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老百姓打官司难”已是当今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事实。究其原因, 应该说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一、现行中国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弊端,这也是百姓打官司难的症结之一。《孩子被轧死》一案中就存在管辖权问题的立法漏洞,所以公安局及其刑警队、交通管理机关就会像踢皮球一样把高某弄得不知到底哪个机关应该受理此案,以至于在其子死后长达半年时间里竟告状无门。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法治更为成熟的国家来说,在我国,法律的实施效果较差。在法律明文规制的领域内,人们多习惯于依靠对社会“潜规则”的领悟心得来指导交往和处理问题,而法律被搁置一旁。这种现象可以被细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被移植的法律制度和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法律制度的冲突而存在。这一部分从近代中国输入西方文明、移植国外法律制度开始成为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二是本文所要论及的,即在没有法律移植的情况下,中国的传统社会本身就存在这种现象。如果把法律看作社会共同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造成任何法律现象的原因都是整体的,对现象的解释便有无限的可能性。其中,中国传统的“公”“私”观念对造成法律条文的不被执行或不可执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律本无“门槛”——作为具有普遍效力的社会行为规范,立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公民据此顺利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并达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顺利运行。但在现实中,当一个普通公民想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却要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门槛”。这些“门槛”的存在,给中国的法治进步造成极大的阻碍,认识并消除这些不合理的“门槛”,是法治建设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4.
艰难的起诉     
这是一些普通公民告状无门的事例,虽然这些案件实在不是第一次。也注定不是最后一次提出:老百姓告状无门的问题。公民诉权(即要告状有门、有诉必理)的实现,怎一个“难”字了得? 有案不收,有告不理,是当前司法不公的表现之一。有两句话在法律界耳熟能详。第一句话:诉权是权利保护的第一屏障。如果一种权利没有诉权的保护,就失去了本身的含义。第二句话:无救济即无权利。如果受到侵害的权利不能通过正当法律程序获得救济,就没有什么“权利”可言。写在纸上的权利再多也只能望纸兴叹。从某种意义上讲,公民的诉权更具有主动性,是公民个体直接参与制度建设的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时光 《现代妇女》2005,(10):4-7
有调查表明,中国有33.9%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这比上个世纪90年代上升了25.4%。在2000年新颁布的《婚姻法》中,把“禁止家庭暴力”作为重要条文载入其中,这意味着家庭暴力已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但现实中存在的家庭暴力问题仍然是复杂和令人思考的。甘肃省定西市下岗女工何洁就因长期遭受严重的家庭暴力,曾5次到原定西县法院起诉,要求与丈夫张栋解除婚姻关系,但每次都被法院以夫妻感情没有完全破裂为由判决不准离婚。2005年5[]1月,绝望的何洁采取了极端的方式——以死抗争。当…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道德是法哲学所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哈特与富勒的经典论战又被认为是法律与道德问题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我认为哈特与富勒的论战不是一个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无关的西方法哲学史上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哈特与富勒的论战来结合思考当下的现实生活问题,把过去的、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当下的现实之间建立起联系.  相似文献   

7.
对宪法概念的追问,应从宪法经典的解读开始。《宪法的法律研究导论》是宪法学经典,它奠定了戴西的现代宪法学巨擘的地位。其开篇是“宪法的真性质”,旨在回答“宪法是什么”的问题,戴西把它作为“全书纲领”。戴西的宪法学承继了边沁和奥斯丁的古典分析法学传统。他首先把宪法学者界定为真相的解释者;然后,以此为前提,他把宪法界定为“关于主权之构成和运作的规则”。宪法学者可粗略分成两种:一是热情的护宪派,二是激烈的批判派。但选了宪法课的学生,既不是为批评宪法,也不是为敬畏宪法,而只是为理解宪法。以讲宪法为职责的教授必须自觉:他…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即“礼”以法的形式,具有了正式的法律效力,或者说是法作为“礼”的具体化,具有道德规范的作用。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始于汉代中期,后经魏晋南北朝发展,完成于唐代。  相似文献   

9.
我客居西班牙已有5年之久,为人乡随俗,也为遵循长辈们的谆谆教导,在“严格遵守当地法律”的大前提下,我把处理好邻居关系也作为仅次于“遵守法律”之后一项重要工作对待。  相似文献   

