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在孙中山的研究方面刊登了彭树智教授的《孙中山与亚洲民族主义思潮》一文,此文与上期发表的张岂之教授的《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一文虽然探讨的角度不同,但人们不难从中看出,孙中山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本文是作者近著《现代民族主义思潮》一书中的一章,主要研究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亚洲民族主义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作者从世界历史一体化的宏观史学角度,考察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征,比较了它同甘地主义、凯末尔主义的异同,探讨了它对苏加诺主义的影响,认为它以“革命民主型”的风貌而置身于亚洲民族主义思潮之林。孙中山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革命民主型”的风貌,在于孙中山是顺应世界进步潮流的“与时俱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于他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同时,也在于他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他的“大亚洲主义”就是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对“西欧中心”和“世界主义”的反帝的民族主义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观,与整个民族主义融为一体,超过了同时代亚洲的民族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开放主义”乃孙中山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纵观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将“开放主义”与学习西方等同起来,认为“开放主义”包括了孙中山学习西方的全部内容(含政治、经济、事军、思想文化等诸方面);有的学者虽将“开放主义”定位于经济领域,但对其内涵语焉不详。为此,笔者阅读了孙中山的著作、年谱,试就孙中山的本意,对其“开放主义”作一诠释。一、什么是“开放主义”1912年4月17日,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集会欢迎孙中山,并选其为会长。孙中山在会上发表演说.提出了“开放主义”。他说:“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仆抱三…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族主义观与国情观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转换。百年来,人们总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方向去评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和国情观。读一读孙先生的原著,我们蓦然发现孙先生的民族主义和国情观,比如核心问题“恢复中华”、“五族共和”、“西体中用”、“一律平等”、“国共合作”等。首先是从中华爱国主义的基础——中华民族主义及民族使命去认识和实践的。从而使我们终于明白,虽然孙中山自嘲“不值一文”和“无拳无勇”,却能主导海内外华人合力推翻满清帝国、继而倡导国共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的革命。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孙中山大同理想的直接奋斗目标是用“民权”代替“君权’,用“共和”代替“专制”,这种思想是孔子的“天下为公”思想的充分发展。文章认为孙中山大同理想的基本点是“三民主义”。孙中山曾提出他的大同理想通向“共产主义”,但孙中山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故他的大同理想与科学共产主义有别。文章认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立足点还是民族主义,尽管他也是讲世界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性善论”,倡导“民本”和“仁政”思想,强调平等与和平。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但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缺乏作为法律权利主体的个人和集团,缺乏对人权概念的现实要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权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人权健康发展的意识和思想,如“和谐”观念、“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的人权思想,应该加以坚持。同时,从发展人权的角度看,应从平衡权利和义务、弘扬法治精神和提倡现实主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主张改革开放的.关于鲁迅的改革观,我已有专题论文发表,现在专门论述鲁迅的开放观. 一“开放”与“闭关”,是两种根本相反的国策。针对中国长期实行的“闭关主义”,孙中山提出实行“开放主义”.同孙中山一样,鲁迅也是反对“闭关主义”,主张“开放主义”的。所谓“闭关主义”,就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与“闭关主义”针锋相对的“开放主义”,自然是自己可以出去,别人也准许进来。鲁迅认为,中国必须对外开放.这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守“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原则,以大半辈子的光阴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找救国真理,创立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它成为了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纲领和指导思想,也是孙中山一生为拯救中国、振兴中华思想的精髓所在。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三民主义”即是“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对内打不平”的民权主义和“对富人打不平”的民生主义。其中“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包括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和进步的反帝爱国思想。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孙中山先生关于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对他本人来说是经过漫长、曲折、艰苦的过程,才达到这一高峰的。众所周知,孙中山长期对帝国主义是抱有某种幻想,希望自己的革命事业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部分也主要是“反满”内容,而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内容。这固然包含有某些孙中山在策略方面考虑的因素,然而无法否认,孙中山在这时期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的事实。本文试图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上作些探讨,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受一战影响,源于西方的世界主义在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五四前后渐成一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研究系知识群,作为活跃于彼时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的三大政治力量,都或隐或现地表现出世界主义思想倾向。于政治观上言之,他们世界主义虽各有所张,然亦显见其相类之处,或谓为原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意识在中国具体情势下之调整,其世界主义背后的深沉国家关怀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邓辉民族统一思想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过去史学界有不少同志在论及此问题时,往往简单地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归纳为孙中山关于民族统一所依据的一贯思想和基本原则,具有继承性与连续性。其实,孙中山民族统一的思...  相似文献   

