 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明确地提出来了,他认为法治比人治要好。由于古代法律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勇敢、节制、慷慨与正义等美德,从而法治就是德治,两者具有形质不可分的关系。法治是让理性去统治,故而法治与人治的对立就意味着理性与欲求的对立。虽然其强调了立法者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治,立法者也是美德与理性的化身。到了现代社会,法律不再关乎美德与理性,从而美德与人治相连,并且与法治对立。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通过批判地继承柏拉图的正义思想,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正义概念的内涵及其种类,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实现正义的问题。在他看来,正义是人的一种守法且讲究平等的完满德性,其实现需要两个途径:一是个体的德性涵育,即个体应该做公正之事,培养公正、大度、友爱德性,过城邦生活;二是社会的政治建构,即社会应该建构一个体现公共利益的优良政体,实行法治,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正义就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对正义进行过论述,正义成为古希腊的四主德之一。在近代。启蒙思想家们也专门进行过论述。在现代西方,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诺齐克的权利正义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麦金太尔作为美国当今在世的伦理学巨擘,立足现实,以鲜明的历史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对正义进行阐述。由此形成了独奠特色的正义观。了解麦金太尔的正义观,有助于我们把握西方正义理论的演进过程。深刺认识正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理论主张一种比值平等的原则,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就表现为对共和政体的构想。但事实上,共和政体的构想并不能很好地践行分配正义理论。由于对据以分配政治权利的标准并不统一且明确,比值平等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中被违背了,并转向了数值平等。分配正义更是由于规避了对人的原初地位的讨论,而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