10.
由伦理、文化共同体向政治、法律共同体演进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诞生于中国从“君主制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蜕变过程之中,而国家类型的重塑也促使了国民身份的转变。如今,中华民族已实现了从“文化共同体”向“法律共同体”的初步转化。本文以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为切入点,具体探讨了有关“中华民族”的想象与形成,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实现与完善“法律共同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成效关系祖国未来、民族希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河北高邑县用好“教、会、用”“三字诀”,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实现法律知识、法治讲座、法治氛围三个“全覆盖”,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法治意识,全面提高全社会法治素养,护航青少年在法治阳光下健康成长。把好“教”字诀,法律知识“全覆盖”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中,一些流传多年的俗语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尽管老人们都这么说,但在作为行为准则时,还应当用法律的“尺子”衡量一番,看是否与今天的法律规定相悖。  相似文献   

13.
网名:拎壶冲网龄:六年爱好:拍砖口头语:顶、强、寒活动规律:昼伏夜出拎壶冲征MSN上给我留言说,非常抱歉,采访要推迟一个钟头了,我在和别人“掐架”。拎壶冲当然不是一个人在现实社会里具有法律意义的名字,它不过是一个网民混迹网络江湖时给自己起的ID,“掐架”也并非两个人真刀实枪,血光相见,而是在网络论坛里通过发帖的方式驳斥对方的观点。给我发消息时,拎壶冲正在国内某著名虚拟社区里和别人板砖横飞,争气斗狠。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理论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文明性格的塑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儒家提倡的“礼治”、“德治”、“人治”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时至今日,这些观点仍然影响着我们。  相似文献   

15.
张晓彤 《现代妇女》2014,(12):47-47
审判人员作为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执行者,个案裁判结果均须依据法律规定来做出,体现其对法律的阐释和推理。公平正义原则往往求审判者必须严格去执行依照大多数人意志,即“社会良知”去进行依法裁判,但实践中社会舆论和道德准则确经常容易造成法律和民意的对立,这就需审判者在依法裁判的同时又运用好“自由裁量权”,从而达到诉讼利益在个案中的平衡。那么,审判者到底该如何“正确”选择,这就成为了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再到20世纪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些词语的转换,见证了依法治国的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17.
正世界地球日和世界法律日因缘巧合地均在4月22日,似乎暗示着环境法治的重要性。两个节日均起源于美国,如果对其追根溯源,考察历史由来,更令人深思,环境运动也是环境法治的重要路径和具体形式,而环境运动的法治化正是中美两国环境运动的区别所在。进一步了解环境运动产生的原因、特征后,会发现环境运动并不可怕。而中国的环境运动缺乏法治,堵不如疏,有必要法治化,其在中国已经具备现实雏形与法治前景。因缘巧合:世界地球日和世界法律日均在4月22日  相似文献   

18.
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随着新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常回家看看"的老话题再一次被炒得热气腾腾. 新法中的这一规定立即引发强烈讨论——赞成者说,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给老人一份法律权利,给儿女一份法律义务,更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反对者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好是好,但法律难以约束感情,执行起来很难,什么叫"常回家",谁来监督执行,父母会控告子女吗?违法了最后又能如何处置?靠法律强制的探望能有什么亲情?  相似文献   

19.
法学理论更新是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即:传统的法学理论已和生动活泼地发展着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如,许多法学教科书上说,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试问: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不存在的情况下,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呢?书上说,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请问:我们的交通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等等,是哪个阶级与哪个阶级斗出来的呢?书上还说,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也请问:如果用这种观念去理  相似文献   

20.
一种思想观念的产生,一定有它的社会背景,因此我们讨论某种思想观念时,一定要把它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厌诉,在中国古代十分盛行。当时的人们可能真的很讨厌诉讼,甚至讨厌法律,惧怕法律,认为法律就是惩罚坏人的工具。厌诉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老百姓认为法律是有钱人欺压百姓的工具,它是高高在上的,华而不实的,只要我们不犯罪它就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系的几张纸。其实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现代的法律与传统的礼可能在功能上有些相似,如何让人们像熟悉礼一样熟悉法律,如何让人们像尊重礼一样尊重法律,为何我们是惧怕法律而不是信奉它或遵守它?法治国家的理想状态就是人人都有违法的可能,但是因为人人都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所以这种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现实,又或者虽然有人触犯了法律,但是由于救济措施,是这种违法的损害降到了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