10.
浅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朱宇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虽自称“就是社会主义”,但实质上是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而提出的一个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经济革命纲领。孙中山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而又着重研究中国实际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能经常考察国...  相似文献   

11.
湖北大学教育学系张智敏、吴中齐在(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1期发表题为(孙中山人口思想再研究》的文章,对孙中山人口思想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尤其是对其“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进行了逻辑分析。认为孙中山人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患多”,认为“中国已大有人满为患矣”,“不急挽救,岂能无忧”。要解决“人满为患”,具体办法即学习西方技术,洋为中用,实行开放。与此“患多”的人口思想相反,后期则更多地表现为“患少”的民族主义人口思想。“各国人口的增加数和中国人口比较,……他们(指美、…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民族问题对国家前途具有重要意义。辛亥革命前他提出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学说,辛亥革命后提出“五族共和”的思想。五四运动后,其民族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对外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对内主张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13.
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中日关系等方面整理了孙中山留给后人的外交遗产。孙中山富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色彩的外交思想和举措,对于形成科学的外交策略,采取行之有效的外交措施,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丰富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语文"运动系指晚清至五四期间的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白话文运动、世界语运动以及国语运动等一系列语言变革活动.工具主义、进化主义和世界主义是这场语文变革的三大动力.在这场语文运动之中,一方面,语文运动家以工具主义、进化主义和世界主义为理论号召,实现了中国语文的现代性转变;另一方面,由这三大理论原则演绎的工具理性、进步原则和世界视野本身又成为了中国语文现代性的内在素质.这些因素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中,又与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成分化合分解,共同推动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精神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提出的背景、它与日本“亚洲门罗主义”和汪精卫所解释的“大亚洲主义”的比较以及它是否具有狭隘的地域性这三个方面,剖析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精神实质,即:反西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反霸权主义、追求被压迫民族的独立与自由  相似文献   

16.
试论民初孙中山在北京的政治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2年8月孙中山第二次到北京,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与袁世凯的会谈,不能不说是大胆的策略应用;孙中山主持了国民党成立大会,国民党的成立作为历史演进的一个过程来看,有其积极意义;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伊始就提出要变农业的中国为工业的中国的目标,提出从修筑铁路入手以发展经济,还提出“开放主义”,引进外资,表现了一个革命家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关系思想,经历了反抗民族压迫,提出民族平等以至民族自决等一系列飞跃,从而达到了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思想的高峰,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出“民族平等”、“民族自决”的第一个人,其思想的精华部分仍可为当今理论界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倾向是复杂的,它以个人为本位,同时又带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色彩,但仍然与民族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关联。从兴起的原因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从发展的结果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民族主义的高涨;从运动的特点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个人为本位,并具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倾向,但它所推崇的"个人"和"自我",绝对不是执著于一己痛痒的"个人"和"自我",它所关注的"世界"和"人类",也绝对不是完全超越了民族、国家的"世界"和"人类"。  相似文献   

19.
论孙中山的民族观李永伦孙中山的民族观集中表现在其民族主义中,但二者又不尽相同。从理论上来说,民族主义是民族观的延伸和发展,而民族观则是民族主义的基点。所以,探讨孙中山的民族观,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而且也有助于认识其民主革命思想。本文想...  相似文献   

20.
“伪士当去,迷信可存”是鲁迅对现代中国语境下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深刻反思,当代作家张承志的散文《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和《文学的“惜别”》是通过个人阅读经验即“把握”对鲁迅文化理念的精神阐释,在日本情结、批判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捍卫民间精神性信仰等方面都与鲁迅产生强烈共鸣。这种民族历史观照的“交集”,既包括张承志试图从鲁迅身上寻求知识分子立身的精神资源,延续之后的“再阐释”也表达了全球化过程中保存文化多样性的当代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